汪燕
【摘要】中國在一片贊嘆聲和猜忌聲中崛起,然而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西方的擔憂也促成了“中國威脅論:”的誕生,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對中國的行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于是,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的崛起,包括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考察中國的崛起,如何向世如界展示嶄新的中國形象,何解決因崛起帶來的諸多國內問題,遂成了本文所思考的幾個關鍵問題。
【關鍵詞】中國威脅論;崛起;問題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063-01
一、關于軍事威脅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國在經濟崛起后必定會采取民族復興的戰略。而這一導向必然打破亞太地區的已有格局,包括領土,主權爭端和領海以及海洋資源,石油資源的爭奪,而在其背后更是大國如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力量博弈與勢力范圍的重新劃分變動。日本近年來在“釣魚島”問題上屢屢挑釁,甚至不惜與中國發生摩擦和碰撞。白安倍上臺以來,軍演頻繁,謀求保護傘,在《美日安保條約》的庇護下狐假虎威;而“南海問題”一方而基于中國傳統疆域的遼闊,以及當代新式大國的領海需要,一個安全緩沖地帶顯得尤為重要,而早在鄧小平時代就提出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呼吁,因此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只是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刻;另一方而,中國與東南亞的眾多國家接壤,作為鄰國,中國海岸線的長度、廣度在一定程度上與鄰國的領海區域過于靠近。而近年來在這一區域發現石油和新能源的消息,更是加劇了這一矛盾的激化。因此,在新時期,即以經濟利益為核心動力來衡量國力的時代,作為有著同等主權的民族國家的利益之間沖突時,問題決不能簡單和粗暴化,更也不能簡單地走戰爭道路。另一方而美國的武器輸入,意識形態的輸出,臺獨分子的張狂使得中華民族如何走向民族復興和強大己成為時下最迫切需要考慮的事情。
二、關于經濟威脅與生態威脅
近期觀看BBC紀錄片《中國人要來了》時,發現外國人貌似覺得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像“狼來了”。中國的一位領導人曾說過“那些一直在宣稱中國威脅論的人可以閉嘴了,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貧窮和糧食問題,中國只是想做生意,有什么好說的”。的確,西方媒體一直在公眾領域大肆渲染中國崛起論和中國威脅論,希望聯合各方勢力打壓中國。另外在意識形態上,西方一直宣揚普世價值觀,即以“民主、自由”標榜自身,不顧中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和東方文化價值觀。這種妄白揣度和帶著預設的基調是有失公正的。雖然也有記者贊揚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經濟的堅挺,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金融危機。但主流基調毅然是支持威脅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自身,正視自身問題。中國近年來通過高價進口原材料和石油,鐵礦石等資源與資源原產地國家(大部分是非洲,南美洲的國家)建立了伙伴關系,同時中國輸出技術、設備、資金為贊比亞等國修建基礎設施,開通道路為促進該國發展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西方媒體也暗指中國發展本國經濟憑借輸出意識形態,建立勢力范圍。同時,中國人產的商品既廉價又具有競爭力,也強烈地沖擊著當地的民族產業。當地人不該抱怨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人的勤勞致富,而更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當然,近年中國通過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與基礎生活用品的低價出口確實搶占了國際市場的許多份額,但弊病也隨之呼之欲出。這是以自然生態的被破壞,資源的過度開采利用和浪費,人類環境的被污染,如空氣、水、土地等為代價的。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人口紅利將一去不返。而在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倡導正是為解決此類問題而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很有必要,同時拒絕粗放經濟的高耗能,低效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人才強國”戰略,鼓勵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和發展對于改變我國今年來的發展狀況有著長遠意義。
三、關于基尼系數以及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貧富差距擴大,這是需要我們認真解決的棘手問題,因為除了貧富差距本身擴大外,我們國家還有很強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傳統,所以這個問題要處理好,否則中國的發展可能會遭遇挫折。但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地看貧富差距的問題。而我國基本進入“中等收入陷阱”(意指各經濟體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對于它們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是不適用的,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制制約,容易進入經濟增長階段的停滯徘徊期。經濟學家湯敏將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總結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過度城市化、產業升級障礙、資本開放危險,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金融危機)而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順利實現向高收入國家的轉變,所要而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如何在新時期人口結構不平衡的條件下,在逐漸失去往日“人口鴻利”的優勢下,輸出我國的軟實力軟文化以及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是亟需而臨解決的事情。近年來,孔子學院的輸出以及各種中外交流節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著,然而這些遠遠不夠,像日本是動漫輸出大國,美國是好萊塢大片輸出國,無形中將如實力輸出,而我們國家也應弘揚傳統文化,揚長避短,重視傳統節日。而另一方而,提高我國的原創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不走產品單一化,改變長期以來走中低端路線的局而。
常言道,危機與機會并存。中國的崛起,是百年積弱后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是定調21世紀世界格局的關鍵時刻。我們應欣喜地看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的祖國,逐漸富強,但也更應該審慎地看待不斷涌現出的諸多國際國內問題。攘外先安內,只有妥善解決了國家的后顧之憂,才有氣力去而對列強的挑戰,只有永遠充滿危機感,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