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高亮 廖鋅超
[摘要]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犯罪提供了新的手段。網絡技術與知識產權犯罪的結合,使得對知識產權的侵害范圍更廣、危害更大、效率更高。本文探究影響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發生的各種因素,并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特點,提出了防范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措施。
[關鍵詞]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成本;防范對策
一、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成本概述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大部分經濟領域基本實現網絡化。我國的互聯網,在國家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下,在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使人們的生產、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已經開始并將繼續發生深刻的變化,對于加快我國國民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服務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信息時代在給人們帶來一網而知天下的極大方便的同時,科技的發展也導致了新型經濟犯罪的發生,計算機網絡犯罪尤其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是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社會危害性表明,任何犯罪都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破壞、浪費和損失,盡管這些破壞、浪費和損失因不同的犯罪而在嚴重程度上有輕重之分,在作用方式上或直接或間接,在內容表現上形形色色。與此同時,為了對付和防止犯罪,進而降低犯罪帶來的危害,從國家到社會到個人都采取了許多措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凡此種種投入、損失和花費,無不耗費著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源,因而都屬于犯罪成本的范疇。
二、影響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成本的因素
(一)刑法和刑罰的執行力度
追究犯罪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網絡知識產權的犯罪成本。追究犯罪的難易程度和花費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網絡知識產權的犯罪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由于商業秘密的認定需要第三者的鑒定,實踐中對是否構成商業秘密及對損失的計算,有時也需借助專家和專業技術知識加以鑒別,因此打擊起來更為困難。
(二)證據鏈條的缺失
網絡犯罪給取證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是一個虛擬世界,證據很容易被侵權人毀滅。同時,網絡知識產權犯罪都是電子證據,本身具有容易復制的特點,認定最初實施犯罪的嫌疑人并不容易。盡管犯罪嫌疑人并不可能在互聯網上抹去一切犯罪痕跡,但由于此類犯罪分子往往具備較高的網絡技術水平,可以輕易利用技術手段在這些電子證據上大做文章!或者直接銷毀相關證據。因此,要在網絡上發現犯罪分子的蛛絲馬跡,進而獲得法律認可的電子證據,需要相當的技術支持,這并不容易。而且,這些電子證據很容易被篡改和偽造,即使獲得,其真實性和安全性也令人擔憂。
(三)傳統司法管轄障礙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與網絡的無國界性也給管轄帶來了難題。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專有權在空間效力上并不是無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嚴格的領土性,其效力只限于一國境內,這樣,同樣一個知識產權就有可能由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國家取得專有權。
(四)輿論的譴責力度
當前,由于整體上對網絡知識產權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對于知識產權輿論譴責不力。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漠,知識產權的法律觀念不強,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自覺維護缺乏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對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譴責力度比較弱,這樣不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氛圍和良好法律秩序,也降低了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風險成本.
(五)犯罪獲益大小
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獲益的大小對知識產權犯罪的發生具有決定意義。實施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能夠從中攫取巨額非法利潤,其收益甚至高于販毒和走私軍火。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一般違法所得巨大,巨大的利益誘惑和收益對于犯罪的發生具有誘發作用。
三、防范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對策
(一)刑事立法的完善
應當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進行單獨立法,充分考慮這一特殊犯罪行為的個性,對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予以重新梳理和分析,使得這一新型犯罪形式能夠在一個統一明確的框架內得到有效的解決。
(二)刑事司法完善
利用網絡建立起犯罪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國際公約統一各國間針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國內法規定,并建立專門的國際組織協調各國的刑事司法協作,對于解決管轄權沖突、證據收集、引渡、嚴密刑事打擊等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加強司法人員網絡技術知識,提高辦案能力
提高司法人員的網絡技術知識,應當在司法隊伍中組建專門力量,加強網絡技術知識的培訓,還應當吸納專門的網絡技術人才。同時,加強對電子證據的研究,提高電子證據的收集、運用能力。認定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必須依賴大量的電子證據。電子證據背后蘊含著大量的技術內容,其收集、運用不僅需要司法人員具備相應的技術知識,還需要針對電子證據的特點,加強研究,掌握電子證據的收集、運用規律,以便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對案件的揭露、證明作用。
(四)實現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綜合治理,加強網絡監管力度
我國知識產權管理職能比較分散,不利于對知識產權的統一管理和維護。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發生以后,不同的部門由于協調和認識問題,對同類行為往往做出了不同的處理,執法口徑和標準由于認識和地域問題而出現了偏差。對相同的案件做出了不同的性質認定,執法口徑差距大,不利于網絡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案件的有效打擊。因而,我國有必要建立統一而協調的知識產權保護機構,提高執法效果,降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逃避的機會成本,遏制知識產權犯罪。
(五)加強全民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的培養
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的提高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條件。法律文化的建設尤其是知識產權法律文化的建設是市場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應充分認識加入世貿組織后,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不僅嚴重侵犯了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國家的經濟秩序,并且造成了惡劣的國際影響,損害了國家的聲譽。因此,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加強知識產權法律觀念,鏟除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的“土壤和條件”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陰建峰,張勇.挑戰與應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對傳統刑法的影響[J].法學雜志,2009(7).
[2]程榮.論犯罪成本的經濟學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3):31-32.
[3]趙國玲.知識產權犯罪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253-257.
[4]李櫻秋.基于偵查視角的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對策選擇[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55-57.
[5]張躍.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原因探析[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07(4):116.
[6]范曉東,李慧.試論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中的審判管轄制度[J].知識產權,2012(1).
[7]劉行星.網絡知識產權犯罪研究[J].蘭州學刊,2006(06).
[8]張亞平.網絡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問題.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