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開辦了六所開放大學,它們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并舉,對適應信息化時代背景,有效擴大教育規模、提高教育質量、降低教育成本、促進教育公平等均非常有利,更適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為此,建議進一步拓寬開放大學多樣化教育渠道,使其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搖籃。建議如下:
1.我國應在北京等試點開放大學創辦的基礎上拓寬多樣化教育渠道,加強職業教育課程實用性和實時性,通過直接引入、再加工、購買、合作等方式整合社會優質數字化職教學習資源和實訓課件。采取“寬進嚴出”、彈性學制和靈活先進的管理制度。為開放大學提供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術證書雙證教育。
2.應加快建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立交橋”。各地政府應支持地方學院(行業分院)、學習中心的一站式、一體化的、一線坐席、遠端坐席相結合的“云呼叫”遠程接待中心建設。加強對開放大學的政策扶持、經費保障、課程設置指導和體制創新激勵。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信息技術與終身教育的融合,促進開放大學與社區學院的資源共享,建立不同類型教育之間學習成果和學分互認的學分“銀行”。
3.各種開放大學應創新形式,吸引更多職工參與學習,營造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是學習之所的環境。讓每一位有學習興趣的員工均能隨時隨地通過計算機、電視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各種移動終端,進入線上線下的職教學習空間。應實現數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教學管理。應加強知識技能的應用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時間彈性化、評價空間個性化。
4.可借鑒臺灣地區終身教育,在各種行業、企業中設立地方學院(行業分院)、開放大學、大學進修教育中心等聯盟合作機構基于網絡開展教學。承接與本行業、企業相關急需高技能人才的開放大學課程,可透過課程的認證和學分積累,為員工提供隨時隨地隨心的終身學習機會,適應多樣化、多元性學習之需。
(駱沙鳴 全國政協委員,泉州市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