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 中國始終在探索經濟體制改革之路,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 “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國在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的一個較大飛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意義深遠,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經濟政策客觀動態發展的結果,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為了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有利于開放市場促進“新常態”下經濟發展。
【關鍵詞】 市場 決定性作用 意義
一、前言
中國始終在探索經濟體制改革之路,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國在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的一個較大飛躍。三十年來,市場始終是在起“基礎性作用”,而這個“基礎性作用”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這就使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受到很大限制。然而,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決定”替代了“基礎”,但政府的宏觀調控仍然發揮作用,那么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之后,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經濟政策客觀動態發展的結果
“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所作的說明中所談到的重要問題。也就是說在市場起基礎作用的條件下,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條件下,仍然需要國家宏觀調控,而市場和政府在這兩種提法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市場和政府的張弛度關系到整個的經濟格局。事實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再到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一個連續性的發展性的經濟脈絡,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前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市場的作用逐漸增大,而政府的作用逐漸縮進。計劃經濟時期,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市場經濟則是以市場為主,政府為輔,這種調整都是由我國每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這種動態的市場改革趨勢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總體思路的變化涉及到農副產品價格、生產資料價格、外貿與財稅體制改革等諸多具體領域,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在不斷的放權給市場。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需要以市場經濟完善為前提條件。可是,我們處在經濟體制的轉軌期,各方面發育并不成熟,所以國家宏觀調控顯得十分重要。宏觀調控在經濟運行中的較大比重是階段性的,隨著市場的逐漸發育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隨之加大分量。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六大,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宏觀調控的配比在逐漸推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之間是彈性的動態作用過程,隨著經濟發展相互調和,相互作用。
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邁出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因為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必須以國家宏觀調控來加以權衡。此時的市場經濟,實際上還是遵照經濟規律的前提下以宏觀調控主導。對價值規律的尊重為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騰飛的起點就是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可見,是市場和價值規律為中國帶來了經濟活力。在實踐中,我們得出政治對經濟的干預過多不利于經濟的蓬勃發展的結論,要優化資源配置可以找到政府和市場之間更準確的關系定位。
三、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為了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
政府與市場是復雜的有機整合關系。政府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但基礎性作用的提法只能讓人理解為價值規律等基本市場規律是參照,最終要依靠政府宏觀調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使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所發揮的作用力發生偏移,意味著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市場中的人、財、物等資源要素直接在市場運行中自發調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說政府就不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政府的職能轉變帶來政治體制上的一場變革。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相連,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之后政府不是不起作用,也不是作用減弱,而是更好的發揮。政府在市場中的作用不再直接用權力涉足,而是在經濟結構和經濟要素間發揮更有效的統籌作用。
政府如何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好的作用,主要在于找出產能過剩、供需失衡等問題的內在原因,在結構上各個擊破防止出現市場盲目帶來的危害。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存的經濟格局。在這種市場經濟形勢下,結合我國特殊國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必然不同,尤其加上中國從計劃經濟時期走來的經歷,政府的經濟職能比西方國家要用力多一些,而我國政府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實踐收到滿意效果。中國30多年來不斷提出改革,就是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濟形勢,解決突出問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有組織、有程序,依靠政府出臺政策推進的。在價格、財稅、外貿、國企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都是由政府助推的,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僅依靠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政府。即使是在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條件下,政府也不可能直接退出經濟領域,政治作為上層建筑要想在發揮更好的作用就要防止硬性干預,要滲透在經濟職能中,通過經濟要素整合,在微觀層面助力。
要想更好的發揮政府在經濟上的作用就要創新調控機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的宏觀調控仍然要起作用,但是這個作用應該不同于過去三十年,而是應該按照當前經濟的發展狀況和我國的現實條件進行管理創新。首先,我們要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突出國有企業優勢,轉變國有企業職能,由管資產到管資本,適當的把經營任免權、重大投資發展權等權力下放,國企董事長可以不再由政府任命,而是采取市場選拔機制,面向社會在優秀的企業家中競聘產生。其次,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有效經驗,以西方金融危機為警示,合理運作經濟發展程序,在金融、貿易等方面大膽改革,在軍工、高新技術產業注意保護經濟安全。再次,大力提倡混合所有制發展,增強企業的自主作用,盡快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激活企業在市場中的生命力。最后,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對創新驅動型企業要放寬政策,激勵低污染環保科技企業走上市場,減少行政審批手續,搞活中小企業,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增開自由貿易區,鼓勵多元經濟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市場的自由度和開放度,與國際市場接軌。
四、開放市場促進“新常態”下經濟發展
在新常態下,政府的職能轉變主要在于服務和監管兩個方面,方法就是簡政放權。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市場中的生產要素流動更加順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新常態下明晰政府權力和職能,在經濟領域,政府也要依法辦事,用法律法規作為標準細化政府的各項經濟職能,以制造業為基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立第三方評估長效機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讓一些含金量高的新興產業按照平等快捷的原則直接進入市場審批。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政府在市場外有效監督,事前監控。繼續推進創新驅動,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優化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扶持高科技產業,科學制定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用獎勵機制激發企業的科研和自主創新能力,把創新、產業和金融深度融合。推進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讓科技與經濟建設的高度融合,在金融、稅收、法律體系上,為科技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軟環境。
構建以內外需要協調發展為模式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各國經濟經歷了一番深度調整。新的全球貿易秩序在開始重構。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如何適應現階段世界經濟貿易形勢的新常態、新變化,要采取一系列的發展戰略。最主要的就是建立開放型經濟。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充分把握開放型經濟的主動權,打造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內外需要協調發展。但是,目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還受到一些阻礙,比如相當程度上的粗放發展。具體表現為產業層次不高、資源消耗大和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實質上是與市場體系不完善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關。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體制機制上率先著手。我們需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放開一般制造業和擴大服務業,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鼓勵外商投資,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努力與國際規則接軌。
【參考文獻】
[1] 程恩富:應對資本主義危機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J].紅旗文稿,2011(18).
[2] 劉國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兩個根本性區別[J].紅旗文稿,2010(21).
[3] 王偉光、程恩富、胡樂明:西方國家金融和經濟危機與中國對策研究(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7).
[4] 程恩富、鄢杰:評“國有經濟退出競爭領域”論[J].管理學刊,2012(3).
[5] 王莉:20世紀80年代以來拉美債務問題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2(9).
[6] 衛興華: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需厘清三個問題[J].人民論壇,2014(S1).
(責任編輯:張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