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財政體制改革及經濟市場化轉型,高校產權的明晰化,高校籌資渠道多元化以及金融產品的介入,導致高校財務風險加劇,高校財務管理面臨新的挑戰與創新。預算作為一種系統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優化高校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針對高校預算體系的不完善,高校預算管理引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思想,構建基于戰略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框架;為有效實現戰略目標與預算目標的融合及實施,引入平衡計分卡理論。
[關鍵詞]高校;全面預算;戰略化;平衡計分卡
預算管理在現代企業的成長與實踐,以及對于企業管理規范化與長足化發展的成功表現,使得預算管理成為高校內控管理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一、現狀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上報預算”
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經費全部來源于國家,預算項目單一,只涉及財政撥款的收入和支出。經費投入運行過程中,由于高校預算軟約束化,以及預算方法陳舊,迫使預算管理部門不斷對預算進行調整,高校預算執行缺乏嚴肅性。預算往往以決算為結束,預算缺乏內在動力與生命力。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預算”
隨著高校法人自主權的確立,資金渠道多元化,高校預算管理正在成為內控體系的核心。高校建立以戰略為導向的高校全面預算管理框架,并引入平衡計分卡戰略管理工具,把戰略管理的貫徹、戰略規劃程序和預算程序組成一個有機體。
二、對策
針對我國高校預算目標短視,建立預算戰略導向;針對高校預算方法不科學,運用科學合理的零基預算與績效預算方法,優化資源的配置使用,切實實現各級負責人和員工的年終考核與獎懲掛鉤;針對預算管理過程中控制不力,將預算與績效掛鉤,以確保預算執行的嚴肅性。
全面預算管理是高校對未來的一種規劃,主要內容是建立的一套完整科學的數據處理系統,對學校資源的使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全面預算編制與實施的目的是建立與高校發展戰略相配合的戰略保障體系,全方位地支持戰略的實現,保證戰略貫徹與執行。
構建全面預算需把握以下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1.預算內容全面 涵蓋高校資金投入的各個方面,涉及高校綜合預算及財務預算,是指高校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會計年度)總體預算;2.預算全程性 從資源投入到目標實現的整個過程,全程跟進;3.預算全員性 亦即“全員參與”,各預算執行者都能及時了解和知曉學校的戰略規劃、本單位的主要任務、自身的工作責任等,預算公開透明。
(二)戰略性原則
預算的戰略性,是指企業預算目標與企業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相互協調。
(三)系統性原則
全面預算管理屬于一個多因素、動態、復雜的系統。支撐預算管理機構組成是: 一是屬于對學校校長辦公會負責,學校決策層面的預算管理委員會;二是對預算管理委員會負責,預算支持層面的預算管理辦公室;三是預算管理日常機構,預算執行層面的預算主體單位。
三、途徑
平衡計分卡作為預算與戰略之間的橋梁,被引入全面預算管理。平衡計分卡分別從四個方面解釋了戰略實現的動因:財務(Financial)、顧客(Customer)、內部業務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eess)、學習與增長(LearningandGrwth).該績效評價體系不僅強調財務業績指標的考核,同時也注重對非財務業績的評價。該體系結合戰略要求以及組織生命周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評價指標,且賦予指標不同的權重,形成一套完整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戰略目標是制定年度預算目標的依據,高校應用平衡計分卡將長期戰略目標逐級分解成為一個預算目標體系,并以此為導向編制年度預算;預算目標處于整個預算程序的核心地位,它既是編制預算的基礎,也是高校嚴格執行預算,績效考核的基礎。
基于戰略導向的高校全面預算評價指標的構成如下:
(一)財務方面評價指標
1.財務綜合實力指標。所謂財務綜合實力,說明高等學校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政府撥款和自籌經費等渠道獲取經費的能力。包括學校經費總收入、中央政府(含地方地方政府)撥款額、學校自籌資金、科技服務收入、教學服務收入、校產凈上交學校數、捐贈及贊助收入、學校年末資產總額等指標;2.財務運行績效指標。所謂財務運行績效是指高校為了完成培養人才、加強科研能力的職責,而必須投入的運行費用。衡量財務運行績效的典型指標有:經費自籌率,即自籌經費收入與學校總經費收入的比率。該指標反映學校對財政投入的依賴程度,學校自我籌措資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這一指標越大,說明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越強;3.教學科研性資產收益率,即教學科研結余與平均收益性資產的比率。該指標的好壞是財務杠桿能否發生效用的先決條件,也是高校資產保值增值目標實現的源泉。校辦產業資本增值率。校辦產業資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權益一年初所有者權益)/年初所有者權益。設置這個指標對于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4.財務發展潛力指標,是從負面效益的角度,反映高校負債狀況和財務風險承受能力的指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高校年度收支比,即本年度實際收入與本年度實際總支出的比率。該指標用以說明學校當年預算支出的平衡關系,是反映學校隱性負債狀況的重要指標。校辦產業資產負債率,校辦產業資產負債率=期末負債總額/期末資產總額。校辦企業在利用資產負債率制定借入資本決策時,必須充分估計預期的利潤和增加的風險,在二者之間權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確決策。
(二)顧客方面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就業率、學位證書獲得率、畢業生英語六級通過率、學生參加類比賽獲獎情況等
(三)內部業務流程方面評價指標
學科建設評價指標。重點學科的數量、重點實驗室的數量、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數量,博士學位授予點數量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數量。科學研究評價指標。重點學科的科研經費金額,SCl、EI,ISTP的論文數量、獲得國家級獎勵數量。
(四)學習與增長方面評價指標
人才培養評價指標。教師占全部教職工比重、專任教師人數占全部教職工比重;本專科生人、碩士生人數、博士生人數和外國留學生人數。隊伍建設評價指標。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人數、長江特聘教授人數、獲國家杰出人才基金、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獲教育部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資助人數。
參考文獻
[l]李丹.論我國高等學校預算管理[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J張東軍.我國高校預算管理改革研究[D1.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3]甘永生.全面預算發展趨勢)戰略導向全面預算閉.財會月刊,2005(7):19-21
作者簡介
劉曉薩(1970—),女,陜西臨潼,渭南師范學院國資處,會計師,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