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雙雙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路徑。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結果:護理后,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能顯著降低患者應激反應,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圍手術期;應激反應
臨床護理路徑是指針對某種疾病、某項手術專門制定的護理模式,憑借品質高、費用低、標準化程度高等顯著特點,受到醫生、護理人員、患者以及家屬的廣泛認可【1】。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操作簡單、變異相對較少是臨床常見手術之一。目前,常規護理路徑與臨床護理路徑是該手術主要的護理方案。為了提升方案選擇與使用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本文將常規護理路徑與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例。選取的20例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0±7.5歲;對照組: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49±8.5歲。兩組患者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路徑。觀察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
1.2.1入院當日護理
①帶領患者及其家屬熟悉醫院環境;②向患者及其家屬發發宣傳手冊,普及各項輔助檢查的作用與意義,解除患者的疑慮,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
1.2.2入院次日護理
①進行血常規、血糖、肝功能等各項相關術前基本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判斷能否進行手術;②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護理,耐心向其介紹手術的重要性與基本流程,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并積極爭取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鼓勵;③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工作;④晚餐給予軟食、凌晨應禁食。
1.2.3手術當日護理
①早晨進行一次徹底洗腸,并給予患者術前用藥;②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并確?;颊唧w位正確;③在全麻情況下,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④手術結束之后,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移開枕頭,讓患者平臥6小時后改為半臥位【2】;⑤檢查各引流管道,確保其通暢度;⑥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應。
1.2.4術后1~2天護理
①合理指導患者飲食與活動,向患者普及早期下床活動的的重要意義;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精神狀況、陰道是否流血,并及時詢問患者尿管拔出后的小便情況;③做好創口換藥處理,密切觀察穿刺口滲出物情況,并做好相關處理工作;④進行疼痛與心理護理。比如,就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轉移患者注意力,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感。再如,及時安慰患者,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積極樂觀的面對手術結果。
1.2.5術后3~5天護理
①加強患者生活護理,注意合理飲食與休息。②以患者恢復情況為依據,與醫生協商是否能夠為患者辦理出院,并協助家屬做好出院相關準備。
1.2.6出院日護理
①進行出院健康教育與指導,并強調患者的復查時間;②提醒患者確保休息時間:1月。禁房事:2月。三月后,到門診進行B超復查【3】。③對于部分不能按時出院的患者,應當予以耐心解釋與安慰,查找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1.3觀察指標
選擇手術前1天、氣腹后10分鐘、手術結束三個時點(T0、T1、T2)對患者應激反應指標進行檢測。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糖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糖指標變化情況。對照組:T1時間點,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糖水平均明顯高于T0。T2時間點則開始回落,但仍然明顯高于T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整體變化趨勢與對照組相似。T1、T2時間點,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糖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糖指標變化(x±s)
2.2 兩組患者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血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皮質醇變化情況。對照組:T1時間點,血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均明顯高于T0。T2時間點則開始回落,但仍然明顯高于T0,(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整體變化趨勢與對照組相似。 T1、T2時間點,各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患者血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皮質醇指標變化(x±s)
3討論
應激反應英文名為“stress”,是指身體受到創傷、失血、感染、手術等強烈刺激時,血中的促腎上腺皮質濃度急速升高,且大量分泌糖皮質激素的現象。臨床表現為:傷感、哭泣、悲傷、妄想甚至社會功能缺損等【4】。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效率與質量,對患者治療與恢復產生了不良影響【5】。因此,如何降低應激反應成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核心與關鍵。
臨床護理路徑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降低患者應激反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心理安慰,減輕患者的緊張與不安,提升患者應對能力;第一,縮短手術時間,提升護理的系統性、完整性;第三,充分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讓患者能夠應對手術創傷所帶來的應激,促使患者順利度過圍手術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能顯著降低患者應激反應,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及應用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張詠梅.術前護理干預對子官肌瘤行子官切除患者術前焦慮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4):58-59.
[2]劉美荊,黃媛彥,李海英等.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8):1689-1691.
[3]朱士紅,劉同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96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2):464.
[4]張靜.宮腔鏡切除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0):5911.
[5]李華.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切除子宮肌瘤的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5):10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