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張盟 張志軍
【摘要】未來高技術戰場是數字化戰場,未來的部隊是數字化部隊。這一深刻變化給未來裝備保障帶來了新的要求。伊拉克戰爭中,占20%的現役保障力量,承擔旅以下伴隨綜合保障任務;占80%的預備役和合同保障力量承擔戰略投送和戰區直達配送保障任務。由此可見,高新技術裝備的技術保障,走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多元保障的路子,是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必由之路。在促使一些發達國家對后勤裝備保障的編制、模式、指揮控制等方面進行新的研究試驗,讓后勤裝備保障依托“全維可視化”信息平臺,以信息流引導物資流、技術流,達到適時、適地、適量、高質的保障效能,實現保障的即時化、綜合化、精確化和經濟性。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后方信息處理中心以不足1000人的數量,通過“全維可視”,達到“全程可控”,比較精確地保障了美軍行動,顯示了“全資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潛力。
【關鍵詞】信息化;外軍裝備;軍事
中圖分類號:E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074-01
一、以信息化帶動裝備保障精確化發展
一是精確保障是快節奏現化信息化戰爭的要求。現代快節奏的信息化戰爭增加了保障的難度,傳統的保障做法已經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精確保障成為必須發展趨勢。信息化戰爭中武器打擊精確、持續時間短、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作戰信息量急劇增加、裝備保障的難度明顯增大。裝備保障必須適應現代戰爭的節奏和高精度,在信息戰爭中,過去需要幾小時及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保障任務,現在必須壓縮到幾分鐘甚至數秒鐘內,因此對裝備保障的精度要求明顯提高。在信息化戰爭中,保障活動必須在恰當的時機把特定的物資器材,送到特定的使用者手中。否則不但會貽誤戰機,而且會造成極大的浪費。此外,在信息化戰爭中,由于戰場透明度高,武器殺傷精度高,對保障力量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大規模的保障力量和活動,必然成為敵人的重要打擊目標,造成保障人員和物資的重大損失。
二是信息技術使得“精確保障”成為可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保障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實施裝備保障,常常是把一切保障物資按計劃基數送往戰區,大量的物資堆集于戰場上,極易造成損失和浪費。實現戰場數字化以后,保障部門可隨時了解戰斗部隊的需求,并通過計算機模擬,預測未來24-48小時內的保障任務量。保障指揮人員也可以通過數字化網絡系統,準確掌握物資儲備情況和保障部隊的部署情況,并可對后勤保障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因此,在未來的保障中,信息、保障部隊和運輸手段將融為一體,利用自動化補給網絡系統跟蹤監測作戰部隊對各種物資的動態要求,并將所需物資和勤務及時、準確地送到各戰略、戰役和戰術單位。通過網絡,保障部門不但可以了解前方的物資消耗情況,而且可以找出最短的運輸路線和最快的運輸手段,不僅如此,保障部門還可隨時協調作戰部隊周圍的后勤補給基地,實現通用物資的補給。
二、重視保障裝備與主戰裝備的協調發展
面對軍事變革的挑戰,外軍普遍重視保障裝備的發展,努力使保障裝備與作戰裝備同步配套發展,并將保障裝備列入軍隊裝備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編制序列。發展保障裝備,主要是進一步提高其信息能力、機動能力、防護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等。如美軍在繼續改進和完善野戰搶救搶修裝備的同時,重點發展故障自動診斷和檢測技術,將檢測設備的檢測電路和傳感器部分安裝到裝備上,可自動顯示主要部件狀況,一旦出現故障,即可換件修理。
美軍從研究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引伸出了“牙齒與尾巴之比”的新思維。所謂“牙齒”是指作戰系統;所謂“尾巴”是指以后勤裝備保障為主的支援保障系統。第一次海灣戰爭后,這一思維得到進一步重視,即強調在部署一支數字化、火力猛、機動能力強的打擊力量的同時,保持高比例的支援保障部隊是必要條件。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后勤保障力量約占整個兵員的45%。
三、“直達配送”和“伴隨綜合”保障異軍突起
海灣戰爭結束后,美軍基于同時打“兩場戰爭”的考慮,開展了有關軍一級后勤支援改革的研究,要求后勤支援部門能同時保障2個重裝備軍的作戰行動。立足于能在“非線性”戰場上,加強對師的支援保障能力,同時為非師屬單位提供快速保障。把支援保障指揮機構設到前線,以縮短在師的地域內協調和提供保障的距離,并將戰勤支援輻射到師屬和非師屬部隊,在戰役層次甚至戰略層次貫徹“靠前、向下保障”的原則。在伊拉克戰爭中,由原來4級保障簡化為現場和支援2級保障,由離戰場較遠的補給基地,直接向前線部隊直達配送。盡管補給線過長受到伊軍襲擾,但從總體上看,保障還是成功的。
長期以來,美軍的保障物資供應方式,除了在條件允許時部分利用當地資源,即所謂就地籌措方式外,主要采用后方供應方式。以后方供應方式為主的保障系統是以反應性的物資補給為基礎的系統,這種系統依賴在固定的保障梯次中儲備大量物資,并根據部隊的申請由各保障梯次逐級向前供應,以滿足作戰部隊的需要。在這種保障系統中,保障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此外作戰部隊的申請不僅耗費時間,而且由于擔心得不到補給而往往超量申請,造成儲備和前送超過部隊實際需要的物資,導致保障效率和效益的低下。為改變這一狀況,美軍提出將傳統的被動補給型保障轉變為主動配送型保障的目標。美軍設計的以物資配送為基礎的保障系統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全資產的可視性,并根據精確預測的作戰部隊的需求,采取從起點直達戰斗部隊的補給方式,通過靈活調遣物資資源,以很少的庫存品和靈活的保障設施,在需要的時間和需要的地點將物資主動配送給作戰部隊。美軍指出,“配送型保障”不只是增加供應鏈中的運輸量,也不僅僅是改善供應鏈的運行速度,而是一種全新的保障方式。傳統的補給型保障依靠的是在部隊逐級實施物資儲備,這些庫存量龐大、缺乏機動性。配送型保障將以有效管理的動態物資流取代固定的庫存物資,以物資的速度取代物資數量,或者說是以配送“管道”代替了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