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彩會
羅平縣板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摘要:農機化技術推廣新時期農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新技術和農業機械轉變成生產力的一種途徑,有效的促進了我國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農機作業服務隊,是一種由基層農業有關部門組織的,根據農業需要,把農機經銷商組織成農業生產服務隊進行跨區服務,提高地區農業水平的服務模式。本文從推廣原因、影響因素和具體方式三個角度對推廣農機化技術的可行之路做了探討。
關鍵詞:農機化技術;影響因素;農機作業服務隊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我國農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同時,對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力度和投入也逐漸增加。農機化技術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機械化技術、農用機械,普及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知識,提高生產效率,解放人力資源,降低勞動量,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因此,近年來,部分地區的基層政府對農機化技術的推廣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經過實踐證明,農村要想擺脫落后的生產方式,就必須走農業機械化的道路,通過推廣農機化技術,來轉變農村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濟,保持農業的穩定增長。
1、推廣農機技術化的主要原因
農村經濟要增長,就必須對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有效的轉變。農機化技術正是實現轉變的可靠方式。首先,推廣農機化技術,可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為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第二,實行農機化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放剩余勞動力,促進城市化的進程。第三,農業機械化可以消化我國過剩的鋼鐵機械產能,促進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擴展市場容量,豐富農村市場的致富途徑,促進資源在國內市場的充分流通,促進經濟平穩有序增長。
2、影響農機技術化推廣的幾大因素
2.1、農機化技術推廣的體制與技術局限性
2.1.1、推廣體系問題
推廣體制機制陳舊,推廣觀念落后。在市場化不完全的農村城鎮市場上,許多國企的領導部門推廣觀念落后,還保持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撥款行動,“等、靠、要”思維模式依舊沒有轉變。同時,由于工作態度不積極,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完全轉變角色,在服務中服務態度不端正,沒有真正做到幫人民群眾解決困難。此外,推廣思路狹窄,沒有真正的深入市場去找出路,使得所負責的農機與人民生產生活需求脫節。
2.1.2、推廣資金不足
農機技術化推廣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屬于政府性指導工作,直接與農業經濟效益掛鉤。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財政經費緊張,資金往往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府等企事業單位工資發放等方面,對推廣的資金支持嚴重不足,導致推廣人員僅僅憑借著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感去工作,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工作開展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這使農機化推廣力度欠缺,人民群眾沒有理解農機化技術的先進性。部分地方的農機推廣部門甚至自負盈虧,對農機生產、經營者和農機使用者上下其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1.3、農機產品質量問題突出
我國現階段的農機產品質量較差,產品的使用范圍和環境適應性相對較低。這是影響農機技術化推廣的重要因素。農業機械不同于家用電器,在資金上對一般農業生產者負擔較重,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又無法及時解決,不僅耽誤農時,影響經濟收入,還會極大的挫傷農業生產者的使用積極性,也會增加推廣者的推廣難度。廠家在出售農機產品時,使用的不是銷售的信譽而是政府的信譽,出現質量問題時,售后服務不到位,也會降低政府的影響力。此外,部分農機產品使用范圍較窄,買回來無法全年使用,也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2.1.4、推廣人員技術水平較低,推廣經驗不足
農機技術化推廣工作需要專業知識過硬,推廣經驗豐富的推廣團隊來操作。但是在當前的推廣工作中,工作人員技術水平不足,也沒有經過市場化的推廣鍛煉,在技巧和經驗上稍顯欠缺。使得很多農民沒有真正的了解農機的作用,在使用之前沒有充分學習農機使用知識,在使用方式和使用積極性上明顯不足。導致了許多不該發生的問題,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2.2、農機化技術推廣在市場上的局限性
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農機生產行業競爭加劇,賣方市場轉變成為買方市場,農民成為了市場的主體,具有選擇權。但是由于政府體制原因,推廣人員在推廣時沒有了解市場,在選擇農機上產生一定的誤差。此外,改革開放后,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分包到個人。這使得使用者土地規模較小,難以體現農機化的優勢。農民對于高投入的大型農用機械,沒有使用的興趣,同時也沒有風險承受能力。
3、有效推廣方式----農機作業服務小分隊
農機作業服務隊,是一種由基層農業有關部門組織的,根據農業需要,把農機經銷商組織成農業生產服務隊進行跨區服務,提高地區農業水平的服務模式。這種服務模式規避了普通家庭對機械化使用將要面臨的風險,提高了農用機械的使用效率。是對基層大規模農業生產在方式上的繼承和創新,有助于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節約時間,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首先,農機作業服務隊有效降低了農機購買者的風險和成本,如果單獨購買和使用農機,不僅耕地面積小,降低了農機使用銷率,還增加了成本回收的周期,等到農機使用年限到期后,利潤狹小,得不償失。而采取農機作業服務隊模式則會減輕上述問題,實現雙贏。
第二,增加農機購買者和經營者的收入,增加致富途徑。農用機械,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資本,在經濟學中,生產工具作為資本,與土地、人力是一致的。所以農機經營者也可以合法的投入農業生產,獲取正當收入。農機作業服務隊為農機經營者提供了有效的致富途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
第三,促進區域協調,方便政府管理。農機作業服務隊作為一種流動的經營隊伍,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集體特征,能有效的加強地區之間的資源協調和調動,同時,其集體特征又能方便政府對農機規模的管理和農業生產數據采集,為經濟研究者研究機械化對農業的作用提供第一手的數據和資料,能起到科研和管理雙管齊下的作用。同時,農機作業服務隊的存在方便政府對農業生產制定統一的生產政策和市場政策,能有效的協調政府的資金和補貼的落位,促進農業經濟在政府的監督下平穩有效發展。
結論:
總之,農機作業服務隊的推廣,改變了農業生產中靠天吃飯、靠人力生產的狀態。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要努力提高技術水平,促進農機作業服務隊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充分調動農機化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業生產中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為我國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丙濤,陶竹林.影響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因素分析和解決措施[J].遼寧省新民市農業機械化學校現代農業裝備,2011,10(15).
[2]王秀珍.農機作業服務隊是推廣農機化技術的可行之路[J]青海農技推廣,2013,(2).
[3]張擺春.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探討[J].江蘇農機化,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