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聞潔 劉建慶
【摘要】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城市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階段。實施舊城改造,是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推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武進區舊城改造入手,主要介紹了武進區老舊小區的現狀和問題,同時解讀了舊城改造的相關政策,并重點探討了武進區舊城改造的必要性。
【關鍵詞】舊城改造??武進區??現狀??必要性
引言
武進區地處江蘇省南部,介于南京、上海之間。全區總面積1246.64平方公里,轄14個鎮、2個街道、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戶籍人口近101萬,常住人口160萬。武進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自古人文薈萃、英才輩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武進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縣級區域經濟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在歷屆“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評比中均名列前10位,是“中國明星縣(市)”、“中國首批小康縣(市)”之一。2010武進從全球近千個競爭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榮獲2010年度“迪拜國際改善人居最佳范例獎”。[1]
為有效改善武進區的環境面貌、提高武進區市民居住質量,必須走群眾路線做好舊城改造,讓更多百姓受益。近年來,武進區將提升城市品質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重點從構建和諧社區和提升城市宜居宜業程度兩方面著手。在新城區,主要通過引進新項目,發展新產業,吸引新人群,營造新生活方式為重點,建設產城互融的魅力新城。在舊城區主要按照“以人為本,再造環境”的思路,按照“減量、增綠、留白、整容”的策略,逐步完善和改造舊城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凈化、美化、活化舊城區主要街道和兩側建筑,在保留城市發展痕跡和歷史記憶的同時,致力創造更宜居的城區環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文明素質。
本文從武進區舊城改造入手,主要介紹了武進區老舊小區的現狀和問題,同時解讀了舊城改造的相關政策,并重點探討了武進區舊城改造的必要性。
1、武進區老舊小區的現狀及突出問題
據統計,武進中心城區建于1998年前的老舊小區共有134個,建筑面積340萬平方米。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心城區老舊小區與城市格局、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明顯暴露出與現代社會的不適應,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境,集中表現為樓道臟亂差、車輛亂停放、功能過度集中,房屋破舊、居住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設施配套落后等問題。
存在的突出問題如下:
(1)小區基礎設施差。老舊小區建設之初主要是為解決居民的住房困難問題,由于小區的規劃設計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全,整體布局先天不足,導致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舊小區普遍綠化面積較小,沒有園林設計,綠化功能單一,檔次低下,管理維護投資不足。二是機動車停車位缺少,在改造中如果要增加機動車位,一般要占用便道。無自行車棚或自行車棚內衛生狀況差。三是居民體育健身和文化活動空間較小。四是老舊小區居民樓的垃圾道極易造成鼠害或滋生其他傳染病,而現在的住宅樓設計中已經取消樓內垃圾道。五是小區道路老化,有些小區沒有路燈和庭院燈。六是上下水管網嚴重老化,化糞池無人清理,經常堵塞污水橫溢,居民多有投訴。七是有的小區沒有煤氣或天然氣,小區居民使用煤氣罐,生活不便。八是由于各種原因有的小區很難封閉或根本沒有封閉,也沒有物業管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小區,居民安全受到威脅。
(2)各項管理費收取難。老舊小區產權呈多元化格局,業主對物業管理的要求和經濟承受能力差異大,承受能力強的希望得到全方位、高層次的服務;承受能力差的則認為只要不交費,有無管理無所謂。對于個別有條件實行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收費困難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除居民的住房消費意識淡薄等原因外,沒有與小區管理情況相適應的物業收費標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3)治安隱患大。具有一定規模的老小區,其進出口通道較多,四通八達,進行封閉整治后,雖然相應減少,但也只能做到半封閉管理。小區自行車棚無人看管,自行車電動車丟失嚴重。小區沒有專職保安和監控設備,小區治安狀況難以改善。
(4)物業管理介入難。對老舊小區實施物業管理,應該由開發單位按建安造價的1.5%提供物業管理啟動資金,由于啟動資金無法落實,加上基礎設施老化、物業費收取困難,物業管理出現空擋,社區居委會只能勉為其難地承擔環衛清掃保潔任務,小區物業管理無法良性循環。
因此,實施舊城改造已經成為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全面實施舊城改造,將直接惠及廣大市民特別是舊城區的千家萬戶,必將極大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與此同時,實施舊城改造也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城市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階段,是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位、造福人民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舊城改造的政策解讀
實施舊城改造是全國上下的共同號召。新一屆中央政府對舊城改造工作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新一屆政府決心進一步解決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問題,加快城鎮化進程。
2.1國家有關舊城改造的政策解讀
2007年,《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困難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集中成片棚戶區的改造。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政府出臺了兩年總投資達4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并再次啟動了“安居工程”。2009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建保【2009】295號),提出用五年的時間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的改造,有條件的地區爭取三年時間基本完成。
2012年,住建部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的通知》(建保【2012】190號)。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國發【2013】25號)正式出臺,提出2013年至2017年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使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4】36號),提出?各地區要進一步摸清待改造棚戶區的底數、面積、類型等情況。區分輕重緩急,結合需要與可能,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優先改造連片規模較大、住房條件困難、安全隱患嚴重、群眾要求迫切的棚戶區。[2]
2.2?常州市有關舊城改造的政策解讀
2010年,常州市政府印發了《常州市市區老住宅區整治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常政發【2010】56號),明確指出按照“兩全面、一結合”的總體要求,對我市市區已實施整治的成建制老住宅區進行“回頭看”,全面開展提升工程;對我市尚未實施整治的非成建制(企事業單位職工宿舍、零星住宅樓)老住宅區,全面開展整治工程;結合停車設施建設和安防設施建設工程,進一步完善老住宅區配套設施功能,改善居住環境,落實長效管理措施,構建和諧物管,創建和美小區。[3]?2011年,常州市政府印發了《常州市市區危舊房城中村改造管理辦法》(常政規【2011】3號),明確指出危舊房、城中村改造應當遵循政府主導、以區為主、科學規劃、依法進行、成片改造、分步實施的原則。[4]?2013年8月,常州市政府印發了《常州市市區三改工作實施意見》(常政發〔2013〕125號)的通知,明確指出三改工作是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重要民生工程;是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5]
3、武進區舊城改造的必要性
3.1實施舊城改造,節約土地、降低能耗、低碳環保。
舊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舊城區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另一方面確保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舊城改造過程中,避免了大拆大建,節約了成本降低了能耗。在土地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舊城改造也是拓展建設空間、保障發展用地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節約用地、低碳生活的重要內容。武進區舊城改造,不再是局部改造的小打小鬧,而是結合所在地塊的特點和控制性規劃等情況,合理整合周邊土地資源,實行連片整體改造,逐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百姓居住條件,并大大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資源。
3.2實施舊城改造,是民心所向,也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需要。
實施舊城改造,是加快建設現代化大城市、提高城市品位的迫切需要,也是廣大老百姓的殷切期盼。一個環境優美、安全舒適、文明和睦的生活空間,對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舊城改造的目標,是努力尋求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其意義不僅在于保障住戶基本的居住條件,簡單改善、維持社區秩序,還在于可以協調社區內各方面的關系,化解各種不平衡、不和諧因素引發的社會矛盾,從而構建和諧社區,維護社會穩定,營造和諧的居住環境。實施舊城改造,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普遍期待、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盡最大的努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改善生存條件,努力順應群眾過上舒適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讓更廣泛群眾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3.3實施舊城改造,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環境的具體體現。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對生活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建設“生態、人文、精致、宜居”城市的愿望越來越迫切。武進區占據著常州城區的半壁江山,實施舊城改造工作是打造宜居城市、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建設魅力城市的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近年來,我們通過深入開展“三改”活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居環境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全面的綜合整治,使老舊住宅小區原有毀損的道路及時得到修補,嚴重缺失的照明設施及時得到增設,方便了群眾出行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同時,私搭亂建各類違章建筑被拆除,騰出的場地用來建設綠地、停車場和休閑健身活動場所等等。居民居住的條件改善了,環境優美了,心氣也就順了,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自然會得到提升。
3.4實施舊城改造,是加快新老城域融合,展示城市美好形象的需要。
小區是城市的細胞,伴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一批批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管理先進的新建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給居民們帶來強大的視覺沖擊和心理感受,已經成為展示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然而,一些老舊小區相比之下就黯然失色,老舊小區的“臟、亂、差”狀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到城市形象。可以說,老舊小區的居住面貌得不到根本改觀,提升城市內涵和整體形象就是一句空話。從武進區已完成的改造項目來看,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都達到了整潔干凈、亮化美化的要求,從而較好地融入了現代化的城市格局,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也為展示城市形象錦上添花。
3.5實施舊城改造,是改善投資發展環境,促進招商引資的有效手段。
一個地方投資發展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招商引資的成敗,也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一些發達地區之所以能讓大項目招得來、留得住,其中一條成功的經驗就是投資環境好,城市功能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舒適、便利、高效的發展環境。近年來,我區積極推進舊城改造,致力于優化投資環境,引進了一批項目入駐。但是目前,城市功能不夠完善,配套設施也不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投資商的信心。要想留住大客商、大企業,打造投資圣地,就必須大力實施舊城改造。也只有落實好舊城改造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資,繼續加速我區經濟發展。
4、武進區舊城改造的進程
自2006年起,武進區政府將老小區整治工作納入全區民生實事工程,每年投入300萬元-1000萬元不等資金,相繼完成了老小區雨污水分流改造、常武路立面出新以及花園新村、北建新村、城中花園一期、灣里新村、花東一村、花東二村A區、B區、C區、花東三村、花東五村、武柴新村、中涼新村、欣達園、汽修公寓等共計約120多萬平米的老小區綜合整治任務。同時,結合老小區整治工作,在有條件的老小區同步開展停車位整治,在花東一、二村、城中花苑、豐樂公寓、中涼新村、欣達園、陽湖世紀苑等一批老小區中新增停車位2000多個,有效緩解了部分老小區的停車難問題。
2013年起,武進區全面啟動成片式舊城更新工程。2013年列入年度計劃的全區舊城改建項目共38個,按照計劃實施完成項目25個,完成征收國有土地面積1216.03畝,征收戶數1756戶,征收房屋面積55萬余平方米,征收費用約33.43億元。其中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包括花園社區35萬平方米、中涼社區10萬平方米,共投入約4700萬元,受益群眾十幾萬人,真正做到花小錢辦民生實事。還有古方路、人民中路、老花園街等道路的提升改造,湖塘老街等背街小巷路段的路燈亮化等工程,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2014年度,武進區舊城改造繼續進行,總改造占地面積(范圍內涵蓋的建筑面積近120萬平方米)約65萬平方米(其中城中村22.3萬平方米、商品房及其他42.7萬平方米)。改造內容具體包括:單元樓道內墻涂料刷新、破損落水管整修和更換等房屋本體修繕及公共衛生設施、設備整修;小區內道路及道板整修,雨污管網檢查、疏通、改造;增設報欄、健身點、文化站、宣傳欄、告示牌等。
經過整治,老小區房屋本體部位進一步完好,功能設施、綠化環境、治安狀況得到明顯改觀,特別是一些敞開式老小區整治后完全封閉,具備了引入物業管理條件,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這些項目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結??語
舊城改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新形勢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舊城改造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創新的地方,我們要繼續探索,找出更多適合武進區的舊城改造之法。從而進一步改善城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增強城市功能,促進城市土地科學合理利用,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努力構建“和諧宜居新武進”。
參考文獻
[1]?引用武進區政府官方網站,武進概況,引用時間2014年10月20日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4】36號)
[3]?《常州市市區老住宅區整治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常政發【2010】56號)
[4]?《常州市市區危舊房城中村改造管理辦法》(常政規【2011】3號)
[5]?《常州市市區三改工作實施意見》(常政發〔2013〕125號)
[6]?包永輝.周放.?新華時評:舊城改造不能“驅貧引富”[N].?新華網,?2003-8-24.
[7]?來福裕.?舊城改造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J].?特區經濟,2008-02:48-49.
[8]?鄭偉亞.舊城改造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經濟師.2008-02:?293.
[9]?張伊娜,王桂新.?舊城改造的社會性思考[J].城市問題,2007-07,14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