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留學生教育的迅速發展,留學生所面臨的文化休克等不適應癥也日漸凸顯,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針對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文化適應問題進行切實的研究并提出對策,本文試從中國文化教學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化適應;中國文化;教學策略;內視覺
加強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是教育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是留學生學習成效的思想基礎,是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隨著中國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中的心理和行為矛盾日益凸顯,受到廣泛關注。這不僅影響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進行,也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本文針對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文化適應問題進行切實的研究并提出對策,試從中國文化教學方面進行探討。
一、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現狀窺探
(一)存在問題
來華留學生所面臨的文化休克等文化不適應癥,困擾其漢語學習、影響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留學生第二語言、文化習得、跨文化交際能力持續生成的“關鍵期”,中國文化教育的積極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面對留學生而設的中國文化課程和中國文化讀本,本應該成為積極介入留學生文化適應程序的干預力量,但因為目標定位的偏差和教材教法的宣傳慣性偏好,未能很好地實現這一功能。就教材圖書而論,大量國內教材仍然把文化當作“知識”的翻譯和普及,忽視了留學生教育的跨文化困境、文化的實踐功能等重要因素。中英雙語版《中國文化通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雖然體大慮周,文典詞雅,但卻忽視了留學生文化休克、文化適應的實際問題。
(二)研究現狀
就學術研究層面而言,核心研究領域如跨文化交際和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尚處于初始鏈接階段,沒有融會貫通。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國際性、先瞻性與面向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的普及性之間的落差和分離尚無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深思遠慮。已成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語言教學的主題之內,針對外國留學生實際跨文化需求的中國文化課程的研究少之又少。近年一些專家學者雖然也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分析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向度,總結了國內外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理論,特別是中國學者的文化語用和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但仍把文化視為語言教學的暗涵意義和附加功能,相關問題的國外研究成果尚未有效吸納,經驗和理論沒有很好借鑒:美國學者Moran真正把文化當作“文化”進行教學的實踐性、體驗型文化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其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一書中充分體現,他的文化教學理念把文化教學置于真實的跨文化語境中予以考量,以培養跨文化能力、增進文化認同為目標,強調在實踐體驗中進行目的語文化學習;美國漢語教學協會的邢志群老師倡導學習中國文化的“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文化教學“分層說”;美國堪薩斯中南部教育服務中心總結出一套較為成熟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 漢語教學模式;王海燕(日本)撰寫了《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同時并進》……我們皆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二、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的基本教學策略管見
(一)確立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目標
面對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要解決的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障礙”和文化不適應,必須在知識和技能兩方面為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它的性質應該是功能型的,而不是“中國學”或者“漢學研究”等知識型課程的簡化。對中國文化符碼及操作系統的認知能力、中國語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被作為中國文化課教學的基本目標。
(二)基于文化差異的中國文化教學策略
西方學界的“文化多元主義”和中國傳統的“文化一元論”在面對民族文化差異時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解決辦法,但片面強調哪一做法都不利于達成跨文化交際發展的目標。當下面對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必須強調差異的理性原因以及異中之同,使其在知性層面理解、接受差異,進而消解文化沖突、文化不適應帶來的負面效應;并在更高的層次上體驗、欣賞、跨越差異。但是,為培養跨文化能力的中國文化課程教學也不能是純粹實踐性的,而是實用性文化知識的先期預備和預演。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的策略上,基于文化差異的中國文化教學又必須是理性知識和實際經驗并重的。
(三)基于文化適應的中國文化教學的“內視覺”
按照文化學和跨文化交際理論,可視性的、可感知的顯形“文化產品”“文化符號”只是“文化冰山”的水上部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隱性的[1]。因此,從“外視角”中國文化(中國文物、特產、符號、禮俗、制度、藝術及國際化中國等幾大板塊)信息接受的角度出發,從文化之“異”入手,按照符號、符號系統、符號操作的程序,梳理“文化制品、文化觀念、文化實踐”的關系,介紹、解讀“中國文化符碼及其操作系統”,更多地從“內視角”解釋文化符號的編碼規則操作系統成為重中之重。[2]中國文化的教學應著重挖掘其深層含義: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國社會、國家、個人一體的自覺化的文化意識,她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如果在教學中將儒家的“仁學”、“和文化”及道家的“道”、“天人合一”的深層內涵讓學生融化,有的放矢地適應國際學生的跨文化交際需求,這將在實現不同國家文明之間的“文明共存“、世界和平進步等諸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文化的滲透是一個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能操之過急的。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包容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挖掘和復興會成為世界未來文化的珍貴滋養,成為實現“天下大同”的精神源泉,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美國學者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外語與文化出版社,2012
[2]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萬梅.關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的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8,(6)
作者簡介:張樂平,國際漢語教育碩士,就職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