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董琰


課題編號:JCJYC141103109
摘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學生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教育目的之一。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備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大量蘊含情感因素的素材,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人生觀、世界觀、歷史責任感的培養和高尚情操的確立,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歷史;備課;情感教育
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標準對情感教學的要求是:“以生動、具體、形象為特征,形成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審美情趣。熱愛祖國,崇尚文明,繼承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宏揚民族精神,為追求真善美而奉獻、開拓,為建設和發展現代文明承擔責任和義務”。除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外,近幾年的河南中招歷史考試中也充分體現了對情感教育的考察。如:
2013年
2011年
20.下列哪部作品描寫了俄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戰爭場景,贊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展現了俄國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 】
A.《戰爭與和平》 B.《老人與海》
C.《百年孤獨》 D.《人間喜劇》
2009年
23.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主題探究活動,下面是他們搜集的一些圖片和設計的一個版面,請你參加:
(I)請將以上四幅圖片的字母代號按其所屬類別填入對應的方框。(4分)
(2)除上述四個方面以外,你認為還可以從哪一個方面來展示共和國六十年來的偉大成就?請填入上圖中空白方框內。(1分)
(3)通過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1分)
既然課程標準和中考指揮棒都對情感教育有所體現和考察,那么情感教育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應該怎樣落實呢?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同學科老師們集體備課的經驗總結,我認為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以從以下兩種途徑入手:一種途徑是歷史課堂教學,另一種途徑是歷史課外活動。其中,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這是最主要的途徑。下面就從我在備課中的幾個例子入手,談談我是怎樣通過有效備課來實施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
(一)巧妙設計“課堂導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時,課文通篇講的是南宋時期,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表現,可以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所以我就在上一課知識的基礎之上,在備課時設計了一個故事:岳飛所率領的岳家軍使金軍聞風喪膽,但岳飛被害后,岳家軍被解散,其中一名普通士兵叫李忠的,解甲歸田后,他是選擇北上歸家,還是南下創業呢?將問題留給學生,幫助他們分析南下的好處,歸結為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然后帶入課本知識的講解,并讓學生分析南方每個行業的優缺點,從而為李忠選擇最適合他的職業。這樣的故事代入,既使學生感到分外新鮮有趣,使他們深刻體會到經濟重心的南移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又鍛煉了他們的判斷力和邏輯能力,為未來就業的選擇做好充分的前期心理準備。
(二)在備課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本中“閱讀與思考”的問題進行思考,開展討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在學習《辛丑條約》時,課本上的結論是“《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就在備課時,根據課本上的思考題,設置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聯系《辛丑條約》中的內容加以分析和評價,初步梳理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必然挨打”“弱國無外交”這樣的道理,從而總結出結論: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處于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奪的地位。只有竭力發展自己,避免處于落后的地位,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避免挨打。從而樹立起學生們為祖國崛起而勤奮學習的堅定信心。
(三)在備課中加入“活動與探究”內容,指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比較,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比如在講述羅斯福新政時,我借助羅斯福這個人物進行自強教育,激勵學生自信。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課前查閱有關羅斯福的資料。教師在課堂上對羅斯福的背景加以重點介紹。各小組朗讀各組查閱的資料,交流聽后的感覺,探究羅斯福得到美國人民支持和擁戴的原因和他面臨困境時百折不撓的精神,而使原本對自己缺乏學習信心的學生被激發起信心,充滿自信的去面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和問題。
(四)利用地方史志教學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鄉土歷史是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素材可以使同學們得到很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比如在講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時,我在備好課本內容的同時,將洛八辦的詳細內容向同學們做了詳細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當年八路軍在洛陽生活的艱苦,讓同學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吃苦耐勞、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讓同學們明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眼前學習的機會,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綜上所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的,無論是歷史課堂備課與教學,還是歷史課外活動,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兩種途徑都不是完全孤立的,教師往往都是將這些教育手段綜合運用,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只有這樣,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目標才能不斷地得到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課改目標才能一步步得以實現。我們相信,通過廣大歷史教師的不懈努力和同學們的積極配合,初中歷史教育必將大放光芒。
【參考文獻】
[1]何銀花.淺談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09)
[2]李桂紅,張開華.歷史教學備課中要體現情感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04(23)
[3]石小儉.例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華章,2009(14)
[4]盛殿春.情感教育讓歷史教學妙趣橫生,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04)
[5]姚新霞.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功能及評價體系[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
[6]袁宗勇.試論歷史情感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2009
[7]陳志剛.試論歷史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