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摘要: 目的:研究兒科護理過程中實施非語言性溝通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選擇2013年5月~2015年5月間診治的236例兒科患兒,將其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的118例患兒實施語言溝通護理措施,觀察組的118例患兒在上述護理操作的基礎上實施非語言性護理溝通,比較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滿意度。結果:通過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操作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分別為94.92%、98.31%;對照組分別為81.36%、88.14%;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兒科實施護理操作的過程中運用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兒家屬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提升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在具體護理操作中,護理人員應該積極實施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操作,為患兒提供更加幼稚的護理服務,最終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非語言性溝通;兒科護理;應用效果;臨床分析
因兒科患兒的年齡較小,實施護患溝通有一定難度,因而在對兒科患兒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是進行溝通[1]。過去所說的溝通主要是進行語言溝通,但是最近幾年的研究指出,非語言性溝通的臨床效果非常顯著。我院選擇2013年5月~2015年5月間診治的236例兒科患兒,對其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我院選擇2013年5月~2015年5月間診治的236例兒科患兒,其中122例為男性,114例為女性;年齡在1.1~8.6歲之間,平均為(5.6±2.3)歲;住院天數在6~15d之間,平均為(9.6±3.2)d;將所選的患兒均分為兩組,比較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住院天數等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語言溝通護理措施,主要是通過言語來向患兒表達意圖、思想、行為以及動作等等。觀察組患兒在語言溝通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的護理操作具體如下:(1)面部表情。依據自己掌握的程度及工作經驗來實施非語言性溝通技巧,以溫柔、親切、輕松、和藹以及自然的面部表情來為患兒實施護理操作,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持和藹的微笑,提升患兒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緩解患兒的恐懼感和緊張感[2]。能夠靈活的運用目光和眼神等向患兒傳遞鼓勵、關愛以及醫療信息,對患兒的煩躁情況給予有效安撫,使其放松情緒,積極配合治療。(2)儀表外觀。依據患兒的特點選擇柔和、溫暖、和諧、干凈以及美麗的顏色作為護理工作服,例如粉紅色。護理人員進入崗位前影注意手面部的衛生,發型整齊柔順,盡量不選擇具有刺激性氣味的化妝品,不可在患兒面前展現出拖沓、糟蹋、蓬頭垢面的形象。(3)肢體動作。在日常護理操作中,對患兒實施不同護理操作時應認真觀察其反應,運用患兒更易接受的肢體動作實施護理操作。積極的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和交流,對患兒熟悉的手勢有所了解,以從容、穩定的護理態度以及迅速、敏捷、準確的護理操作對患兒實施護理[3]。保證兒科護理工作的樹立實施。當患兒完成進餐過程中,因對其腹部進行輕輕按摩,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如患兒存在恐懼、緊張情況時,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輕輕安撫及對背部進行拍打,讓患兒感到母親的疼愛。(4)病房環境。當患兒入院以后,護理人員應多于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掌握患兒的習慣,對患兒的溫度、光線、裝飾以及濕度等要求進行詢問,同時根據要求對病房環境進行布置。在對病房進行布置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患兒的喜好粘貼卡通圖案,為患兒提供安全的玩具等,多與患兒進行交流,掌握患兒的喜好,為患兒播放歡快的音樂和兒歌,為其提供一個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4]。
1.3觀察指標 護理人員需要依據兒科病房的護理要求和護理內容,制定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當患兒痊愈出院時向患兒家長或者有能力表達的患兒發放調查表,了解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護理態度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5.0系統軟件,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值表示相關性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分別為94.92%、98.31%;對照組分別為81.36%、88.14%;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2。
3討論
溝通是人們之間相互交流和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方法,在醫療工作中,護患之間的交流也主要通過溝通進行,可將其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由于兒科患兒的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不佳,對周圍的認知能力不足等等多個特點,導致護理人員在對兒科患兒實施溝通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最近幾年,非語言溝通過逐漸應用于臨床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5]。
非語言性溝通相比于語言性溝通來說,是指行為舉止、外觀儀表、眼神目光、面部表情等出了應用語言之外的任何方法與患兒拉近感情,傳遞觀點,表達思想以及用意等方法,以此與患兒進行順利的溝通。本文通過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及護理態度的滿意度分別為94.92%、98.31%;對照組分別為81.36%、88.14%;兩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這就說明在對兒科患兒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聯合應用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臨床效果顯著,對患兒的護理操作更加順利。
綜上所述,在對兒科實施護理操作的過程中運用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兒家屬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提升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在具體護理操作中,護理人員應該積極實施非語言性溝通護理操作,為患兒提供更加幼稚的護理服務,最終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唐萍.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24(09):845-846
[2]鄭蔚.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1,20(23):18-19
[3]潘學彬.非語言性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36(11):975-976
[4]張瑞香.非語言性溝通對構建和諧護患關系的作用探討[J].當代醫學.2014,42(07):520-521
[5]王小群,楊杰,陳麗容.淺談兒科護理帶教中非語言性溝通的培養[J].黑龍江醫藥.2011,33(0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