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
摘 要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進步發展。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呢?小學教學的有效前提條件是教師觀念要更換,只有在全體教師中盡快構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新的考評機制,才能更好、更快、更徹底改變我們頭腦中一成不變的教育思維定勢。
關鍵詞 更換 互動 組合 重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進步發展。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呢?小學教學的有效前提條件是教師觀念要更換,只有在全體教師中盡快構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新的考評機制,才能更好、更快、更徹底改變我們頭腦中一成不變的教育思維定勢。
一、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要想數學活動師生共同交往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那么怎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呢?
(一)在情境中教學。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情境教學具有必要的復雜性,比起簡化了的課堂環境更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教學的多樣性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許多的概念、法則、定理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在課堂中不應該把它們當成純粹的知識來教,而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例如“工程問題應用題”的教學:例題是“砌完一道墻,甲獨做6天完成,乙獨做10天完成,兩人合做幾天完成?”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解決這類實際問題的方法,這類應用題和以前學過的整數應用題有相同的基本數量關系,即: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墜ぷ魘奔洌丶ɑ蚰訓悖┰謨謖飫嚶τ錳獾墓ぷ髯芰懇玫ノ弧?”表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出現,但學生如果能聯系已學的分數的意義進行學習,教師就用不著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嘗試。如學生有問題,設計這樣的題目:“運完360塊磚,甲獨運6次運完,乙獨運12次運完,甲、乙兩人合運幾次運完?”,進行鋪墊。在計算的基礎上與“工程問題應用題”進行比較,便于學生找出異同,建構數學模型,抓住解題的關鍵,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保證。
(二)以學生的操作為主設計教學活動。
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于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沒有局限于課本上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動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積,結果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讓我驚嘆不已。(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將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3)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4)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5)把梯形剪開再拼成一個三角形等。
(三)在合作交流中學數學。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小組合作學習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顯露自我的機會,營造了一種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圍,教師在課堂上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并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如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引導每組學生研究長方形的特征,有的小組研究長方形的特征、有的小組研究長方形的面……各小組成員查資料,動手操作,每個小組成員在小組中積極地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每一組都迫不及待地向同學老師匯報。通過合作學習,大家弄清了長方形,實現了資源共享。這即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增加了學生的信心,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要用好教材中的主題圖和重新組合教材內容
教材安排什么樣的主題圖,怎樣合理地呈現主題情境都是教材編寫專家們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的。教師首先應該尊重教材,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這一內容時,教材呈現的主題圖是一個搬牛奶的現實情境,這一主題情境取材于實際生活,問題的呈現方式是生活化的,通過讓學生思考“夠不夠”,體會要先算出10箱有多少瓶。這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主題圖的設計提示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自主探索計算12?0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由于充分研究了教材主題情境的意圖,使得教學既利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又及時進行了引導和提升,讓學生體會到新的計算方法與過去的方法相比是簡潔的、優化的,不斷增進學生探索解題方法的信心。
教材是落實教學目標,實現教學計劃的載體。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以“以本為本”來處理教材,任何教材都有不能及時適應時代和學生的需要,所以我們不能把教材當圣經,而應該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教學內容,重組教材,從而提高教材處理的有效性。如,一年級教材中9加幾、8加幾和7加幾這些計算內容安排兩節新課教學和一節練習課。根據學生的學前情況以及按教材課時教學的實際效果,發現學生在三節課中對這些題的計算方法只是一知半解,練習時出現計算速度慢、錯誤率高,更談不上熟練,這說明學生掌握這些計算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后面的減法計算。這時我們可以把9加幾、8加幾、7加幾的計算內容分為算法研究和活動應用兩大板塊來進行教學。在第一、二兩堂課中集中研究加法計算的各種算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并從中總結出一些方法、規律。活動應用適當增加一些練習課,讓學生在活動、游戲中進行計算訓練。例如玩撲克游戲、釣魚、當當小教師等,讓學生在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中輕松、愉快的進行計算練習,同時讓學生在計算活動中組建體會算法的合理性,自己找到最優化的算法,體會算法的最優化。
在對教材的處理上,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要關注到學生的知識背和生活經驗,對于那些相對難的、重要的和學生不易掌握的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就應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就可以適當減少單元教學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重視課堂教學
(1)在問題中分析數學問題,讓學生懂得數學很好學。
教師在教學中大膽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做到敢想、敢說、敢思。在一年《統計》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提出“你發現了什么?”、“大象家里來了哪些客人?”、“為什么要把小猴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分類數出三類動物的個數,這種象形的統計數學不僅學生打好了統計的原始基礎,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可為一舉兩得。
(2)在困惑中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激發對數學的感知認識。
小學數學教學最忌諱教師將現成的答案全盤托出告訴學生。這容易使學生在腦中產生思維依賴性,而不思進取。如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障礙,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困惑,進而激發求知欲望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效果將十分明顯。如三年級數學教學中《商不變性質》的教學,先出幾道12?、18?的算式,讓學生編幾道商是6的除法口算題,然后設置障礙,什么樣的商是6?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尋找規律,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學生所學的知識是逐步建成的,突破了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地單純地講授的套路,激發了學生對數學感知認識。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是活的,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讓我們在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洪湖市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