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勇
【摘要】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從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四個方面分析廣西農民增收的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通過建立“SWOT”矩陣尋找廣西農民增收的路徑為:針對優勢和劣勢,分別采取機遇戰略和挑戰戰略。
【關鍵詞】 農民 增收 路徑
一、引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指標。2014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7565元,比2013年增加774元,同比名義增長11.4%(表1)。2013年廣西仍有農村貧困人口634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4.9%,超出全國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貧困人口總量排在全國第5位,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排第3位。廣西要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增收的任務更加艱巨、更加繁重,更需要探索適合農民增收的路徑。運用“SWOT”分析方法目的在于從“SWOT”矩陣中科學地尋找廣西農民增收的路徑。
二、運用“SWOT”方法分析廣西農民增收的態勢
1、優勢分析
(1)農村土地規模經營不斷擴大。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廣西農村土地規模經營不斷擴大。截至2014年底,廣西農戶承包地流轉面積678萬畝,占農戶承包地總面積的20.4%,比2013年底增加了25.6%;涉及211萬戶農戶,占廣西農戶總數的20.7%,比2013年底增加了15.9%。廣西連片承租農戶承包地50畝以上的企業或大戶達12217家,總承租面積302萬畝,其中:連片承租1000—2000畝的329家,承租面積45.8萬畝;連片承租2000—5000畝的134家,承租面積38.5萬畝;連片承租5000畝以上的27家,承租面積93.2萬畝。
(2)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2014年,廣西實施土地整治建設面積21.06萬公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320萬畝。通過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促進了耕地集中連片,為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產能。2014年,廣西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共清淤渠道4.19萬公里,新增渠道防滲7656公里,修復水毀農田水利工程1427處;新增恢復灌溉面積158.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426.9萬畝;實施38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因地制宜興建小水柜、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農機裝備總量增長,2014年農業機械原值達276億元,同比增長5.7%;農機總動力3612萬千瓦,同比增長6.8%;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3.7萬臺,同比增長8.3%;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2.6萬臺,同比增長10.3%;水稻插秧機擁有量1.56萬臺,同比增長7.7%。
2、劣勢分析
(1)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2006年末,廣西農業從業人員中,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4.5%,小學占40.5%,初中占50.1%,高中占4.7%,大專及以上占0.2%。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占3.8%,小學文化程度占35.5%,初中文化程度占51.7%,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7%。農民文化素質低不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影響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制約農民收入的增長。
(2)農民增收的自然條件差。2013年,廣西各類土地在土地總面積中所占比重:山地占39.7%,丘陵占10.3%,石山占19.7%,臺地占6.3%,水面占3.4%,平原占20.6%。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大型機械化耕作,農民增收的自然條件差。廣西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石山區、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水庫移民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困難,自我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大,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3、機遇分析
(1)農村金融改革穩步推進。廣西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拓展完善機構網點,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加快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主體呈現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主體類型逐步多元、組織體系日益完善的良好發展態勢。截至2014年9月末,已組建14家農村商業銀行、36 家村鎮銀行、3家農村資金互助社、89家縣域小額貸款公司、12家縣域融資性擔保公司。金融機構服務網點進一步向下延伸,服務網點逐步增多,組織機構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機構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推出一系列適合農村需求的信貸產品,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林權抵押貸款、“公司+農戶”等信貸產品普遍得到推廣,“三農”領域信貸投放量大幅增長。截至2014年9月末,涉農貸款余額5408.69億元,比年初增加620.9億元,增長12.97%,比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0.87個百分點。
(2)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自2005年起,廣西取消城鄉分割的按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登記常住戶口的作法,推行在常住地登記為常住戶口的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居民身份差別。2014年,廣西范圍內已全面實施了城鄉統一的“一元化”戶籍登記制度,跨出消除城鄉差別關鍵的一步。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拓寬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渠道。為持有居住證的流動人口提供異地辦理港澳通行證、購車入戶上牌、考駕照等服務,提升流動人口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挑戰分析
(1)靠增加農產品產量促進農民增收的道路變窄。在賣方市場情況下,農產品供不應求,買方之間展開競爭,賣方處于有利的市場地位,即使提高價格,也能把農產品賣出去,增加農產品產量對農民收入增加效果明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市場已基本上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在買方市場情況下,農產品供過于求,賣方之間展開競爭,為了減少不易貯藏的過剩存貨,不得不接受較低的價格,增產卻不一定增收。而且大多數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小于1,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的收益反而下降,增產不增收。
(2)靠提高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縮小。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雖然促進了農民增收,但對農民收入增加的效果卻在逐年遞減,而且追加優惠政策的空間也越來越有限。以糧食價格為例,根據中華糧網監測數據,2013年3月24日,國內越南破碎率5%大米(離案價)每噸2515—2546元人民幣,從價格上看,越南米就比國內同類米每噸要便宜1600多元,加上關稅和增值稅后,來自越南的進口大米仍有價格優勢。在國際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靠提高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
三、建立“SWOT”矩陣尋找廣西農民增收的路徑
根據以上分析,繪制出“SWOT”分析矩陣(表2),通過組合得出四種戰略。
1、優勢——機遇戰略
(1)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引進科技、降低成本、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推動開展“小塊并大塊”耕地整治,鼓勵農民家庭承包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積極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模式,允許農民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遏制因農村勞動力減少造成的土地撂荒和耕作粗放現象,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資金、技術、勞動力、信息等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2)推進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鼓勵建立公益性產權流轉交易中心,設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資產評估機構,探索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交易流程和操作細則,使農村產權交易真正實現暢通,農村各類資源得以盤活,農民擁有的各類產權實現金融融資和變現能力,提高農民資本積累能力。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探索農村產權合法流轉,以股份或現金返還農民,讓農民帶股進城、持幣入市。
全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探索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不斷擴大農村有效抵押擔保物范圍,促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改革有效結合。加快農村擔保體系建設,探索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經濟實體組建專業化農業融資擔保機構,從根本上緩解擔保難、融資難問題。加快農業保險體系建設,推動農業保險提質擴面,以中央財政補貼險種為重點,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積極推進農業保險產品創新,進一步豐富農業保險特色險種,滿足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開辟保險服務農業生產的新領域。
2、劣勢——機遇戰略
(1)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農民要增收,首先是減少農民。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外出農民工市民化。加快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讓大部分進城農民工家庭愿意落戶城市的盡快完成由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釋放進城農民工家庭在農村的承包土地,以擴大留守農村農民的耕地規模。推動進城農民工不僅實現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職業轉換,還要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換;不僅實現農民工本人進城轉移,而且實現其全家的整體進城轉移,以免出現農民工像候鳥一樣來回照顧家里的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
(2)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留守本土的農民增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關鍵舉措,也是促進留守本土的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引導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以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服務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服務農業重大工程項目為導向,圍繞國家需求、產業需求、農民需求,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促進農民增收。結合各地實際,立足資源稟賦和優勢特色產業,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加強技能培訓,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和帶動農民增收。
3、優勢——挑戰戰略
(1)大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立足農產品質量安全,堅持用嚴謹的標準、嚴格的監管、嚴厲的處罰,從源頭抓起,著力構建農產品生產良好環境。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保護力度,對污染嚴重區、生態脆弱區采取耕地修復治理、調整種植結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修復生態環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樹立綠色生產理念,推廣節肥、節藥等實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生態、環保型農業。因地制宜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大型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走質量路線促進農民增收。
(2)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揚長避短,發展特色農業,啟動實施糖料蔗、蠶桑、水果、蔬菜、茶葉等特色產業提升行動。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實現增值增效。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品牌效應、規模效益和產業集聚力明顯的農業產業群,變農業資源優勢為農業經濟競爭優勢。積極創建一批要素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經營集約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帶動各級支農資金投入,示范推動各地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特色林業和林下經濟,發展鄉村旅游、觀光漁業、觀光牧業、森林旅游等,從“特”、“優”上下功夫,加快培育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
4、劣勢——挑戰戰略
(1)實行產業化扶貧。實行產業化扶貧,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進一步創新產業扶貧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下大力氣抓好產業化扶貧重點項目建設,發揮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健全產業基地和扶貧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到產業化扶貧當中,促進貧困農民增收。做好旅游扶貧文章,發揮貧困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優勢,依托精品景區,加快發展“農家樂”、“林家樂”等旅游業,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2)依靠科技促增收。實施重點農業科技攻關項目,加大力度支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加強對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加強新品種選育與示范的種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逐步建立以農業實用技術推廣為核心,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平臺,科研單位和農民共同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種植良種化、水利現代化。通過引進先進適用科技,充分利用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成果,提高農民的勞動尊嚴,轉變農業發展模式,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業耕、種、管、收、運、儲、初加工成本,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
(注:項目來源:本文系農業部“農民的錢袋子”研究項目(201498)成果,獲得農業部的優秀獎。)
【參考文獻】
[1]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廣西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三號)[N].廣西日報,2008-04-02.
[2]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年鑒·2014[M].南寧:廣西年鑒社,2014.
[3] 段瓊蕾:越南米具有價格優勢 成寧波進口大米“一哥”[N].錢江晚報,2013-03-27.
(責任編輯: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