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摘要】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社會扶貧工作。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扶貧效果顯著。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社會扶貧參與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提出了創新社會扶貧的思路,即嵌入移動互聯網生態圈,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臺,依托互聯網市場,融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促進幫扶雙方有效溝通,傳播社會正能量。
【關鍵詞】 社會扶貧 互聯網 創新
減貧是衡量發展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不懈努力,已使六億多人口脫貧,成就舉世公認。當前扶貧已進入新的攻堅期,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實行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兩辦發布的25號文件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深化改革,創新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廣泛、更為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在全國范圍內整合配置扶貧開發資源,形成扶貧開發合力。”這表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政府要主導。同時,還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扶貧工作。
在這一過程中,創新社會扶貧參與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和完善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制度,探索社會扶貧研究與實踐模式,就成為了新時期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大扶貧工作格局的重要支點。
社會扶貧的潛力巨大,領域寬泛,項目繁多,形式多樣,參與主體多元。總的來看,中國傳統社會扶貧的工作組織模式一直呈現出政府主導的鮮明特點。社會扶貧的參與主體中,有機制、有組織、政府主導的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和部隊參與扶貧等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并逐步壯大,但對眾多的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而言,參與扶貧的發動、組織、指導、評估、服務等工作組織機制尚沒有規范的制度安排。
一、從國家戰略角度認識新階段的社會扶貧工作
1、扶貧日的設立體現國家層面的重視
2014年我國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并于2014年第一個扶貧日之際,國務院第一次召開社會扶貧工作會議,第一次表彰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并出臺了第一個社會扶貧方面的專門文件。以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特別是社會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而進一步部署社會扶貧工作,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繼續打好扶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2、社會扶貧具有明顯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主義特征
社會扶貧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組織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和諧有序,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支柱。
社會扶貧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單向的“富幫窮”的簡單輸出行為,而是貧富人群之間道德文化互為融合、互為提升的雙向文明和諧互動,是蘊涵著愛心互助的文化精神、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攜手共享文明成果的精神交流。其實質是有效鏈接貧富群體形成情感互動的橋梁和紐帶。
3、經驗表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扶貧成效顯著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企業在經濟體系中分量的加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和城鄉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投身于扶貧事業。而社會結構的多元化所催生的各類社會組織,也在扶貧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截止到2013年,參與東西扶貧協作的東部省市共15個,對口幫扶西部10個省區市;參與定點扶貧的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數量為310個,覆蓋了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與此同時,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扶貧事業的參與也日益深入。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6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社會捐贈;2000—2005年,中國企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的只有11家,到2008年上半年為止,已增加到88家。清華大學NGO研究所2004年的調研數據則顯示:在各類社會組織中,扶貧社會組織占18.8%;其中農村發展社會組織中,從事扶貧工作的占53%,遠高于其他領域。
縱觀我國的社會扶貧工作,雖然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和系統全面的實踐總結,存在著工作基礎不深、工作體制機制缺失的問題,但其工作內涵極其豐富,意義及其深遠。
二、利用市場解決社會扶貧工作的困境
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鮮明的改革信號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于社會扶貧而言,這意味著有三個研究方向的指引:一是政府充分遵循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簡政放權,更大地釋放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空間和能力;二是政府通過搭建政策平臺,創造市場各要素自然流入的凹地,為工作目標的實現創造集聚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即營造一個新的具有市場發展活力的活動空間;三是轉變政府傳統行政觀念,充分挖掘政府的服務內涵,拓展服務理念,充分發揮并借助現有市場的能量,有效解決政府預期的工作目標。
因社會扶貧工作本身不存在簡政放權,于是社會扶貧工作便可朝著兩個明確的目標進行探索和創新:一是政府建立一個聯系多元、對接多級的社會扶貧交流信息平臺,以服務為目標宗旨,以跟蹤、引導為目的,利用政府建檔立卡、精準扶貧的權威數據庫優勢,為幫扶雙方提供所需要的便捷交互平臺;二是轉變政府思維,鎖定市場,由主導型轉變為輔助型介入市場,通過借助既定市場的活力系統,合理傳遞政府的社會扶貧工作宗旨。
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會扶貧創新的基本思路是: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以政府、市場和社會間的新型關系為基礎,科學界定各行為主體職能,完善中國特色社會扶貧體系,創新社會扶貧機制,強化社會扶貧保障措施,推進社會扶貧資源動員規范化、配送精準化、使用專業化和社會扶貧激勵手段制度化,提高社會扶貧效益。
1、嵌入移動互聯生態圈
為了融入互聯網生態圈,可將社會扶貧信息產品有機融入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虛擬社會生態系統(如圖1所示)。依托互聯網大市場、服務互聯網熱市場,增添互聯網市場的社會價值內涵,為互聯網生態圈注入新的活力,傳播社會正能量。
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公益的認識和參與度不斷提高,伴隨而來的是以公益為目的的各種社會組織的高速發展。這些社會組織構成一個極為龐大、復雜、易變和充滿多樣性的體系,并由于組織形式、遠景目標、工作方式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一個互為補充的鏈條。位居這個鏈條上游的是資金提供者,他們或從廣義,或有針對性地為公益提供資金;處于下游的是直接服務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他們直接在扶貧、環保、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做認知倡導、政策推動、社會創新、直接救助等工作。目前,我國雖然已有大量的社會組織,但在公益資源整合上存在錯位和斷裂的問題。因此,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為媒介將社會扶貧嵌入互聯網生態圈中,對整個社會扶貧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臺
政府通過搭建政策平臺,創造市場各要素自然流入的凹地,為扶貧工作的實現營造集聚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政府通過建立一個對接多級市場目標的社會扶貧交流信息平臺,以服務為目標,以跟蹤、指引為目的,利用政府發布權威數據庫的優勢,在互聯網上發布權威貧困信息,實現幫扶信息共享交流互動。樹立網絡社群理念,通過建立全國貧困信息精準分類數據庫,推出社會扶貧優質公益品牌和社會扶貧志愿者社群行動交流模塊,以全方位的便捷服務區功能融入互聯網生態系統。
3、完善社會扶貧資源集中引導的幫扶平臺
當前扶貧資源是有限的,幫扶平臺為了更加有效地運用扶貧資源,將扶貧資源集中引導在三個領域,即對于脫貧來說最重要的三個領域。一是雨露計劃,針對貧困地區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提供2—3年的職業教育培訓,以此完成“拔窮根”的任務;二是扶貧小額信貸,針對未外出就業的貧困戶,給予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財政全額貼息貸款,以此完成“換窮業”的任務;三是易地扶貧搬遷,針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地方,提供易地扶貧搬遷,以此完成“挪窮窩”的任務。當然,社會扶貧網站還應引導扶貧資源進入各個知名的公益品牌,以實現幫扶者的自由選擇。
綜上,在互聯網時代,創新的社會扶貧方式應發揮出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即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臺。依托互聯網市場,融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促進幫扶雙方有效溝通,傳播社會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都陽、蔡昉:中國農村貧困性質的變化與扶貧戰略調整[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2] 匡遠配:中國扶貧政策和機制的創新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05(8).
[3] 范小建:堅持開發式扶貧 努力完成既定目標[J].老區建設,2008(19).
[4] 范小建:新階段扶貧開發形勢及總體思路[J].農村工作通訊,2010(3).
[5] 苗齊、鐘甫寧:中國農村貧困的變化與扶貧政策取向[J].中國農村經濟,2006(12).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