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引人矚目,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互聯網的理論基礎、市場基礎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基于信息經濟學、金融中介理論、聲譽理論、長尾理論、優勢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研究解析了互聯網金融的邏輯關系和理論依據,其次研究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前景,最后提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理論依據 現實基礎 發展前景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理論依據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業”相互融合的產物。本文基于現有的經濟與金融理論,構建互聯網金融的理論基礎,深入研究解析互聯網金融的邏輯關系和理論依據。
1、信息經濟學理論。該理論是研究什么是對稱信息情況下的最優交易契約,故又稱為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互聯網金融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容易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2、金融中介理論。金融中介理論解釋了金融中介的存在原理,由于小企業信貸具有逆向選擇和高交易成本等特點,與風險規避要求有所沖突,因而金融中介機構通常不會完全滿足小企業的借款需求。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為中介,可以用金融中介理論解釋和研究其內在的合理性和演變的趨勢。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中介,一方面通過網絡化方式,可以超越傳統金融中介和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使得投資的門檻大大降低,各種金融交易、風險定價等交易大大簡化,互聯網金融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金融之中,普惠普通老百姓,市場的參與者更為大眾化。互聯網金融中資源配置的特點是:資金供需信息不經過傳統金融中介和市場,直接在網上交易。未來可能的情形就是去中介化和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雙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時進行,信息充分透明,定價完全競爭。
3、聲譽理論。互聯網金融依托大數據,并快速計算得到個體聲譽水平和狀況,基于此發展的互聯網金融領域如P2P、眾籌網站的聲譽是其重要的資本。
4、長尾理論。長尾理論是互聯網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于互聯網獨特的特征,規模越大其總授予和邊際收益就越大,能形成規模經濟。
5、優勢理論。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可以實現和創造雙贏。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合作是有理論基礎的,叫優勢理論,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以實現整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利潤的最大化。
6、交易費用理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交易費用理論最大的沖擊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互聯網金融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成本,目前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處理,資金的供需雙方可以通過基地的互聯網進行;第二,互聯網金融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第三,互聯網金融加速了金融脫媒。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實基礎
互聯網金融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興起,但發展不被看好,而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勢不可擋,并且已經超越了西方發達國家。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互聯網金融為何能夠領先世界?
追本溯源,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端于網絡購物。當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聚集大量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相伴隨的便是龐大的融資需求。正是這種需求的存在與膨脹,催生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先是有了阿里金融,后來有了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余額寶,隨后就產生了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面向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并為其提供訂單貸款、信用貸款等多種微貸產品。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金融業“高、大、上”頑疾為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一種更民主、更普惠大眾的金融形式,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新興技術與傳統金融深入結合,催生出形態各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從無到有、從萌芽到快速發展的過程說明,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飛躍,更承載了互聯網精神。這種金融服務大眾化,努力為廣大中小企業和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的普惠金融服務精神和理念,恰恰是傳統金融所缺乏的,而且是短時間難以改變的。正是由于中國金融業嚴重脫離實體經濟、脫離普通老百姓和廣大中小企業的畸形發展,為互聯網填補空白創造了機遇和條件。這是互聯網金融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社會原因和現實基礎。
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金融能夠突破空間局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靈活地服務于廣大時空范圍的消費者。聯網金融依托全天覆蓋虛擬網絡,讓消費者在任何地點動一動手指頭點一點鍵盤鼠標就能支取任何地點的現金。特別是移動用戶的手機終端被廣泛應用于連接銀行的客戶終端,銀行的物理網點會越來越少,員工人數也會大幅度下降,這對銀行業及其從業人員是個嚴峻的挑戰。
2、互聯網金融還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業務成本。歐洲銀行測算單筆業務成本,營業點是1.07美元,電話銀行是0.54美元,ATM是0.27美元,而通過互聯網僅是0.1美元。一般而言,銀行通過在線虛擬成本是通過物理分支機構支付的十六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這塊成本也節約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本的降低完全符合交易費用理論對互聯網金融的解析。
3、大數據信息集散處理將大大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風險控制效果。互聯網產生大數據,大數據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事實分析和挖掘客戶交易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準確預測客戶行為,在互聯網金融和營業風險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信息集散處理,互聯網金融必將大大提升金融服務于風險管理的效果。
4、互聯網金融為金融業帶來了“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和普惠金融精神。余額寶讓“窮屌絲”的理財成了指尖上的樂趣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這不僅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又一個挑戰,也給傳統金融注入了普惠金融的新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新的競爭,促生新的合作。
傳統金融要汲取互聯網和普惠金融的精神實質,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首先,要加快培育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普惠金融精神的創新,只有具有互聯網精神的團隊才有鉆研互聯網的熱情,創新也一定源于這種精神。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傳統銀行自身的信息充沛、資金雄厚、客戶廣泛、網點眾多、專業人才齊全等優勢,借鑒或者利用互聯網所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創造出更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再次,加快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信息集散處理功能,提升金融業服務與風險管控之能效。大數據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實時分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了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消費習慣,并準確預測客戶行為,使銀行在營銷和風控方面有的放矢。
四、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
互聯網金融剛興起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企業曾放出豪言,如同互聯網正在顛覆傳統商業一樣,互聯網金融必將顛覆傳統金融業和傳統銀行。但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市場對其認識已逐步清晰。互聯網金融不可能顛覆傳統金融行業,可能只是金融變革的一種過渡形態。未來,金融與互聯網的更緊密融合,以及金融的綜合化、全能化、大眾化發展將成為必然趨勢。
互聯網金融僅能顛覆無法自我革新、跟不上時代節奏的傳統金融企業,而不是顛覆金融本身。傳統金融方式在解決大額綜合金融方案、財富管理等方面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互聯網金融依附于傳統金融生態體系,是信息技術與金融融合的過程。也許過十年二十年回頭看,互聯網金融只是金融生態融合進化到一個更高境界的過程,是金融變革的一種過渡形態。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嘗試給銀行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因此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的。總之,互聯網金融不能真正代替傳統的金融行業,它更多地是推動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化,搭建信息化平臺,加強用戶體驗,通過金融產業鏈分工及細化,共同促進實現金融普惠。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創新以及變革,一方面是“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的優勢,另一方面是“風險大、監管弱”的突出問題。要想促進金融市場化的步伐,“管就死、不管就亂”的現象又必須要解決,這就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國內互聯網金融屬于新生物,進入門檻比較低,如缺乏有效的監管,單個道德或流動性風險案件可能造成大的黑天鵝事件。因此,金融監管也應相應變革,到位而不越位,充分監管的同時保持金融創新活力。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不應過度監管遏制其發展。但出于風險防范的考慮,應及時填補監管缺失,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另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美國整體征信環境相對成熟,而我國整體征信基礎較為薄弱,有征信的企業和個人比例較低,這將大大提高互聯網金融實現難度。因此,應積極創建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黑名單體系,強化風險控制機制,提高征信工作質量和效率,推進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建設。
最后,互聯網金融監管還需完善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健全互聯網企業內控制度。在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方面,在分業管理的情況下,屬銀行、信托業務由銀監會來監管,保險業務由保監會監管,屬證券業務由證監會監管,對違法違規、虛假披露、對投資者造成損失者嚴懲不貸。
【參考文獻】
[1] 文顯堂: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先世界 三大趨勢顯現[J].中國經濟周刊,2014(40).
[2] 曹鳳岐:互聯網金融改變了我國的金融生態[J].上海企業,2014(12).
[3] 謝平、尹龍:網絡經濟下的金融理論與金融治理[J].經濟研究,2001(4).
[4] 石建勛: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改革的戰略取向[J].探索與爭鳴,2015(2).
[5] 鐘偉: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支撐:復雜系統理論和平臺經濟學[N].第一財經日報,2014-04-02.
[6] 關偉: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平衡[N].人民日報(觀點),2014-04-17.
[7] 李國旺:互聯網金融創新與國家安全[J].互聯網金融,2014(8).
[8] 霍學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框架與哲學思考[J].中國銀行業,2015(3).
(責任編輯:張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