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
【摘要】 宜昌市立足三峽區域,開展城市合作,推動三峽城市群的建設,符合宜昌市的發展戰略。現階段的區域城市合作,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非政府組織是重要的參與者。合作的伙伴選擇以區位優先,確定核心伙伴群和二級伙伴群。宜昌市要在城市合作中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要擔當牽頭人的角色,聯合各級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構建多層級的合作框架,從信息交流的合作逐步走向專題合作,并最終形成統一全面和制度化的區域利益共同體。
【關鍵詞】 城市合作 規模報酬 非政府組織 層級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間區域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一國范圍之內也開展了廣泛的區域合作。相鄰城市合作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合作的案例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廣泛出現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帶動了廣大內陸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合作。在我國中部地區,武漢“1+8”城市圈備受關注。根據戰略規劃,2020年,武漢城市圈將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最具活力和實力的增長極之一,是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戰略支點。武漢“1+8”城市圈戰略的提出,對于所處鄂西地區的宜昌市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對此,宜昌市應該利用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基礎,廣泛開展區域城市合作,以謀求更大的發展。
一、宜昌市開展區域城市合作的背景分析
1、開展城市合作是在更高層面獲取規模報酬遞增效益
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觀點,城市是一個“市場聚落”,其“擁有一個市場,構成聚落的經濟中心”。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城市具有經濟的積聚效益。人口、資本、科技、文化等要素在城市集中,從而取得規模報酬遞增效應。城市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各種要素集中于城市,能夠獲得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因集中而對各項要素和資源的分享;三是因集中而獲得的學習效應及對創新的推動。但是,受行政區劃以及地理環境的限制,單個城市的規模是有限的。開展城市合作,就是在更大規模上獲得經濟遞增效益。
2、宜昌市具有開展區域城市合作的良好區位優勢
宜昌市為鄂、渝、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以來一直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東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要沖。宜昌東鄰荊州和荊門,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樊市,且由于長江三峽的緣故,宜昌與重慶具有共同的利益,也開展了系列合作。從宜昌市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宜昌市具有與相鄰城市進行廣泛合作的基礎。
3、立足三峽區域,開展區域城市合作共謀發展符合宜昌市的發展戰略
早在1986年,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就提出了重點建設“大三角”的“中部崛起”戰略,即分別以武漢和黃石、宜昌和荊州(沙市)、襄樊和十堰為一角,予以優先發展,梯度推進,帶動全省。宜昌市是“大三角”戰略中的重要一極,但是從生產總值在全省的占比來看,宜昌市歷年來一直在10%左右,武漢市則為35%左右,并且近幾年呈上漲趨勢,2013年達到36.69%。宜昌市的經濟水平遠落后于武漢市,而且隨著武漢市城市圈戰略的推進,宜昌與武漢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加大,且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宜昌市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承擔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使命,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通過廣泛的城市合作,突破自身資源的限制,在更大規模上和更高層次上獲得經濟積聚效益。
二、宜昌市開展區域城市合作的模式分析
在區域城市合作的模式設計中,要考慮以下影響因素:動力機制、伙伴選擇、參與者以及合作方式。
1、政府在區域城市合作中要發揮主導作用
市場和政府是兩大最基本的動力機制,并且二者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影響。分析我國目前的城市合作案例,可以發現一條明顯的演化路徑:城市合作往往由政府或者市場發起,然后進入到政府主導+市場驅動階段,再演進至市場主導+政府驅動階段,最后形成市場主導+制度驅動的模式。從這個演化路徑可以看出,城市合作的初期階段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
發揮主導作用的政府可以是上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但不同級別的政府,對城市合作的實施效果的影響是不同的。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羅小龍在分析長三角現有城市合作案例時,將上級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發起的合作方式定義為科層式;把各城市基于相互利益和需要自發形成的合作模式稱為自發式;而將介于上述兩者之間,上級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參與其中的合作方式界定為混合式。羅小龍還進一步對三種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評價,他認為由于政府間的利益沖突、缺乏必要的協作機制以及規劃內容難以實施等因素,科層式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自發式的合作模式由于是基于各城市之間的相互利益和需要而自發形成,合作的效果較為理想。而混合式結合了科層式和自發式兩種模式的特征,體現了對各個城市的各自利益的尊重,加之上級政府的積極參與也起到了良好的協調作用,因此這種合作模式的效果最理想。
三峽區域各城市已經在旅游等領域開展了合作,但目前尚處于初期階段。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組建“三峽城市群”,謀求共同發展,符合三峽區域城市的利益。各市區的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促進三峽城市群戰略的實施。其中,宜昌市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更應該承擔起領頭羊的責任。
另外,各城市有各自的利益所在,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協調,易導致競爭大于合作,影響合作的效果,甚至產生嚴重的負效應。在三峽城市群戰略的實施中,上級政府應該適時建立協調委員會,對區域內各城市的利益進行有力協調,與各市州政府一起共同驅動區域合作的深入開展。
2、有重點和梯度地構建合作伙伴群
在生態學領域,合理而穩定的群落構成中有優勢種和從屬種之分。前文述及,開展城市合作,是在更大規模上形成一個聚落,進而構成穩定的城市群。這樣一個“群落”中,也應該有一個或者兩個中心城市。
從宜昌市所處的鄂西區域來看,共包括襄陽、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這8個市/州/區。其中,宜昌市和襄陽市同屬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幾年的GDP分列湖北省的第二名和第三名,2013年兩市的GDP分別為2816億元和2814億元,可以說兩市經濟總量伯仲之間。位列湖北省第四位的荊州2013年GDP為1335億元,但只有宜昌和襄陽的一半不到。無論是從戰略定位來看,還是從經濟實力考慮,宜昌和襄陽都應該在區域發展中承擔中心城市的責任。但從目前的實際來看,宜昌和襄陽之間的競爭大于合作,兩者在區位上也并不相鄰。因此,宜昌市在開展區域合作的伙伴選擇上須從區位相鄰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與荊州、荊門、恩施以及神農架林區的合作。
事實上,宜昌與荊州、荊門展開合作,構建“宜荊荊”城市圈的概念和想法早有提出,三個城市在旅游等領域早已展開了合作。但從整體來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城市集聚的配置效應、分享效應和學習效應不明顯。另外,從宜昌市實際影響力來看,其對西部的輻射能力更明顯。尤其對于神農架林區來說,宜昌已被視為其發展旅游業的一個窗口。同時隨著宜昌與恩施州動車和高速的開通,二者之間的文化、經濟、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廣泛。
此外,從2010年開始,宜昌市和重慶市共同創辦并輪流舉辦了四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針對長江三峽這個旅游品牌,進行了比較廣泛的合作。
因此,宜昌市在開展區域合作的伙伴選擇上,應采取一級伙伴加二級伙伴的模式,將荊州、荊門、恩施、神農架四個市、州、林區作為一級伙伴,組成中心城市圈,開展全面的、制度化的合作;將重慶的巫山、奉節等區縣、湖北的襄陽、十堰和隨州作為二級伙伴,開展專題合作。合作圈既要有中心骨架,也要保持對外伸展的狀態。在系列區域合作中,宜昌市應該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在區域合作中承擔牽頭人的職責,擔當經濟輻射源的重任。
3、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為重要參與者的作用
前文述及,在合作初期階段,政府是核心驅動因素,也是最核心的參與者。除此之外,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及個人都是城市合作中重要的參與者。其中,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應該加以充分發揮。
一方面,在各地市區政府的利益暫時難以協調,無法推進合作的深入開展時,非政府組織是非常重要的潤滑劑和破冰船。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也是企業合作的溝通機制和協調機構。
具體如何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一是建議成立“三峽城市群建設咨詢委員會”,由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和神農架五市區州遴選的專家和顧問組成,為城市合作的戰略規劃、方案設計提供咨詢和建議,協調各市區州的利益。二是充分“借智”,聯合省市各高校和研究機構,邀請國內研究區域合作的專家,不定期開展區域城市合作的學術交流會和研討會。三是引導和促進各級商會、行業協會和工商聯合會建立合作機制。近幾年,在宜昌市設立的商會逐漸增多:宜昌市荊州商會、宜昌市恩施商會以及省外的宜昌市溫州商會等等,這些組織在推動企業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應該進一步推動各市區州商會在區域各地互設分會和常設機構,開展信息交流、企業合作。其次,區域各城市的旅游、餐飲等服務行業存在較多共同利益,同樣應該促進五市區州的行業協會建立聯絡機制,確定對外的聯合促銷和招商引資方案,對內的合作開發戰略。再次,建議由宜昌市工商聯合會牽頭,聯合其他四個市區州的工商聯,成立“三峽城市群經濟聯合會”以及“行業聯盟”,為企業的合作搭建平臺,確定行業發展規劃,推動城市合作的深入開展。
4、建立多樣性和層次性的合作方式
城市合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構建合作方式時,應充分考慮各個參與者在城市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多層次的多種方式結合的合作框架,如圖1所示。在層級上,由上級政府(目前來說主要是湖北省政府)成立三峽城市群建設協調會,主要發揮協調作用。五個市區州政府建立市長聯席會議和部門聯席會議機制,討論和制定合作的總體戰略和部門方案,并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協調處理。同時設立“三峽城市群建設咨詢委員會”、“三峽城市群建設經濟聯合會”、“三峽城市群建設研討會”、“三峽城市商會聯合會”、“三峽城市行業協會協調會”等非政府機構,這些非政府機構分別發揮決策咨詢、政策建議、信息互享、協調溝通、行業標準制定等作用,并建立與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的對接機制。
在合作內容上,要有一個從單一的信息交流到專題合作并最終走向全面一體化合作的過程。各個層級的聯合會和協調會組織合作初期要以信息交流為主,并建立定期的交流溝通機制,在信息交流經驗分享中,探尋各方合作的共同利益點,展開進一步的專題合作。
根據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案例來看,旅游服務業是各合作城市存在較多共同利益的行業之一,而且,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和神農架同屬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因此專題合作宜從旅游行業著手。隨著湖北省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工程的建設完工,區內旅游市場的硬件設施會得到極大改善,五市區州及二級伙伴城市的旅游局、旅游行業協會及主要的旅行社、景區管理公司可以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制定統一的規則,對外聯合拓展旅游市場,開發客源地,并做好線路合作、服務對接等方面的工作;對內統一市場,打破行政壁壘,允許跨市區州使用旅游年卡。
按照求同存異,具備條件的先行合作的原則,將專題合作的領域和范圍逐步擴大,并在各個專題合作中,形成規范性的合作制度。由難到易,有點到面,由非制度化到制度化,最終形成統一全面的區域合作,構建以宜昌市為合作中心的三峽城市群。
三、結論與展望
宜昌市利用其區位優勢與相鄰城市開展合作,既符合城市發展的本質,也符合宜昌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同時也符合三峽區域的發展戰略。宜昌市在區域城市合作中應該有所擔當,發揮各級政府、區域內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構建多層級的合作模式,展開多樣化的合作,在三峽區域內形成共同利益體,使三峽城市群成為長江經濟帶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參考文獻】
[1]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類型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于濤方、李娜: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整合研究[J].規劃師,2005,21(4).
[3] 羅小龍、沈建法:長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論框架分析[J].地理學報,2007,62(2).
[4] 陳群元、喻定權:中國城市群的協調機制與對策[J].現代城市研究,2011(3).
[5] 龔勝生、張濤、丁明磊、梅琳、吳清、葛履龍、儲環: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1).
[6] 蔣瑛、郭玉華:區域合作的機制與政策選擇[J].江漢論壇,2011(2).
[7] 羅小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合作與管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8] 秦尊文:從國家戰略層面研究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設[J].湖北社會科學,2012(7).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