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禹霆 閔雪
【摘要】 沈陽經濟區是以沈陽為中心,輻射沈陽、遼陽、本溪、鞍山、撫順、營口、阜新、鐵嶺八個城市,形成了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和東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群,是國家重要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優先開發區域。但是,當前沈陽經濟區產業的空間布局不合理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的有序發展。本文對沈陽經濟區產業布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優化產業布局的角度提出了促進沈陽經濟區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沈陽經濟區 產業布局 新型工業化
一、沈陽經濟區產業布局存在的問題
1、產業重復布局嚴重
沈陽經濟區內的城市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型城市,各城市在優勢產業的發展定位過程中,由于不愿意放棄原有的工業基礎優勢,而僅僅考慮自身產業發展環境,求地區局部經濟利益,沒能從經濟區整體范圍的高度進行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從而造成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重復建設和主導產業的重疊確定,導致區域間產業的垂直與水平分工不合理、市場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等問題。這嚴重阻礙了城市間產業的有效分工與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規模效應和區域間比較優勢的發揮,導致經濟區規模經濟效益和發展水平相對滯后。
2、優勢產業布局分散
從經濟區整體來看,由于沈陽經濟區八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導致優勢產業布局呈現一定的分散性。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優勢產業基地還存在小而全的現象,缺乏在同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大型龍頭企業,生產較為分散,產業集中度較低,總體缺乏市場競爭力。以鋼鐵產業為例,在沈陽經濟區中大部分地區都有鋼鐵企業布局,如鞍鋼、本鋼、營口新鞍鋼、撫順特鋼、北鋼等。雖然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鞍鋼與本鋼進行合并重組的方案,但由于存在企業體制差異、職工安置等障礙使得整合難度較大,導致沈陽經濟區鋼鐵產業雖然在產量上具有較大比重,但在整體市場競爭力上還相對薄弱。
3、中心城市帶動輻射效應弱
沈陽市雖然是沈陽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但從目前來看,由于受其自身實力的限制仍處于集聚大于輻射的階段,城市首位度偏低。其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城市,第二產業比重仍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限制了沈陽市自身經濟實力的提高。同時,沈陽市對周邊其他城市的輻射功能、集聚功能和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善。雖然沈陽市商貿業發達,但在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方面的中心市場集聚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城市群的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影響了區域間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產業優勢的轉化。另外,沈陽市與其他城市的產業關聯度不高,上下游產業之間配套和協作關系不夠緊密,限制了產業鏈的延長和產業間的互動發展。從八個城市的關系看,沈陽市集聚了主要的優勢產業,產業分工和空間開發的重點與優先區域不明確、缺乏統一協調和整體聯動,阻礙了沈陽對外擴散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產業的梯度發展格局與一體化布局框架尚未形成。
二、沈陽經濟區產業布局優化對策
1、總體優化方案
(1)發揮沈陽核心城市作用。在沈陽經濟區被列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機遇背景下,沈陽市應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提升沈陽區域中心地位,以建設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為基本戰略取向,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城區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將沈陽市打造成為世界級裝備制造業研發基地,區域性商貿、金融、文化中心及東北亞國際中心城市。
(2)東連撫順,提高沈撫同城化水平。依托沈撫城市連接帶,以沈撫大道和南環公路為發展軸線,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及精細化工產業、動漫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集成電路、智能材料等優勢產業,以及生態旅游度假等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連接帶上以沈陽渾南新區、撫順經濟開發區、撫順南環產業區、撫順高新技術開發區、北部生態區為主體的產業園區。
(3)北連鐵嶺,增強區域競爭實力。加強鐵嶺南部空間發展與沈北地區的有效對接,實現沈鐵城際連接帶一體化發展。在沈鐵城際連接帶上建設“沈鐵工業走廊”,重點開發建設道義產業發展區、輝山產業發展區、凡河產業發展區、清水產業發展區、新城子產業發展區等產業園區。充分利用鐵嶺資源優勢和與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地緣相接的區位優勢,承接產業技術轉移,加快發展光電信息業、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綜合性物流產業、汽車改裝及零部件加工制造產業,將“沈鐵工業走廊”建設成為沈陽經濟區經濟發展的引擎。
(4)南延營口,加強沿海與腹地地區的互動。以沈大和沈營交通干線為發展軸線,北起沈陽,南至營口,依托沈遼鞍營產業大道和沈營通海大道,共同開發建設沈陽至遼陽、鞍山、營口的經濟發展帶。發揮已有產業基地和營口港的雙重優勢,重點發展鋼鐵深加工、芳烴及深加工、重型冶金裝備、現代物流產業和海洋產業、專用裝備和汽車零部件等產業,以滿足沈陽經濟區打造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需求。推動沈遼鞍營連接帶上優勢產業集聚,形成特色突出、主業突出的產業集群。加快推進產業間良好銜接,形成遼寧腹地與沿海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5)西進阜新,帶動西部地區快速發展。以北起沈陽,東至沈彰新城,西至阜新清河門為發展軸線,打造沈阜產業經濟帶。依托沈陽(于洪)大工業區、胡臺新城和新民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新能源、包裝印刷、漿紙板材、液壓裝備等裝備配套產業。同時,加快現代物流產業和林產品加工產業,使阜新成為連接沈陽和吉林地區的重要節點和全國重要林產品加工基地,逐步改善阜新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使經濟開始步上良性發展軌道。
(6)東至本溪,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依托沈本城際連接帶為載體,重點發展生物制藥、軟件開發、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及礦產品精深加工以及生態旅游產業,建設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產業集聚度高的沈陽渾南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鋼鐵深加工產業集群、本溪市工業加工區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等,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