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宜
【摘 要】美育一直以來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環節,但不少教師很難將其自然貫穿于課堂中,吳樂琴作為著名的特級教師,她的課堂處處體現了美育,本文對她的《我的母親》一課的課堂實例加以探究,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總結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幾方面:從誦讀中體悟美,從語言中啟迪美,從升華中創造美。
【關鍵詞】吳樂琴 語文課堂 美育 《我的母親》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02-02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學科,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能感知、理解、鑒賞、評價美,繼而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最終能有崇高的審美理想并主動嘗試美的創造。特級教師吳樂琴在進行《我的母親》一文的教學時就從誦讀、語言等方面將美育很好地融合在課堂中,從而使學生都能體悟美,進而創造美。通過探究其教學過程,我們也能得到啟發。
一 從誦讀中體悟美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強調誦讀是一個重要的經驗,但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除了古詩詞的誦讀,在學習現代文的課堂上,讀書聲卻越來越少,老師太多的講解占用了不少本應屬于學生讀書的時間。但在吳老師講的《我的母親》這堂課上,她將誦讀拉回語文課堂,她在課堂中設計了六個誦讀環節。首先,課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環節旨在使學生自我認知,要求學生能讀準字音、疏通字意。其次,導入新課后,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環節是整體感知,對課文內容有初步了解。然后,在學生們簡要概括文章內容、交流整理出文章表達的感情后,吳老師和學生一起合作誦讀課文,配樂輕聲讀。通過這涵泳性的朗讀,引導學生深入到胡適先生寫作的意境中,細細品味作者那深深的懷念之情。我們可以看到,吳老師沒有拘泥于師生合作誦讀這樣一種單一的形式,合讀后,她讓學生把有感觸的精彩段落、感情集中的段落挑出來反復吟誦,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講解了文章寫作手法后,她又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特點的句子互相評讀。最后,結束最后一段的講解后,她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放聲齊讀文章的最后一段,從朗讀中品味胡適先生那真誠、直白、話往事、敘家常、聽憑心泉自然流淌的樸實文風,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在第三個環節,師生合作誦讀時,吳老師加入了《懂你》的配樂,音樂的渲染強化了學生對文章情感基調的理解和審美感知。《我的母親》是胡適回憶母親的文章,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感染力,吳老師在教學中把握住這一點,她結合文本內容和情感脈絡,用耳熟能詳而又感人至深的音樂,幫助學生們再現其情其景,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音樂成為切入點,連接作者與學生、文本與學生,使學生開始跨出欣賞美、感知美的第一步。吳老師通過音樂的播放創設一種濃濃母愛的動人情境,然后圍繞胡適先生筆下的母親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思考、討論。讓學生在優美而凝重的音樂中去細細體味母親“教之嚴,愛之慈”的品格和感人至深的舐犢之情。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聯想中打開心扉,釋放感情,繼而感念父母含辛茹苦養育自己成長的一幕幕動人情景,品味體驗無限深情。
新課標要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吳老師在教學《我的母親》一文時通過誦讀的渲染,使學生產生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審美感受。通過這些反復的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整個過程中,學生用眼睛看文字、用大腦理解文字、用嘴讀出融入自己理解的文字。隨著胡適筆下的一件件小事跌宕起伏,繼而眼前就慢慢出現形象的畫面,把抽象的語言演變為真實的情感,也自然領悟了文章的美感,獲得更多、更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 從語言中啟迪美
美的事物就要用美的語言來表達。吳樂琴老師的這節課通過她詩一般的語言引領學生去發現胡適先生質樸真切的敘述,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受到美的啟發。首先是教師的語言啟迪美,吳老師善于組織、利用詩一般優美的課堂語言,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發現美,繼而創造美的欲望。在教學《我的母親》一文時,吳老師首先用這樣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親情美的共鳴,啟迪學生思維:“同學們,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紀念他的母親時曾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高尚的品格中滲透著母親給予他的深刻影響。母愛是人類歌頌的永恒主題,每一個人都沐浴著母親給予的愛的陽光,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她往往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我們能理解母親嗎?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胡適一起走近一位可親可敬的母親,再次感受一位母親那無比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將詩一般優美的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感染學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接下來她因勢利導,學生能很快主動去體味母親對作者、作者筆下那慈愛的母親這種雙方的親情美、情感美。在引導學生注意作者通過寫幾件小事的細節描寫母親的品格時,吳老師說:“同學們也在感知中得到了母親有嚴格的要求,更有深情的關愛。作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大致理解內容和情感外,還應細細品味,像品一杯香茶一樣,細細地品出它的清香。讓我們重點研讀一下文章究竟寫了母親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懷的幾件事?體現了母親的什么品格?作者為什么對母親懷有那么深切的懷念和熱愛呢?”重點研讀和品茶,這樣詩意地比較,對美的教育一定是富有深情而又充滿創造性的。
其次,從文本的語言中啟迪美。文學作品的美,通常具有形象性、直接性,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就不存在了。而胡適先生的這篇文章更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文并茂的經典之作,作者用真切質樸的語言為我們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在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方面,吳老師引導他們在品味詞語、分析句式、探析句意中去發現美、品味美、鑒賞美。吳老師請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特點的句子,讀一讀、評一評”。評議之后,吳老師又結合研討與練習二,進一步品味語言中加點詞的分寸感。通過字、詞、句和有關內容的講析,使學生充分體會語言美,把美育有機地滲透到語言分析和字詞教學中。通過分析,吳老師把作者描寫的“真事件”“真感情”再現出來,讓學生感受人物的特征,感受人物之間的感情,感受親情的力量,產生一種共鳴的體驗,使學生動心、動情,接受作者借本作品體現的審美感情,逐漸形成自己對親情的重視等觀念,達到學習這篇文章應有的美學效果。
三 從美的升華中創造美
吳老師對學生的美育不僅局限在文本的理解,還引導學生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和意境中。她在教學中主張這篇文章只是學生感悟美的一個出發點,學生要學會帶著美的眼睛去欣賞別人,去發現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去愛母親。
這就是在對美有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創造升華美。在課文講解的體驗反思階段,吳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并交流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作者說“受到了母親極大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問題二是: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的影響呢?回憶并與同學交流。吳老師在教學中有效地借助文章中的美點,讓學生回憶自己與母親間的事情并在課堂上做交流,從而深化自己與母親的親情美,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作者那種細節小事顯精神的手法,更鼓勵引導了學生創造美的行為。吳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設計寫信和收集資料兩個小環節,用兩個小環節撞擊學生的心靈,使課堂回到學生中,激發他們創造美的情趣,調動學生各自獨特的情感體驗,用文本的“情”去觸動學生的心靈,從而引導學生拿起筆來模仿美、表現美,進而展開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也是語文美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吳樂琴老師的這節《我的母親》,把美育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從誦讀中去體悟美,在語言里得到美的啟迪,最后將美升華到學生的生活中,不僅充分考慮了中學生審美的實際情況,而且也沒有忽視字詞語言學習這樣基本的要求,從而引導學生去追求美,用美的規律去看待生活,要求自己。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