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梅
【摘 要】為了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駕馭能力、更好地管理學生、做一名稱職的教育工作者,筆者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結合實際經驗,對小班化班級學生的自我管理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總結于此。
【關鍵詞】教師 感染 學生 管理經驗 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63-01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渴望飛翔,在每一個人心里生根發芽,借著春風、夏雨茁壯成長。求學的孩子,多么想擁有一張滿分卷,多么想在教師的眼里看到贊許,更希望父母以己為榮!在世人眼里,學生天生需要教師的管教,而家長也希望教師嚴加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我們都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教育才是一種真正的教育。現代教育形勢下,放手每一個孩子,給他們成長進步的機會,讓他們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勢在必行。那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們飛翔呢?
一 用健康的心態感染學生
蒙古男孩烏達木很小就失去雙親,用一首干凈純粹的《夢中的額吉》表達濃濃的思念,天籟般的聲音唱響了《中國達人秀》的舞臺,歌聲傳出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浸入我們每個人的心。我相信每個看過這期節目的人都會熱淚盈眶,那是一顆純潔的靈魂,感染并洗滌著我們……
烏達木,小小年紀都知道用生命在唱歌一樣的態度去感染別人。而作為教師,我們也許不能像他用幾分鐘就能感染別人,但卻是同一個道理。有人說,教師的言行是學生的另一部“書”,教師的言行每天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感官,鞏固和強化著學生的言行,所以作為教師,要用健康的心態、積極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長此以往,便會形成習慣,學生便可自我管理。
二 要明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有一句廣告詞說得好:“不選貴的,只選對的。”好在哪里呢?細細品味,它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購買商品是這樣,對于從事教育的人來說,教育學生也應該持有這樣的觀點,就是要用客觀的眼光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學生,而不能只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就輕易地給學生下結論。一個班集體里,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這門功課學得不好,但總有閃光點。作為教師,你不要在集體里,把孩子們相互對比,而是要用心地、深度地去了解他們,用適合他們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己,慢慢進步。
三 我們要讓“小馬”自己“過河”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班主任要全權負責班級里每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親力親為,這樣不僅教師累,學生也會產生厭煩心理。而最近提倡的小班化教育,讓我茅塞頓開。在班級人數減少的情況下,若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班主任就能得到“解放”。那“小馬”要如何自己“過河”呢?筆者結合自己的管理經驗做了以下嘗試:
1.改革班干部的任用方法
不再實行班長終身制,而是在“毛遂自薦”擔任班干部之后,增加試用期。若在試用期表現不理想,班內任何同學都可以要求更換班干部,這樣相互監督,既可以增加班干部的責任感,也可以讓班內大多數學生實現當“小老師”的愿望。
2.建立紀律檢查委員會
選四位膽大心細并不屬于班委會成員的學生組成紀律檢查委員會,這四位委員主要對班委會成員進行監督。每周周會由班長主持,委員會委員可以對班委會成員進行評議。因為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不受班委會成員管束,他們一方面感激教師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會大膽評議“問題班干部”,同時因被其他同學監督,所以更有做帶頭模范的信心。
3.實行“全班皆干部”的做法
小班化班級教育的自我管理可“精耕細作”。由于“小班化”的人數優勢,完全可以形成“各有其官,各有其管;人人參與,各司其職”的局面。除了常規的班委成員外,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可以設立區域衛生管理員、宿舍衛生監督員、門窗電燈管理員、墻壁管理員、紀律監督員、文明禮儀監督員等職務,使班級管理的每一個方面都有專人負責,從而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全員管理局面。為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信心,可以定期評出學習之星、紀律之星、勞動之星、禮儀之星、進步之星等。這樣,就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參與管理的機會,使他們在班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擔當成功的角色,促進了他們管理能力。
4.設立意見箱
不管是意見、建議,還是值得表揚的事情,任何同學都可以寫個紙條放進意見箱。意見箱的鑰匙由班主任保管,班主任可隨時開啟意見箱,了解班內學生的動態。這樣,意見箱不僅是意見箱,還成了師生交心的“圣地”。就算是班主任放手讓學生自我管理,讓“小馬”自己“過河”,也不會放任自流,更不會出現師生脫節的狀況。
總之,教師要現身說法,用一種好的教育理念支配自己的事業,與時俱進,繼續開辟教育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相信只要給孩子們進步成長的機會,他們就會像墻頭的藤蔓一樣積極主動地向上攀爬,哪怕有再大的阻礙,也會一如既往!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杜殿坤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陶行知.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J].新教育,1919(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