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榮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反思,避免在設計學習活動時出現關照優生、忽視后進生的情況。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自主學習,有充分的時間吸收、消化、積累、運用。
我縣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從2003年開始的,到目前為止,新的教材我們已經使用了十幾年,這十幾年來,我們感受著新教材帶給我們的新鮮、變化與驚喜,同時也在默默地優化著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新著自己的教育觀念。但因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現在的課堂總有一種“出力不討好”“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的感覺,教師感到非常困惑。為了尋求“高效課堂”,2011年至2012年,我校先后派教師去山東、江蘇、上海等地學習他們的課改經驗,看到他們的課堂后,的確感覺到自己課堂的落后。為了盡快縮短這種差距,2012年9月,學校從師資力量、學生年齡特點等諸多因素考慮,將四年級定為課改實驗年級。本次課改,我校領導非常重視,在開學初,成立了學校課改領導小組和課改實驗小組,校領導親臨一線聽課指導,不僅如此,學校在財力、物力方面更是給予大力支持,不僅為實驗教師配備電腦、打印機,而且為四年級230多名學生免費印刷語、數、英、科學課的學案。我們的實驗教師更是付出了諸多辛勞,他們利用寒假備好教案,做好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還經常為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冥思苦想設計學案,又為孩子們掌握新知而苦想良策。令人欣喜的是,經過一學期的實驗,我們的付出有了回報,孩子們在課堂上動起來了,他們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敢于爭著展示自己,看得出,他們臉上洋溢的是無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孩子們的兩極分化愈加明顯,有些孩子學習興趣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產生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縮短孩子們的這種差距,課后教師進行了反思,發現了存在這個問題的原因。
一、不良的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直接原因
從上學期開始,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精心設計學案,在學案中明確提出本節課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方法和需要完成的任務,以便在課堂上交流,但是一些孩子缺乏預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無視預習,沒有認真完成學案,為此到課堂上他不自信,不會說,也不敢說,所學內容也似懂非懂,感到吃力。
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不同的孩子對學習的關注、學習的感悟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孩子認知程度較高,接觸新的知識較多,從而有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在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有些孩子基本上處在“自由放牧”的狀態。除了在學校里拿書看看以外,沒有其他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慢慢地這部分孩子在課堂上成了合作學習的旁觀者!
三、家庭條件的制約也是產生分化的原因
孩子們因為家庭條件的不同,攝取信息,新知識的渠道受限制。比如,語文課、科學課需要相關資料,家庭條件好的,有電腦可以上網查閱,查閱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時間久了,這部分孩子的知識儲存量越來越大。但是另一部分孩子沒有這些條件,完成學案有關內容就有困難,漸漸養成依賴心理,變得學習不主動。
以上幾點是造成兩極分化的根源,雖然兩極中的一極是我們教學成功的見證,如果能有效縮短或是消除兩極分化,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成功。差異是避免不了的,只能通過辦法去縮短距離,讓這些孩子盡可能地離得近些,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學校及時召開實驗班級的家長會,要求家長做到:(1)經常與教師“互通情報”,及時向教師提供可能影響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狀況,幫助教師更全面、深刻地熟悉和了解學生。(2)要及時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還要幫助孩子認真完成學案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對預習的價值認識不足,教師可以拿出時間精心備課,有備而教,學生卻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心備學,這樣,無論教師的課講得多么精彩,都無法引起學生積極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把學案納入教學中,讓學生提前預習,通過預習,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重難點通過查閱資料,進行知識的積累,這樣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心理上學習目標就有了定向,在新授課時,對教師的問題,學生也已心中有數,這樣他就可以自信地回答教師的提問,因此,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學案內容和家庭作業,避免出現知識累計差。(3)創設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家長盡量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多與孩子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
冬去春來,走進新課程已有幾年了。回首這幾年的課改之路,感慨萬千。我堅信:只要大膽嘗試,不斷創新,新課改定會迎來燦爛的曙光。我衷心地期待著。
參考文獻:
章昌林.新課改下小學家校合作共育學生成長淺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