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斐
摘要: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是以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為核心,運用現代傳感、自動測量、自動控制、計算機應用等技術以及專用軟件和網絡組成的在線監測體系,可以實時監視所測斷面的水質變化趨勢,為水污染事故起到預警作用,為流域污染防治決策和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本文淺析了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關鍵詞:水質自動監測;質量保證;質量控制
引言: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對水質環境管理發揮了重大作用,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其監測結果能反映監測斷面的水質連續動態變化,有很較強的時效性;有利于及時發現污染事故,隨時了解水質狀況,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資料。保證系統的運行質量對于管理使用單位來說,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一、水質自動監測技術及其存在的問題
1.1水質自動監測技術
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由多項分析儀表集成在一起,運行中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工作是決定水質自動監測數據質量的關鍵,是運行管理的核心內容,具有在開放性較強和可控性較弱的系統中實現連續監測的特點,只有建立嚴格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模式和措施并使之真正得到落實,才能確保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可靠運行、監測數據準確可靠。
每個水質自動站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一般由采水系統、預處理系統、監測儀器系統、控制系統、數據采集、處理系統、傳輸系統及遠程控制處理系統和監測站房組成,在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網絡中,中心站、托管站及其他經授權的相關部門可通過網絡實現對各子站的實時監視、遠程控制及數據傳輸功能。
1.2存在的問題
(1)投資規模較大,運行維護成本高。
(2)對操作、運行、維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3)儀器的基線漂移、試劑的變化、供電系統的穩定性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穩定性。
(4)系統監測數據與實驗室人工使用標準分析方法監測的結果有一定的差別。由于水質自動監測儀器設備受現場環境條件和自動化控制要求的影響,因此在兩者進行比對前,必須通過國家校準檢測方法的比對使用,驗證自動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及可比性。
二、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質量控制
2.1自動監測儀器性能控制
根據國家頒布的“水質自動分析儀技術要求”,應選用符合方法原理和性能要求的儀器。pH、電導率、溶解氧和濁度水質自動分析儀均要求系統具有設定、校對、斷電保護、來電恢復、故障報警功能,以及時間、參數顯示功能(包括年、月、日和時、分以及測量值)等。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總有機碳等水質自動分析儀除須滿足以上基本要求外,還應具備當系統意外斷電且再度上電時,系統能自動排出斷電前正在測定的試樣和試劑、自動清洗各通道、自動復位到重新開始測定的狀態,以及當試樣或試劑不能導入反應器時,系統能通過蜂鳴器報警和顯示故障等,并停止運行直至系統被重新啟動。
2.2試劑和儀器質量保證
所有使用的試劑必須為分析純或優級純級別,且未失效;標準溶液儲存期除有明確規定外,一般不得超過3個月;標準溶液和試劑的配制按計量認證的要求進行。分析儀器應定期進行儀器檢測和實驗室分析的比對試驗。采取“周核查、月比對”的方法進行,即每周進行一次標準溶液測試,核查相對誤差應小于±15%,否則重新校準;每月進行一次實際水樣的實驗室比對測試,比對相對誤差小于±20%,否則應對儀器重新校準或進行必要的維護和調整。另外通過管理單位不定期發放密碼樣進行考核,用于檢查自動監測站數據的準確性。
三、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質量管理
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對水質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其監測結果能反映監測斷面的水質連續動態變化,有較強的時效性;有利于及時發現污染事故,隨時了解水質狀況,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資料。保證系統的運行質量對于管理使用單位來說,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3.1監管機制管理
在確定監督管理機制時應充分實行“分級監測、分級管理”的方式,避免地方利益對水站正常運行產生影響。水站運行費的支付應與水站運行率和自動監測數據的準確率掛鉤。從設備運行率、數據準確率,比對監測合格率,備品備件更換,巡檢,比對與檢修完成率與時效性、故障維修及時性,運行記錄完整性、準確性等幾個方面[1],對代維方和托管單位進行全面考核,按照考核情況支付運行費用,這樣就增強了各方的責任感,同時調動了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對影響自動監測數據質量的各個環節提出明確的要求和相對應的處罰措施,以確保監測數據的質量。
3.2質量管理部門
將水質自動站的質量管理工作納入管理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由專人負責此項工作,質量管理人員應定期對主要項目做一次標準樣品核查,儀器測定值與標準樣品的相對偏差保證在15%范圍內。儀器進行維修或更換主要部件后,對儀器的主要技術指標進行檢驗,使其達到規定范圍。為掌握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質量管理人員對水質自動監測站不定期進行標樣考核。
3.3健全制度,建立獎懲機制培養運維人才,提升質量管理意識
完善的質量保證制度是自動站連續穩定運行的必要前提:一是建立技術培訓制度,堅持新標準、技術規范等知識的學習,提升質量管理意識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二是加強對監測人員動手能力的鍛煉,在實踐中豐富和積累管理經驗,提高技術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現場故障處置能力;三是確保水站工作人員相對固定。人員素質的提高是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和長期磨合的結果,如果頻繁更換人員,很難積累運行維護管理經驗;四是建立獎懲機制,將運行管理經費的撥付與提供有效數據的質量掛鉤,讓代維方和托管單位既有壓力更有動力。健全的制度是確保質量保證體系良好運行的重要保證。
實施水質的自動監測,可以實現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及時掌握主要流域重點斷面水體的水質狀況,預警預報重大或流域性水質污染事故,解決跨行政區域的水污染事故糾紛,監督總量控制制度落實情況,保障飲用水源地的取水安全,為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和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手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管理在我國是一項比較新的工作。因此,監測人員需要在管理運行過程中摸索出適合我國國情及水情的質量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同時還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及責任心,熟悉掌握自動監測系統的操作原理和技術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數據準確完整。針對水質分析階段中對其質量水平產生影響的眾多因素,我們只有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管控策略,控制人為影響、儀器設施、環境條件作用、做好結果復檢,優選質量控制驗證方式,才能真正提升水質分析整體水平,令實驗數據真實可靠,并體現良好的應用價值。
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是由多元素組成的較為復雜的系統,作為具體運行維護管理人員,必須經過多次調試,多次比對,多次摸索分析,掌握誤差來源,盡可能地避免誤差,提高數據準確度和精密度,在保證數據時效性的同時,更要把握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使數據更好為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袁思敏.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運行管理研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年第06期
[2] 陳斌.水質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管理和質量控制[J].綠色視野.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