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形有波動,勢仍看好”,所謂中國經濟“崩潰論”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
9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來訪的歐盟副主席卡泰寧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環境有所改善,“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形成”。
而正在形成的新動能已經呈現可量化的指標。市場主體新增態勢強勁,消費以及服務業占GDP比重、高技術產業增速等統計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變化。
“形有波動,勢仍看好”,所謂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要解決方方面面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的“攔路虎”,必須以創新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形成并有效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是關鍵中的關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前9個月,國務院和國家部委層面密集出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相關政策數十項,用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勵以“雙創”為代表的一系列創新:如建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促進“一次分配”作用更好發揮;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助力科技創新走出低效泥潭;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中國競爭力新優勢與新格局。
與此同時,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雙創”清障搭臺。從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到面向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創新企業和創業者獲得政策扶持、輿論倡導與社會認可的多層次全方位助推。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稀缺品,在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種種議論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今日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仍是第一,中國市場對全球跨國企業來說仍是吸引力最大的市場。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等新的發展方略,也為周邊國家提供巨大的投資機會和發展機會,為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創造了新的條件。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中國市場”到“中國需求”,一手抓資本輸出,一手抓技術革新,中國早已不再僅僅是重要生產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更是一個參與構建新規則的新興消費者。即使在“換擋爬坡”過程中,事實也證明中國決非世界經濟的風險之源,而是穩定之錨、增長之源。
正是基于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力,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形成不僅有利于中國自身轉型升級,也正在為全球經濟體系建設貢獻中國力量。
為善其身,中國需以創新為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擴寬空間、積蓄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為主向以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
兼濟天下,在對世界經濟增長總體貢獻穩中有升的前提下,創新升級貢獻方式,這是負責任、敢擔當的國家對互利共贏發展理念的踏實踐行。
當下,中國正在謀劃“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大計,進一步集聚和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無疑將成為其中的重要主題。
既往的經驗和正在形成之中的經濟增長新動能都表明,要唱好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大戲,仍有賴于繼續全面深化改革。以“雙創”為代表的中國經濟新動能,其本質也正是改革,堅定改革方能重塑經濟增長新引擎。唯以改革營造激勵創新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在前,新動能才能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推力、構筑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并為世界貢獻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全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