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學術批評邊界何在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碩士新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批其學術前輩為“庸才”和“漢奸”的嘲諷言論,導師孫家洲教授對此“極為震怒”,斥其為“狂徒”,網發公開信要“斷絕師生關系”。對此,郝相赫發文反擊,稱自己的名譽受損。
事發后,人大歷史學院院辦稱目前正在積極處理此事,而郝相赫通過新注冊的微博再次發聲,他在道歉信中說“一定深刻檢討,痛改前非,認真學習”。
當社交媒體遭遇師生關系,學術批評、教育批評的邊界又在哪?
朋友圈“吐槽”不以客觀理性為最高準則
胡蕭力(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美利堅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社交傳媒和自媒體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也帶來一系列法律和社會問題,而言論自由的邊界和范圍,是最為重要的一方面。
傳統上,我們論及言論自由的邊界,一般是站在媒體與公權力不斷博弈的語境中,探討法律和公權力對媒體言論的管制是否恰當合理。媒體影響范圍及管制程度顯然應該與個人私下的言論有所區別。
排除一對一的聊天場景,微信上的言論空間主要有三種:朋友圈、群組和公眾號,而這三者的向外輻射性和影響范圍是依次遞增的。
“朋友圈”最為私密。在朋友圈發表見解和評論并不以客觀和理性為最高準則。雖然“背后說人壞話”在道德上是可以指摘的,但只要沒構成對他人的傷害,就不該受懲罰。這就是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的觀點:人有鄙視人的自由,也有不受鄙視的權利。
公眾號是一種作為“自媒體”的存在,與傳統媒體并無二致,我們不能因其帶有更強的個人色彩而忽略公共空間的屬性,如果說朋友圈中的過激言論可界定為“吐槽”,公眾號中對他人人格、名譽的負面評價就有可能涉及道德和民事關系中的侮辱,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就言論影響的空間邊界來看,微信群介于朋友圈和公眾號之間,更類似圓桌會議,討論本身就是對其中“錯誤”言論的最好限制。
因此,朋友圈是私人場所,公眾號是公眾領域。在前者“吐槽”和在后者發公開信性質不同,影響范圍也不可等量齊觀。
權威社會和鄉愿傳統無益于人才振興
張建偉(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在熟人圈子里,大家幾乎都是鄉愿之士,很難做到“我口說我心”,往往是口說一套,內心想的卻可能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形成特有的人格分裂現象。
網絡上狼奔豕突的言論,固然泥沙俱下,甚至侵害到一些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合法權利,需要加以適當規范。但是,吾人不能不認識到,這種失控言論中涉及學術著作部分,存在一種可貴的精神———對于權威的懷疑精神。
權威就是合法的權力。權威人格組成的社會,依靠對不服從行為進行懲罰和威脅來建立秩序。我國明代著名學者李卓吾先生以七十高齡下獄,用剃刀自刎,罪名就是離經叛道,對于儒家權威發起挑戰,為當時社會所不容,使這位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批判性的知識分子遭到被整肅的命運。
不能容忍挑戰權威的壓制做法,造成的惡果只能是人才不振。就整個社會而言,為了避免無政府狀態和人們相互間的損害,控制往往是必要的,但過分的控制對于具有自主需要和榮譽意識的個人來說卻造成心靈的窒息,從而造成社會范圍內不斷的精神死亡。
過度的控制只會扼制一個人實現自我的動力,也就“謀殺”了促成獨立學術探索的心理機制。“教養有道,人材自出”,這里所說的“教養”可以理解為:為人才產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在制度方面確立促使人才產生的激勵機制。
大學有必要建立調整師生關系、維護師生正當權益的重要機制———倫理委員會。一種成熟的師生倫理規范能為類似老師將弟子“逐出師門”的做法提供救濟的可能性,而這一做法顯然值得引申討論。
教師的學術道德判斷自主權
當受尊重和保護
張端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復旦大學管理學博士)
在傳統社會,血緣和宗法關系是協調社會關系的主要形態。師徒關系本質是血緣、宗法關系之外的一種特殊人倫關系。師徒雙方盡管不受國家制度約束,但也受到倫理與習俗的約束。
可在現代社會,教育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師生關系也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約束。這其實是一種契約關系,導師和研究生是一種對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雙方既存在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也存在平等合作關系。
所以,在大學里研究生導師變更屬于正常的學術事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
但社會應當保護教師在學術道德認知和判斷方面的權威,高校應在合法、合理的程序范圍內,允許教師對學術道德判斷擁有自主權,切不可迫于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而隨意影響教師的行為。什么樣的言論屬于學術評論和學術探討,什么樣的言論屬于惡意嘲諷和人身攻擊,社會應當相信導師的判斷。
另外,導師和研究生通過電子郵件、微信朋友圈進行互動,不應簡單界定為私人互動,具有指導性質的行為同樣屬于導師的公務行為。
研究生是成年人,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如果我們考慮到那些“躺槍”學者由于語言暴力而遭受的無辜傷害,就不會對涉事同學懷有無原則的包容。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用法治思維考量“導師-研究生”關系調整的程序和機制問題,確保雙方的權利得到更好的保護。顯然大學需通過導師制度的修訂,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程序和機制,明確相關爭執和沖突的裁決機制。
過度吹捧或亂打亂殺,
都不是學術探討的“正確打開方式”
嚴?。▽ν饨涃Q大學博士后)
“學者的研究沒有抄襲,就不存在學術道德問題;學術觀點和史實解讀可以爭論,但不能上綱上線到政治或道德高度去;研究中的錯訛理當指正,惟應實事求是,與人為善?!睔v史學教授楊奎松的這段關于學術批評和討論的論述我深以為意。
依此來看,包含“垃圾”、“漢奸”字樣的以學術討論為名的批評便失了原則,沒有規范的表達,脫離學術理性和學術話語,甚至以情緒化的語言進行人身攻擊,一句“私下吐槽”的辯白難以為己正名。
學術批評無禁區,惟此才能推動學術繁榮。我更愿意相信,導師震怒的初衷肯定不是為了阻塞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學術批評,產生“寒蟬效應”令未來的批評者因害怕被“逐出師門”而不敢批評也絕非他所愿。
但我們的學術圈顯然缺乏良性的、建設性的學術批評機制?,F在常見的過度吹捧或亂打亂殺都不是學術探討的“正確打開方式”。
導師為人為文的底線不可突破,但更需注意的是,學生的學術規范,作為學術人的素養問題,也是導師的責任。在這些方面出了問題,導師要首先自己吞下苦果。抱怨、哭喊、震怒、發公開信都是下策,導師必須告訴學生什么樣的學術規范是正常的,哪些是錯誤的。
再回到這個個案,我期待的事件走向是無論“重回師門”還是“另擇良師”,老師可以教會學生規范的、坦誠的學術表達、討論和批評渠道及方式,將“初生牛犢”的銳氣和勇氣轉化為未來學術研究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