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域城市化是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新思路、新戰略,有利于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面臨的城市病問題、“三農”問題和城鄉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等眾多社會經濟問題。我國應積極探索全域城市化發展路徑與措施,通過土地、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優化和創新產業經營方式,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和農村服務業,在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不斷加快推進全域城市化。
[關鍵詞]全域城市化;城鄉統籌發展;“二元”經濟結構;“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F29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094-02
[作者簡介]徐長香(1979-),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融服務。
全域城市化是近年來一些城市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采取的一種新思路、新戰略,其實質仍然是解決新的歷史時期面臨的城市化與城鄉統籌發展問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施全域城市化戰略,對于拉動內需、解決城市病、入城人員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問題、“三農”問題以及城鄉產業結構協調發展問題等,都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較好、亟須破除城鄉發展障礙的地區先行先試,大力推進全域城市化,不斷提高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
全域城市化是通過統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社會管理和收入分配,逐步達到城鄉收入差距合理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鎮管理社區化、農業發展生態化和農民市民化的社會發展狀態。其重點在于通過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高速暢通,在實現農業發展高效、農民生活富裕、農村設施現代化的同時,為城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進而實現城鄉均衡協調、一體化發展。
全域城市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終結果,城鄉統籌發展是全域城市化的必由之路。要實現全域城市化,就要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最大障礙在于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因此,要大力推進全域城市化,加快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必須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一體化。
一、加快土地、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二元”經濟結構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明顯特征是差別化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這造成城鄉居民享有不同的社會保障待遇,固化了人口流動。人口流動被束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曾經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趨于集約化、科技化和現代化,原有分散的家庭式經營方式已不再適應市場競爭要求,具有規模不經濟、經營效率低和科技含量不高等眾多不足,造成農業產業收入低,農民無心經營的狀態,進而加劇了農業產業發展落后的局面。由于受戶籍管理制度和城鄉差別化的社會保障制度限制,使農民不能也不敢脫離土地,從而出現了每年春、秋季節大量農民工離鄉、歸鄉的大規模遷徙活動,造成農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眾多社會問題。因此,要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首先,要打破差別化的城鄉戶籍管理制度,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并積極地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為入城的農村居民提供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實施城鄉統籌管理;其次,要加快農村土地確權,推動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保障入城村民在脫離土地過程中利益不受損失,減少土地糾紛,為規模化、集約化和科學化經營者創造條件。
二、優化和創新產業經營方式,引導資本向農村回歸
農村資本外流已經成為學術界共識,主要原因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零散經營方式造成農業產業經營效益低、資本成本高、風險大。因此,很多銀行在農村出現惜貸行為,并將從農村吸收的存款不斷地輸送給城市,造成農村經濟發展愈加艱難的資本投入困境。資本是經濟的血液,農村經濟大量“失血”也是阻礙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了引導資本回歸,加快全域城市化步伐,就要優化和創新產業經營方式。在不改變農業土地用途的條件下,推動土地向種糧大戶、農業發展合作社、生態莊園和農業開發集團流轉,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提高農業經營收益,降低資本成本,利用保險和資本運作方式降低風險,逐步引導資本向農村回歸,不斷增加農村經濟的資本投入。
三、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確保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暢通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清除城鄉之間人、財、物和信息流動障礙,尤其是要加快道路交通、物流體系、移動網絡和信息化平臺建設。一是加快建設立體式交通網絡,尤其是要大力發展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際間、城鄉間道路建設,保證道路施工標準與質量,降低或免收過路(橋)費,開辟專項綠色通道。二是實施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建設,通過城鄉統籌規劃,對物流運輸、配送、中心站布局等實施科學合理謀劃,既要做到快捷、高效,又要做到成本可控,實現大宗物資的快速集疏。三是以建設“智慧化”城市為依托,充分利用物聯網、移動網絡和信息化傳輸技術,統籌規劃各類市場供求信息發布平臺和市場運行監測平臺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高政府的市場運行監測能力和大數據處理水平,及時準確地發布市場運行信息,引導企業采取正確的經營行為,提高物資流動效率,實現資本快速周轉和充分利用。
四、優先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加強農村產業布局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
全域城市化不是人口簡單的“農”轉“非”,不是農村像城市一樣大興工業化。全域城市化是要根據各地區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社會發展狀況、產業特點和功能定位,系統地謀劃其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路徑,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和社會和諧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實現全域城市化的這一目標,就要立足于農村和農業自身的特點,以及其作為三次產業基礎性地位的這一功能定位,優先發展經濟附加值高和休閑宜居的生態農業。全域城市化不僅肩負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使命,也承擔著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村面貌改善和農業現代化的重任。因此,要對農村產業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性謀劃,既要有利于城市化目標的實現,又要符合農村發展實際。
五、發揮城區和中心鎮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
要充分利用城區經濟發展優勢和中心鎮在區位、信息、人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發揮其在全域城市化建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要以城區和中心鎮為中心,形成以“點”帶“面”的城市化發展驅動模式,優先發展城際之間、城區與中心鎮之間以及中心鎮與中心鎮之間的道路、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各城區和中心鎮之間的聯系與暢通。與此同時,也要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以支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城區與中心鎮的經濟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尤其是要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服務業、休閑旅游業、商貿流通業、金融業和健康養老服務業,這是實現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全面實現全域城市化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王家永,史曉芳.推進全域城市化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14(10).
[2]杜賓賓,白雪.珠海的新城建設與全域城市化[J].開放導報,2013(4).
[3]劉嘉漢.統籌城鄉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9).
(責任編輯:馬 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