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和傳遞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和核心是對傳承人的保護。結合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現狀,分析現階段存在的立法不足、傳承人老齡化嚴重、資金扶持力度不大、傳承人培養途徑單一等問題,提出制定相應管理辦法、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提高傳承人的社會聲望、創新傳承人培養途徑、向傳承人提供社會保障、加強傳承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等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137-03
[作者簡介]史玲( 1978-) ,女,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活態性和傳承性,由于其保護和傳承靠的是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寶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至關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相繼實施,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認定、資助措施、代表性傳承人的義務及“退出機制”等作了相關規定。但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傳承環境仍很艱難,通過法律保護傳承人,不僅可以調動傳承人傳承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概況
從2001年開始,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重要議程。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明確規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格認定、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的義務并規定了傳承人的“退出機制”。《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也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文化部已命名和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總數共1986人。截至2013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認定和命名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713多人。在文化部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遼寧省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8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數分別是27人和11人,男性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女性。目前傳承人中年齡最大的是劉振義(遼寧鼓樂)101 歲,年齡最小的周丹(沈陽評劇)也已經45歲了,年齡跨度達56歲,38人當中年齡超過60歲的有26人,占總數的68%。由此可見,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狀況不容樂觀,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人保護立法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就在于傳承人的培養。《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雖然對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認定和退出機制、約束和激勵機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仍然需要細化,如缺乏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和培養機制,缺乏對傳承人補助經費使用情況的管理和監督,缺乏對傳承人的傳承工作進行考核獎懲措施,沒有實現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動態化管理。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立法以完善傳承人培養和保護機制,從而調動傳承人的傳承積極性。
(二)傳承人老齡化嚴重,斷層趨勢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生存問題,還有傳承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通過傳承人的傳承而得以發展。可以說,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靈魂,如果沒有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消失。在遼寧省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高齡者占很大比重。然而,正是傳承人的存在和發展,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精良技藝的繼承和創新,才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和持久的生命力,而目前大部分掌握各種技藝的人年事已高,如海城喇叭戲傳承人、遼寧省鐵嶺市朝鮮族農樂舞等,傳承人后繼乏人、斷層現象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難題,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難以傳承的內在原因,也有社會環境變遷等外部客觀因素。另外,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非遺傳承工作,或者因為傳承人的 “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保守意識的影響,年輕人也難以找到師傅,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復雜,學習并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而且掌握技能后還可能面臨收入低無法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單靠項目傳承人個人的努力,會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實現順利傳承。因此,積極保護現有傳承人和培養后備傳承人已刻不容緩。
(三)扶持傳承人資金投入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任重而道遠,最主要的是需要資金支持。2005年以來,遼寧省財政逐年投入大量資金,各市縣也投入相應資金支持傳承人培養。文化部對國家級名錄代表性傳承人補助標準為每年每人1萬元,遼寧省文化廳給予省級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補助經費,這些只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中極小的一部分,仍無法保障傳承人的基本生活,導致其進行傳承活動的積極性較低。雖然《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明確規定了省、市、縣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扶持貧困地區發展,但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生活貧困化,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大而支持資金又有限的情況,維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仍難以為繼,甚至許多搶救性保護工作都無法開展。
(四)傳承人培養途徑單一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性、非物質性和活態性等特征,傳承人的培養主要通過家庭傳承、口傳心授的方式,培養途徑較為單一。現階段,遼寧省雖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相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鄉鎮、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但仍未形成常態。目前雖已建立一些傳承基地和傳習所,但是數量較少且尚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完善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法律保護制度的建議
(一)制定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質上是對傳承人的保護,遼寧省雖然已有38人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遼寧省文化廳命名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1人,但是缺少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監督管理和考核機制等方面的動態管理,缺少相應的規范管理辦法。目前,很多省先后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河北省還推出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年審制度,每年對傳承人的傳承情況進行評估,實行動態管理。遼寧省可以借鑒其他省份的立法和實施的經驗,制定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的暫行辦法,從而實現傳承人保護規范化。在內容上,為了保證傳承人能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更好地傳承,應細化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進一步完善代表性傳承人的退出條件及相關條件的認定制度,并且嚴格退出機制的執行力度,對于滿足退出條件的代表性傳承人經過相應評審考核后及時執行退出程序。endprint
(二)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參與
首先,加大經費投入。建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標準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到3—5萬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標準應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其次,在加大經費投入的同時,還應通過立法對經費使用進行管理。《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規定省、市、縣政府應當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并將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雖然加大了省、市、縣人民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扶持力度,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未制定經費投入的相應標準和長效的投入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因此,建議制定行之有效的《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應涉及如下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補助經費、傳承人補助經費、傳承基地補助經費、組織管理經費、宣傳經費等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費進行細化,明確標準,并對各項經費的使用范圍、預算、申報、審批及管理考核、使用和監督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第三,按照“社會參與”原則,多元化開拓資金渠道。允許和鼓勵社會資金注入,逐步形成多元的資金投入機制。對于企業及社會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的捐贈和贊助,應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提高傳承人的社會聲望
提高傳承人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地位,提供更廣闊的傳承空間和更有利的傳承條件。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占有一定的比例,使之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中能夠代表所有的傳承人發聲,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積極建言獻策。授予傳承人名譽稱號,每年定期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表彰大會,對作出一定貢獻的傳承人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突出貢獻獎”“大師”“民間藝術家”等榮譽稱號,還可以通過博物館購買、收藏、展示當代民間大師的工藝精品等方式,使傳承人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同和肯定,增強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創新培養途徑,壯大傳承人隊伍
當前,培養傳承人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瓶頸。遼寧省應借鑒國外和其他省市的經驗,創新傳承人培養途徑,探索具有特色的傳承手段和方式。一方面,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快制定傳承人個人帶徒傳藝制度,使傳承人的培養制度化、規范化,主要內容包括:傳承人帶徒傳藝獲補貼的標準、傳承人帶徒的職責、考核和獎勵的標準等。另一方面,建立傳承體系,搭建傳承人培養平臺。傳習所、傳承基地是培養傳承人的重要路徑,應加大力度提高傳習所和傳承基地建設的數量和質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知識納入大、中、小學相關課程或教學內容,如海南省將黎錦技藝在技校進行專業教育,培養黎錦技藝專職人才;北京市將京劇作為中小學校的教學內容;濟南市將山東快書、鼓子秧歌、泥塑等引進了中小學校。通過學校教育,使傳承人的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向結合,可提高傳承人隊伍的整體素質。政府還應支持傳承人開辦傳承機構或培訓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或者免費提供場所,鼓勵傳承人面向社會招收學徒,鼓勵傳承人帶徒傳藝,培養一批新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接班人。同時,為了鼓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人參與進來,對接受傳承者政府應給予一定補助。
(五)為傳承人提供社會保障
除了對傳承人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還應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首先,應提高傳承人醫療保障標準,建議給予60歲以上的傳承人等同于機關退休干部的醫療待遇,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專心致志搞傳承。主管部門還應該安排他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使傳承人保持良好的身體條件,控制和降低因為生命健康問題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帶來的風險。其次,對生活困難的傳承人,應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解決其后顧之憂,使其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傳承工作。
(六)加強傳承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
由于一直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重視不夠,因此建立傳承人檔案將是一項長期艱辛的工作。建議在文化部門的協助下,由檔案部門通過對傳承人的調查、走訪、登記等各種可行的辦法,為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真實的記錄,傳承人檔案應將文字、錄音、錄像等多種載體有機結合,盡快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檔案庫和數據庫。
[參考文獻]
[1]陳煒.廣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現狀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9).
(責任編輯:陳鴻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