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達西村村民共繡黨旗
楊生章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一位普通村民,他所在的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則被稱作“南疆第一村”。
楊生章家里有五百畝地,兩個蔬菜大棚,三口機井和一輛越野車,年收入五六十萬元。妻子于鳳蓮賦閑在家看書練字,兒子剛去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學習服裝設計,11歲的小女兒則報了主持、跳舞、畫畫等好幾個課外班。
如果在新疆其他地區,楊生章絕對可以算得上是高收入者——在整個新疆自治區,2014年全區人均GDP為41200元。不過,在達西村,這并不算什么。
在達西村陳列館,村黨支部書記沙吾爾.芒力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我們全村350戶1300人,人均純收入2.5萬元。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農民有60多戶,超過百萬的農民有20多戶。40%的農戶在村里和城里都有住房,270戶有私家車。”
如果僅僅是收入高,達西村還不足以讓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回信——達西村陳列館里,展示著習近平的回信;村里一塊石碑上,則刻有胡錦濤的兩封回信。
一個曾經的困難村,如何逆襲為今天的“南疆第一村”?
“我們教他們放羊,他們教我們種棉花”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方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達西村是個典型的民族村。現在,達西村的漢族人口有365人,占總人數的20%。”
達西村原本是個‘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村子當年的狀況恰如其名——達西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鹽堿地”。過去,這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達西堿地白花花,莊稼欠收日子苦”。
上世紀70年代,一批內地漢族群眾響應號召,從四面八方來建設邊疆,與他們同時進村的,還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這些當時從外地趕來的新建設者,后來很多都成為帶動達西村發展的種植大戶。楊生章即是其中之一。
不過,當時從外地來的人,也有不少窮困潦倒。正是達西村,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楊生章回憶21年前初到達西村時的境況:那時,村里沒有一條林帶,沒有一塊條田。他懷揣著100多元從甘肅老家趕來,一路省吃儉用地花掉了63元。那時的住房特別簡陋,躺在床上都能看見天上的星星。
后來,他向沙吾爾的兒子買買提.沙吾爾借錢,通過承包土地種棉花,很快成為村里有名的種棉大戶。
李培剛則是達西村第一戶漢族村民,來自四川。他回憶1970年的冬天:“剛來時真苦啊,連落腳之地都沒有,要不是艾山大哥拉我一把,我早就凍死了。”
當時,村里的艾山.阿塔吾拉騰出房子,免費讓他住了3年,還把自家5畝棉花地承包給他。
安徽人李明也有難忘的回憶。剛來到達西村時,他承包了托乎提.芒力克的地。一天晚上,接到老家電話說父親病逝,身無分文的李明敲開托乎提家的門,托乎提二話沒說拿出了8000元。
說起當年的情景,沙吾爾告訴本刊記者:“那時我們5個村民小組拿出690畝熟地,撥給新建的漢族隊,還送去了8匹馬、12頭牛和兩輛馬車。我們教他們放羊,他們教我們種棉花。”
為解決漢族村民的用水問題,老支書帶領500余名干部群眾挖渠,整整干了七八天,挖出第一條排堿渠,被大家稱為“團結渠”。
“挖渠時村里規定每人每天一個馕。發馕時干部給年輕力壯的漢族小伙多發一個,有時不夠了,一個馕掰開大家分著吃。”沙吾爾說。
外來的漢族群眾帶來新技術、新理念,本地的少數民族群眾則提供發展資金和土地支持,這是達西村實現初步騰飛的密碼。
達西村的崛起正是源于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通力合作。因此沙吾爾深有感觸地說:“民族團結像空氣一樣,一分鐘都不能少。”
致富的漢族群眾,后來也開始反哺村中的窮困維族群眾。
村民李培剛,致富后就主動包聯了貧困戶阿布拉.牙合甫。他拿出5000元買生產資料,教阿布拉種棉花。5年后,阿布拉成了種棉好手,全家人均收入由過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2000元,也住上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
“東有華西,西有達西”
在中國的村莊治理中,村干部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要素。所謂“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能人治村,是許多村莊發展的經驗。
達西村從鹽堿地發展為模范村,除了民族合作的因素外,沙吾爾.芒力克無疑是一個關鍵因素。
1980年起,沙吾爾.芒力克開始擔任興平鄉達西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便大量使用懂知識懂技術的年輕干部,動員村民修渠治鹽堿。

1987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階段,沙吾爾便帶領達西村創辦了集體企業。當時,村里投資建了面粉加工廠、紅磚廠,后來又改良了240畝地建蔬菜大棚,達西村一舉成了縣里的“菜籃子”。
嘗到甜頭的達西村,開始走上了集體經濟的道路。
“一個村不但要有人管事,還要有錢辦事。”沙吾爾認準了一條道——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有錢辦事。
而這條道路,在中國鄉村發展中,已有可以模仿的樣本。
“華西村是新農村建設的榜樣和標桿,也是‘達西人’奮力追趕的目標。”沙吾爾.芒力克說。
方堃告訴本刊記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給達西村提出了“東有華西,西有達西”的目標。而“學華西,趕華西,定讓達西變華西”的說法,可追溯至2003年自治區主要領導到達西村調研時提出的目標。
沙吾爾已去華西村參觀學習過5次。
看到華西村的小洋樓、小轎車和村民風貌,他堅定了借鑒華西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成立了達西發展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達西森木文化公司、達西金石榴投資有限公司、達西宏瑞枸杞實業公司等企業。
2015年6月,達西村又主動與華西村結對子,簽訂了結對共建暨框架協議,內容涵蓋民族團結、金融產業、新能源開發、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
目前,兩個村子投資60億元的新能源、金融租賃合作項目已達成一致。其首個共建項目——坐落在達西村的華西村集中式光伏電站基地建設項目已正式開工。
沙吾爾告訴本刊記者,達西村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日照3100小時以上,為全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非常適合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
“大家富才算富”
201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說:“記得2009年到巴州,有個村黨支部書記叫沙吾爾.芒力克。他說了一句話印象很深:‘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因此,我們要通過抓發展、惠民生,讓群眾有事干、有錢掙、有盼頭,不斷增強黨在各族群眾中的凝聚力,不斷增添愛國愛疆正能量。”
這段話傳到沙吾爾耳中,他激動地和全體村民給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的變化,很快就收到了習近平的回信。習近平在信中說:“得知在村黨支部帶領下,近年來村里又有了不少新變化,各族群眾像沙漠里的胡楊一樣根連著根、心連著心,日子越過越好,我為你們高興。”
方堃告訴本刊記者,這些年,達西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里先后設立了18項惠民新規。“民族團結模范有‘團結獎’、老年人有‘長壽獎’、小學生有‘學習進步獎’、種植大戶有‘致富能手獎’,本村居住35年以上農民的農村子女首次結婚,也每人補助2000元。”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沙吾爾說,村里每月20日是“義務愛心幫扶日”,通過建立黨員干部包聯、村民互助“合同制”,幫助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