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媛媛+張啟望
摘 要: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關注焦點。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诳沙掷m發展的環境會計對改善環境,實現經濟、環境及社會等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環境會計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最初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繼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持續發展的呼吁后,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模式。
國際上最早開展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國家是美國。至今為止,他們頒布了許多與此相關的法律法規,如:《超級基金增補與再授權法》、《清潔水法》、《綜合環境反應、補償和債務法》等,這些法律確定了環境會計的地位及作用,為其最終目標的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在我國,雖然也頒布了相關法規,成立了專職機構,但在信息披露內容及方式上與國外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比如關于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問題,我國的《會計法》至今未將其列入其中。因此,基于可持續發展完善環境會計是目前理論界和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下實施環境會計的意義
(一)環境會計有利于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環境會計作為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微觀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環境會計,將資源、環境、生態保護等因素融合到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中,對自然資源的耗費、生態環境的補償等環境成本和費用進行真實、準確地核算,客觀、全面地反映出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進而加強對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與利用,促進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會計有利于完善會計理論與實務
傳統的會計核算只是對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所產生的成本費用與收益進行確認、計量,對其所占用的環境、資源等問題卻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映。而正是由于傳統會計的不完善,導致了部分企業為了實現其自身利益,罔顧環境污染、肆意浪費資源。實施環境會計則有助于修正與完善傳統的會計信息披露,更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進一步完善會計理論與實務。
(三)環境會計有利于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環境會計不僅能真實、準確地核算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的損益情況,而且還可以客觀、全面地報告與披露其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政府有關部門則可以依據企業提供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與利用及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等資料,全面、準確地對企業經營業績和社會影響進行分析與評價,并適時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積極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四)環境會計有利于增強企業、公眾及社會的環保意識
環境會計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意識及社會責任觀念,而且還能提高其按可持續發展要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自覺性。通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即對企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履行等情況的披露,也將企業置于社會公眾與社會的監督之下,促使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自覺履行應負的社會責任、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同時,社會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關注也使得公眾及社會的環保意識責任意識不斷提高,利于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贏”。
二、當前中國發展環境會計面臨的問題
(一)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我國現行的各類會計和實務的法規主要是由國家財政部和證監會制定的,包括會計法、會計準則、財務通則、財務制度以及行業會計制度等。
(二)環境會計缺乏整體意識
就目前我國會計界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微觀層面,將環境會計只局限于企業環境會計,而忽略了宏觀層面的環境會計,將宏觀環境會計看作是經濟學家和國家會計管理機構的事情,對宏觀環境會計研究略顯不足。
(三)全體社會重視程序不夠
與國外相比我國對環境的關注程度是有很大差距,如我們鄰國日本就有很多節能方法:公共廁所分部分沖和全部沖,水箱是用節水節能的,居民日常生活垃圾采取分類回收利用,塑料用品都可回收利用,人人都有環保觀念,國家制定的環保法規人人自覺執行。差距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我國人民的環境意識沒有真正的形成,思想上沒有重視,尤其是企業在環境治理上更是缺乏責任感和整體發展觀。
(四)未形成專門的環境會計準則等相關規定
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專門的環境會計準則及相關規定,環境會計操作不規范,指標不統一,在企業會計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關法規中也很少涉及環境問題。有的企業根本不知道環境會計是什么,更談不上有關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了。
三、解決建議
(一)加強環境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
加強環境會計理論專題研究,突破實務操作的主要障礙。實務操作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反映出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的弱化。毫無疑問,環境會計的實務的推廣應以環境會計理論的不斷完善為前提。加強環境會計理論專題的研究,重點要進行環境會計核算要素的確認,難點在于核算對象確認后的正確、合理計量。
(二)完善環境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同時注意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宣傳
我國已制定了一些環境保護法規,但是,一方面這些法規本身不完整,實施細則不明確,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法規是有了,可執行起來很不得利。有法可依,還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注重環境審計方面的研究
審計是對會計的再監督,環境審計是對環境會計的再監督,加強環境審計,有助于環境會計的創建與不斷完善。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的工具, 它是對與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和設備等業績進行系統的、有說服力的、客觀的評價,并通過有助于對環境的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鑒證等手段,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四)完善會計準則
以統一的會計準則取代分行業的會計制度是中國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制定新的會計準則的時候,必須考慮新興會計問題,如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質量成本會計,環境會計等,對于這些新型會計分支在會計準則中需要加以特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