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云
【摘 要】現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教育行業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行業。家長更是本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對待子女的教育,為了與教師搞好關系,家長頻頻向教師送禮,以達到其目的。教師收禮這一不符合社會倫理道德的現象對學生的社會認知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影響學生對教師及其這一職業的看法,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嚴重影響師生關系及教學效果;其次,影響學校教育的公平性;再次,影響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造成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逐漸產生偏差;最后,影響學生自身行為的發展。
【關鍵詞】教師收禮 ? ?社會認知 ? ?教育 ? ? 信任 ? ? 教育公平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教育行業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行業。家長更是本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來對待子女的教育,為了與教師搞好關系,家長頻頻向教師送禮,以達到其目的。隨之,教師收禮現象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成為引人關注的話題。為了遏制這一現象,上海等地區頒布了“師德一票否決制”,國家教育部也頒行了“八不準”政策,嚴禁教師收禮現象的發生。教師收禮現象對學生發展影響較大,尤其體現在對社會認知的影響上。
社會認知是以人及人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考察人們對社會世界,特別是對他人的了解、理解及概念化的過程。社會認知研究內容包括四種不同層次的水平:一是對個人的認知,包括對他人和自我的認知;二是對人與人之間各種雙邊關系的認知;三是對團隊或團體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認知;四是對社會角色的認知。以下將從四個方面來介紹教師收禮現象對學生社會認知的影響:
一、對教師的認知發生改變
教師收禮現象是指教師收受家長大量貴重的禮物來為其辦事的現象。教師職業曾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園丁”“鋪路者”,學生對教師充滿了信任和敬仰。然而教師收禮現象的蔓延對這一單純的信任產生了負面影響。
1.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影響教育發展
自古以來教師一直被列為道德的典范,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尤其是近年來對師風師德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大,教師逐漸在學生心中形成了一個真理,即“教師是高尚的代表,對教師要百分百的信任”。有研究表明,師生間的互動效果將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效果。信任是師生間情感交流的一種表現,是教育的基礎。學生對教師看法的改變,將會改變師生間的關系,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如此一來,新課標所提出的構造朋友關系型的新型師生關系將會變得難上加難,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2.對教師職業純潔性的認同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危機
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是指個體對教師職業合理的認識、端正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所組成的內部心理機制。它包括個體對教師職業本身的特點、社會職能和社會地位等的認識和看法;對從事教師職業應具備的素質的認識;個體樂于從教的意愿以及從教時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如自我實現與滿足的心理表征等。師范生自身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是教師情感最持久的原動力,是從事教師職業的基本心理準備。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強弱與有無,不僅直接關系到師范院校教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且還會影響到我國未來師資隊伍的水平。師范生因為教師收禮現象而改變了對教師職業的看法,認為教師職業不再純潔,被其他行業同化。這使師范生自身的職業認同感降低,嚴重影響了我國未來的師資水平以及教育的發展。
二、對學校教育認知的改變
教師收禮之風不斷滋長,而且送禮越來越離譜,家長之間暗自較勁,把送禮當成幫助孩子贏得教師表揚的籌碼。為了讓孩子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機會,家長不惜代價,有的送紅包、購物卡,有的送珠寶首飾,更有的送汽車。送禮成風、收禮成習的現象愈演愈烈,這種風氣嚴重破壞了教育公平的環境,也玷污了教育本質,改變了學生對學校教育認識。
1.教師收禮現象使學生對學校的教育公平產生懷疑,產生抵抗心理
由教師收禮現象造成的教育的區別對待,讓學生心中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的心態。隨著這種不公平在學生心中的加劇,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將大打折扣,隨之出現抵抗心理,影響學習效果。
2.教師收禮現象造成學校校風、師德日益敗壞,嚴重影響學校的聲譽,使學生的歸屬感大大降低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學生素質的培養。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教學的教師,也是莘莘學子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因此,師德不是簡單地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師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效仿。沒有了學生的歸屬感,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的教育教學成績也成為一紙空談。
三、對社會認知的改變
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是和諧的、友好的共同體,然而在他們見慣了教師收禮這種現象后,他們對社會的認識悄然間發生了變化。
1.對社會產生消極情緒,容易產生“有償服務”的意識
教師收禮現象容易使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學生認為社會黑暗,社會風氣嚴重敗壞,原本很正常的人際關系蒙上了一層不尷不尬的陰影,上行下效,流毒深遠。并且在學生的大腦中過分強調“錢”的重要作用,讓他們逐漸形成“有償服務”的意識,認為社會風氣自私自利。
2.認為官場習氣的滲透,不知何去何從
教師收取了學生的禮物,自然而然會對送禮的學生特殊關照,其他的學生發覺后為改變自己的不利地位必然爭相給教師送禮,慢慢地失去原則。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大家都認為教師收禮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極不正常而又司空見慣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給教師送禮天經地義,那么教育的真正意義就不復存在了。這值得我們深思。
3.影響對國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當今社會,人們往往習慣了這種潛規則,為了孩子給教師送禮,還有為了親屬治病給醫生送禮,為了自己給領導送禮,為了單位給上級主管部門送禮。這些現象是中國大環境中的一個局部的小現象,是與目前中國的大氣候相符合的在教育領域最基層的一個小小映射,這就影響了學生對國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對自身認知的改變
良好的師德師風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作用于學生的教育因素,不僅影響在校學生,而且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收禮現象作為一種負面的師風師德,對學生自身行為的認識有著積極和消極雙方面的影響。
1.從消極方面看,影響學生價值觀的構建
中小學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此階段他們自身尚未形成獨立的人格及價值觀。這一時期的學生有兩個明顯特點,一個是排斥心理較強,對正統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態;另一個是主體意識較強,以我為中心,容易產生自滿情緒。社會和家庭、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都會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特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尤其是每天教自己知識的教師。教師收禮作為一種不良的現象與社會上其他的腐敗現象相比而言,對中小學生的傷害更為嚴重。教師收禮現象容易在中小學生中形成一種示范作用,這種示范作用讓學生覺得求人辦事送禮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于是自身的價值觀逐漸發生變化,向利益化、拜金化發展。學生價值觀的變化更會導致社會的復雜化。
2.從積極方面看,讓學生正視社會現實,奮發圖強
研究數據表明,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師收禮的情況下,并沒有產生過于消極的情緒,反而覺得自己要堅決抵制這種行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奮發圖強,用自身的努力致力于改善這種不良的現象。而且85.5%的學生表示自己做教師的話絕對不會收取家長過于貴重的禮物。
五、針對教師收禮現象提幾點建議
1.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廉潔從教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作為教師,要有良好的師風和教風,要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愛校如家的主人翁思想和團隊意識,要教好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課,管理好每一個班級。教師要做到“率先垂范,廉潔從教”“學為人師,行為示范”,應該做到不受利益驅使,在誘惑面前能潔身自好,拒絕各種不正當利益,以身作則,廉潔從教。
2.學生家長應當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教師的感恩和尊敬
對于教師的辛勤勞動,學生、家長存有感激之情是無可非議的。但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感情,學生、家長應該摒棄送禮的觀念,以精神感激為主,以免增加教師不必要的壓力。家長不宜過多干預,而應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教師的感激和尊敬。不管是只言片語的感激,還是親手制作的圖片賀卡,抑或是剛剛取得的進步,都會讓教師由衷地感到安慰,而且這種感激才是教師最樂意接受的。
3.學校應當加強管理和教育力度,建立良好的教風和學風
(1)對教師節的意義做正面地宣傳和引導,防止這種不良風氣蔓延。
(2)組織師德師風的教育活動,在全校范圍掀起一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熱潮,讓教師認識到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的生命源泉,師德師風是學校的靈魂所在,每位教師要把學校的興衰當為己任。
(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學校要不斷地進行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4)建章立制,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把師德師風建設列入學校重要事項來抓,要常抓不懈,真正把師德師風的考核當作職稱評聘、評優的重要內容,使廣大教師真正認識到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同時建立師德師風投訴制度,把教師、學校放在社會的監督之中。
【參考文獻】
[1]周成海.教師不當行為類型與矯治之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0(06).
[2]程玲.社會認知理論及其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報,2007(03).
[3]張淑華.社會認知科學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23.
[4]石磊.淺談師風師德對學生的影響[EB/OL].http://www.dzdyw.com,2008-03-28.
[5]徐德鳳.加強高校師風師德建設的思考[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4(06).
[6]韋朝忠.淺議社會評價教師的變化特點問題[J].河池職業學院,2011.
[7]李青霞.中學生價值觀的形成[EB/OL].http://club.jledu.cn,20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