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魯麗萍,王剛琴,何瑾,楊婧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蘭州730000)
在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精細化管理的應用效果研究
曹艷,魯麗萍,王剛琴,何瑾,楊婧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蘭州730000)
目的對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精細化管理的應用效果進行深入剖析。方法選取2013年的臨床護理實習生,共計60名,將其作為對照組。同時選取2014年的臨床護理實習生,共計57名,將其作為研究組。研究組在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實行精細化管理,而對照組則實行常規的帶教法。對比分析兩組的教學成效與患者的滿意度。結果研究組對帶教教師工作的評價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患者對護理實習生的滿意程度,研究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精細化管理合理應用于臨床護理實習生的帶教工作當中,不僅能大大提升醫師的帶教成效,而且能從整體上達到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目的。
臨床護理;精細化管理;實習生帶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的60名臨床護理實習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其中中專學歷的共計28名,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共計32名。選取2014年的57名臨床護理實習生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組,其中中專學歷的共計23名,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共計34名。兩組實習生都為女性,她們在學歷、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研究組在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實行精細化管理,具體如下。
(1)舉辦精細化管理相關的知識培訓活動,同時邀請專家講課,讓實習生能夠意識到臨床帶教對自身的重要性,并讓她們積極培養良好的從業道德[1]。(2)對所有帶教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讓每一位帶教教師都能夠把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合理融入自身的工作中,盡可能提高他們的任教能力,使他們能夠對臨床護理實習生進行高效管理。(3)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明確每個管理層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以全面落實管理工作中的每個環節,為實習生的學習與實踐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4)以年為單位,對每位帶教教師的工作進行考核與評定,并實行獎懲機制,以促使每位帶教教師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帶教工作當中。考核與評定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能力、學歷、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工作年限、基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從業態度。(5)對實習生進行崗前培訓。護理部門需向實習生講授關于護理文化、職業規劃、安全教育、醫院概況以及從業道德等方面的知識[2]。科室護士長首先需向實習生詳細介紹本科室的特點、科室規章制度、科室環境以及崗位責任等方面的內容,讓每位實習生都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然后以“一對一”的方式為每位實習生安排相應的帶教教師。帶教教師在開展具體的帶教工作時,需積極與實習生進行溝通,并從學歷、操作能力以及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對每位實習生做出客觀評價;再嚴格依照實習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相應的帶教計劃;最后依照已經做好的帶教計劃對實習生進行帶教。
對照組則實行常規的臨床護理帶教。
1.3評判標準
以問卷調查法調查所有實習生對帶教教師工作的評價。調查的內容總共有10項,分別為:臨床經驗、護理文書書寫、嚴格要求、綜合素質、授課水平、床邊教學、責任心、操作示范、帶教態度、愛護學生,每項1分,共計10分。
選取我院制訂的“患者優質服務滿意度調查表”對當月住院的患者實行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滿意度共分為3個等級: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率=(滿意+較滿意)/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均用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帶教教師工作的評價(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教師工作的評價(x±s,分)
2.2患者對兩組實習生的滿意程度(見表2)

表2 患者對兩組實習生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患者對研究組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實行精細化管理,不僅能有效提高帶教的效率與質量,還能從整體上提升科室的護理水平[3]。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研究組對帶教教師工作的評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患者對研究組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精細化管理在臨床護理帶教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4]。因此,我們應當將其廣泛地應用到臨床護理實習生的帶教工作當中,以提高實習生對護理基礎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
[1]陳辛華.精細化管理在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的運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5):123-124.
[2]趙寧志,曾宏逵,高茗,等.精細化管理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0,17(5):423-424.
[3]陳湘玉,謝瑋偉,王毅,等.精細化管理保障優質護理服務持續改進[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15-616.
[4]錢敏.淺論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J].中外健康文摘,2014(7):268-269.
G526.5
B
1671-1246(2015)2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