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煥桃+胡志文+王紅時

摘要:本文對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思考,提出了現階段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的主要模式是“與市場匹配”的專業管理模式,構建了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專業設置評估指標體系,指出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以適應區域經濟需求,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發展,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聯動機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整合高職專業結構等方面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專業設置;管理模式;評估指標體系;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0-0042-03
專業是根據社會職業分工、學科分類、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狀況以及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而劃分的。據《辭海》的說法,專業是高等學校或中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 的學業分類。我們所說的高等學校中的專業,是指基于學科分類和社會職業分工等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狀況進行分類,依據相適應的特定的培養目標而設置的高等學校(或相應的教育機構)的基本教育單位或教育基本組織形式。
所謂專業設置,是指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專業的設立與調整。“設立”是指專業的新建與開設;“調整”則是指專業的變更或取消。專業設置是職業學校區別于普通學校的主要標志,是實施職業教育的起始環節。
一、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模式的思考
1.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的發展歷程
一般認為,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從上世紀20 年代開始起步的。但應該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性質和辦學定位是不明確的,在很長時間里,它被視作本科教學的“壓縮餅干”而起步并發展起來(直至今天,很多人仍然把高職高專作為一個統一整體來看待)。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專科占據著主導地位。誠然,“壓縮餅干”式的辦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才培養的多快好省, 也符合上世紀80 年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特征。但專科的專業目錄實際上就是本科的專業目錄,它以學科為基礎,以壓縮為手段,便成為高職教育初始階段專業建設的基本特征,站在今天的時點上看,也許是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世紀之交,中國實施了以明確導向和目標的新型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戰略,并以此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在這種背景下,作為高職教育基本單元的專業建設受到了社會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教育部啟動了高職高專指導性專業目錄研制工作,形成了包括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和藥品、資源開發和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制造、電子信息、環保氣象與安全、紡織食品、財經、醫藥衛生、旅游、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公安、法律19 個專業大類,下設78 個專業門類,532 種專業的格局。專業指導目錄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體現了高職專業設置的特色,對推動高職高專學校規范辦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的模式
根據上述專業建設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將我國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的模式分為兩大類:一是“按計劃供給”的專業管理模式。所謂“按計劃供給”的專業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專業設置和調整的主體,授權高校開辦某個專業的權限資格并從國家那里獲取辦學資源的管理體制。其主要特點可概括為:政府向高校提出人才培養需要,高校按照需要進行培養。在職業教育的起步與發展初期,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基本上是按本科的專業目錄進行設置的。如本科金融學專業對應高職的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本科保險學專業對應高職的保險實務專業,本科會計學專業對應高職的會計專業等等。正因如此,高職教育中基于社會需求和崗位設置的專業建設特色難以顯現,也難以體現出生命力。二是“與市場匹配”的專業管理模式。所謂“與市場匹配”的專業管理模式是一種與“計劃性”專業設置相對的專業管理模式,專業的設置和調整是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前提下,政府、學術與市場這三方力量相對平衡的專業設置管理模式。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的管理模式取代政府主宰下的、以“計劃供給”為驅動的專業管理模式,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也是現階段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管理的主要模式。
二、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1.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的現狀
2004年,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這兩個文件的頒布在高職專業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束了我國高職教育沒有全國性的完整、規范的專業目錄的歷史,標志著我國高職教育開始從外延發展走向內涵發展,從規模發展走向更加注重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然而,盡管教育部乃至不少省教育廳出臺過相關文件,但是對高職院校的新專業設置審核依然停留在原則性管理的階段,沒有具體詳細可操作的標準與評估體系,導致專業設置管理不嚴或寬嚴不當,造成一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隨意、盲目。反映了高職院校辦學的不成熟性,也反映出教育主管部門對專業設置的審核與管理機制尚不完善,亟待探索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科學的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問題的思考
2.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構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評估體系的出發點是確立一套高職專業設置考核項目指標體系,把專業設置條件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杜絕專業設置審核中隨意性和人情因素的影響,把專業設置審核由軟約束轉變為強制性評價約束,由原則性管理方式轉變為量化評價審核管理方式,由審核寬嚴尺度的不確定性轉變為穩定的客觀標準。一般來說,專業設置評估可從宏觀專業結構與專業布局的合理性、校內專業結構與專業布局的合理性、相關專業辦學經驗、專業設置硬件條件、師資隊伍、人才需求調研論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進行論證評估。評估時,實行雙標準制。一是專業設置評價總分不達標,視為不通過評審。二是對關鍵指標評價指標實行“否決制”,即只要關鍵指標評價不合格,專業設置評估整體不通過。專業設置評估指標、關鍵指標及各指標的權重具體見表1。
(其中標注*的為關鍵指標)
宏觀專業結構與專業布局的合理性主要從高職教育專業的門類以及人才培養規模是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才市場的需求相適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職院校新專業設置的審核,要站在區域乃至全國的宏觀角度,對申報的新專業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否符合社會產業結構以及產業升級變化趨勢,是否適應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等作出評價分析。宏觀專業結構與專業布局是專業設置的一個關鍵指標。
校內專業結構與專業布局的合理性主要從該學校辦學定位、專業建設與發展思路是否清晰,新專業設置是否符合學校既有的專業布局戰略,專業建設定位是否科學,專業開發方向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和生命力,是否有利于發揮該學校的特色和人才培養專長,新設置專業是否有利于區域內高職校際專業布局的優化等。通過該指標的考查可盡量避免校際人才培養領域趨同、專業結構趨同。
相關專業辦學經驗主要是指專業群建設。專業群建設是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資源整合活動,體現院校整合資源能力,展示院校為行業和區域服務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實力和水平,也代表著院校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專業設置審核過程中,有必要把新專業申報學校是否具有相關專業辦學經驗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學校申報的新專業如果有國家示范性專業、特色專業、精品專業,或者國家、省級教改試點專業、重點專業作為基礎和依托,依據建設專業群的思路滾動開發新專業,該專業成功開辦的把握就更大。
專業設置硬件條件主要是指審核新設置專業必需的各種具體硬件教學條件,主要包括是否有專業教育必備的實驗、實習條件;是否有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實驗、實訓條件的先進性如何;專業教學所需圖書資料的品種、數量能否滿足師生需要等。
專業師資隊伍主要重點考核評價申報學校是否具備新設置專業必需的師資力量,尤其要關注主干專業課程教師的數量、職稱結構、學歷結構是否合理,是否具備相關課程的教學經驗,他們對相關課程教學研究與學術的研究水平如何,是否有相關研究成果或技術成果。同時,還要重點考核該專業專、兼職雙師型教師的數量與結構能否滿足專業實踐教學要求。
人才需求調研論證主要包括調查研究行業、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行業、產業現有的人才結構現狀和對高技能人才需求情況;區域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對專業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多方面規格要求是什么;對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的分析,就業崗位群分析,薪資水平分析;該專業的生源情況,考生與家長的報考意愿等等。通過專業設置論證報告評估,分析評價專業的社會需求論證的科學性、合理性,市場調研是否充分,調研資料數據是否翔實,調研態度與結論是否客觀,調查與論證方式是否科學。人才需求調研論證是專業設置的一個關鍵指標。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要考察新申報專業的專業人才規格定位,是否體現能力本位的高職教育特點,專業課程結構及課程標準是否清晰合理,是否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等,是專業設置的一個重要關鍵指標。
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發展方向
1.適應區域經濟需求
以服務為宗旨,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高職院校存在的基礎與自身價值的體現。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本著貼近區域與行業經濟、服務區域與行業的原則,按照技術領域和崗位(群)的實際要求按需設置。從學校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利益來看,高職院校應根據區域與行業經濟對人才類別、數量和質量的具體要求,建設一批具有生命力、發展穩定、前景廣闊的長線專業,即學校的成熟專業,在較長一個時期內存在,通過較長的辦學積累,辦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專業、特色專業,最終達到引領區域與行業經濟的作用。
2.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發展
專業設置是否合理關系到培養的人才是否“產銷對路”,在進行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調整時,必須堅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發展的原則。學校應根據當地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人才需求發展態勢做深入了解,并將調查結果作為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的主要依據。
3.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多方聯動機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方面應更多地征求行業、企業的意見,把市場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養的長遠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建立政府部門宏觀統籌為主導,行業部門中觀指導為依托,企業和學校為主體的多方聯動機制。
4.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整合高職專業結構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考慮區域、行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壓縮或淘汰衰退專業,穩定和鞏固成熟專業,爭取通過專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在專業設置與專業調整中,應避免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專業設置的“本位主義”,即專業設置由學校自身條件來決定,由什么條件就辦什么專業,有什么師資就開什么課程。其結果是導致專業設置不合理、學生就業困難、進口不旺、出口不暢的被動局面。二是盲目跟風,社會上什么專業熱門,就開什么專業。這樣進行專業設置,勢必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市場變化的影響。高職教育的周期一般為三年,今天熱門專業的學生,由于“人滿為患”,三年后很可能成為滯銷產品,就業壓力更大;二是學校完全不具備開辦熱門專業的資源條件,容易導致教育質量下降,達不到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使學校的社會聲譽受到損害。
總之,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與社會聯系的重要紐帶,是構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及所處的區域、行業、產業特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學校的發展目標、辦學類型、辦學層次、辦學形式和服務面向。克服重規模、輕內涵,重數量、輕質量,重效益、輕特色的辦學思想,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緊跟市場需求發展變化,密切關注人才需求動向,對接產業,積極尋找新的專業增長點,科學規劃學校的專業設置,培育優勢特色專業,打造品牌專業,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李艷.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08(11):4-8.
[2]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的通知[Z].教高[2004]3號,2004-10-19.
[3] 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4):52-53.
[4] 朱煥桃等.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預警機制研究[J].廣東教育·職業教育,2014(10).
責任編輯陳春陽
信息薈萃
廣州鐵職院成立廣州市屬高校首家理事會
近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廣州鐵職院)舉行大會成立學院理事會,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建隆擔任首屆理事長。據悉,廣州鐵職院是廣州市首家成立理事會的市屬高校。
據介紹,廣州鐵職院理事會設名譽理事長、理事長各1名、常務副理事長2名,副理事長6名、理事18名,理事會組成成員包含政府相關部門和行業企業人員,其中行業企業人員16名,占57 %。
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馮軍指出,廣州鐵職院理事會的成立,是該校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有益探索,是整合“政校行企”四方資源,全面深化廣州高職教育改革的推進會,也是推動廣州鐵職院大發展的群英會。
廣州鐵職院黨委書記陳爽表示,該校理事會的成立必將為政、校、行、企四方加強溝通與聯系,以及開展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提供更加穩固的平臺、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加有效的機制。
廣州鐵職院院長雷忠良認為該校成立理事會是健全學院外部治理結構,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共同支持和監督學院發展長效機制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