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媚
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享受權(quán)利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相應(yīng)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yīng)的義務(wù)。學生要樹立對社會、對親人、對自己以及對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人文關(guān)懷,為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提供保障和動力支撐。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師必須將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放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目前,部分學生責任意識呈現(xiàn)出弱化趨勢,這對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本身來說,都是應(yīng)引起格外關(guān)注和亟待改變的。試圖從班主任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談幾點看法和做法。
關(guān)鍵詞: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思考
中國小孩撞到桌子,他哭起來了,中國的媽媽、爸爸在做什么?“小寶寶不要哭,媽媽打這個桌子,媽媽打這個桌子。”那么你的小孩摔到地上哭起來了,“這地不好,媽媽打這個地,這地不好,打這個地。”桌子有什么錯?地板有什么責任?可家長卻把責任歸咎于桌子和地板,淡化了孩子的責任意識。這也說明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有愛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享受權(quán)利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相應(yīng)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yīng)的義務(wù)。作為一名班主任,就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談幾點看法和做法。
一、充分激活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和家庭這兩個教育者,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這樣才能實現(xiàn)和諧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班主任應(yīng)指導家長在家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與學生家長多聯(lián)系、多溝通,幫助家長在家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要讓家長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讓學生在家中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勞動,使他們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的言行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家長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如,關(guān)心國家大事、尊敬長輩、關(guān)心老人和小孩等,這些都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作用。
二、指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班主任應(yīng)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我所帶的班級就有好幾個“做什么都得有報酬”思想的學生。有一次,我讓一位學生去辦公室?guī)臀夷眯『诎宓浇淌遥谝痪湓挸隹诰褪牵骸袄蠋煟勈裁矗俊蔽耶敃r就笑著回應(yīng):“能幫助別人就是自己得到的最寶貴的財富。”他聽了之后似懂非懂地去拿黑板了。我知道他和其他一些同學其實并沒有真正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所以,我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到了周會課的時候,我以此事為契機,結(jié)合特困大學生資助600多名貧困學生的感人事跡等一些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讓他們深深體會到自己應(yīng)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么。會后我又及時給學生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光盤,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讓學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提倡每個學生都做好自己的角色,并積極承擔與自己角色相匹配的責任。在同一個活動中,同樣的條件下,我不提倡互相幫助,我要求學生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生活中,我提倡學生互相幫助,讓我的學生多些人情味。
四、訓練學生大聲地說“讓我來吧”和“這是我的錯”
當班級參加活動、勞動、比賽等需要有人站出來時,我會激勵學生大聲地說:“讓我來吧!”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我也會教會他們主動說:“對不起!這是我的錯。”以此反復訓練學生,從而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并且學生犯了錯就應(yīng)當承擔相應(yīng)的責任,該誰負責誰負責。久而久之,學生責任心就會強。當然我不反對賞識教育,但還是要講究度。作為教師,愛學生就要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對于有礙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習慣、錯誤言行,教師不能一味地以師生民主、平等為由進行遷就,教師有義務(wù)更有責任對其進行適當?shù)膽土P。馬卡連柯曾說:“沒有要求就沒有教育,要有懲罰,懲罰就是要求,是更嚴格的要求。”
新課程也在呼喚學生的責任感,只有用責任感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才能使師生民主、平等、自由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履祥.學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2]劉慧娟.走向心理健康[M].活動篇華文出版社,2002.
[3]吳鳳崗.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