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文言文教學也加入了這股潮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卻有不少人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或者有些人把課堂徹底放給學生,教師儼然成了擺設,還美其名曰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教”,主張“引導自學”,所以筆者認為教師的“導”是課堂教學里無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內外延讀方面,教師的“導”尤為重要。
一、“言”的延伸,注重積累運用
講到文言文就不能脫離“文”和“言”。“言”的延伸就是指基于課內學過的文言字詞句,可以在課外閱讀中進行延伸,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過的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文言字詞句,從而真正得到提高。
當然,教師對整個初中文言文要掌握的重點實詞和虛詞要心中有譜。通過認真分析文本,明確每篇文言文中的重要的實詞虛詞。課前要求學生記錄并查閱工具書疏通意思,積累字詞是學生自學文言文的基礎。
在這里主要關注幾類字:
(一)通假字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以蟲治蟲》中“土人謂之‘傍不肯”,其中“傍”通“旁”,我們可以把課外的一篇《屠戶吹狼》(選自《聊齋志異》)中“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延伸出來,熟悉通假這類文字現象。
(二)詞類活用
包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名詞做動詞等等。例如,“鞭數十”中“鞭”作“用鞭子打”來解。如課外的《冉氏烹狗記》中有“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狗也。”其中“燭”明顯作動詞用,解釋為“用蠟燭照”之意,可以讓學生仔細推敲,漸漸了解這類字詞。
(三)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詞義項很多,我們要根據上下文來推敲字詞的含義。例如,“以”,在課文中有“用”“憑借”“因為”等義項。又如,課外文言文《李氏之鳩》中“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鳩還李氏,鳩乃食。”其中“遂”“而”“以”“乃”在課內都學過,可以讓學生自己翻譯,相信長此以往,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四)固定搭配和固定的句式,學生也應該不斷積累
如,《鄭人買履》中學過“不亦……乎?”的句式,再到后來學《論語》:“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對這種句式就了然于胸。
當學生在課內學到文言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師的課外材料的延伸拓展,給學生提供了練習鞏固的機會,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文”的延伸,注重探究感悟
除了“言”方面的延伸拓展,“文”上的拓展也必不可少,“文”即文章的主要內容、思想主旨和文化背景等,所以“文”上的拓展是我們把文言文讀深讀透的重要條件。文言文的理解講究知人論世,那勢必要對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方面進行延伸閱讀,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了。簡單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拓展延讀。
(一)從作者方面進行拓展延讀
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思想的了解,無疑對我們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有莫大的幫助。特別是學生很不熟悉的地方,教師更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解決難題。例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如何理解蘇軾的“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中的“閑人”兩字?這時不妨出示蘇軾個人的生平經歷: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再看當代散文家余秋雨對蘇軾的評價:
“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軾。”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追溯到蘇軾的思想根源,他集“儒、釋、道”三家于一體,形成了自我獨特的思想風格,所以這“閑人”既有對現實無所事事的自我調侃,也有微微的不滿,甚至更有在貶謫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不能一概而論,它包含豐富的內涵。如果做到這樣的延讀,相信學生不僅理解了本文的主旨,亦能理解蘇軾的心境,甚至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蘇軾的靈魂。
(二)從文化背景方面進行延讀
很多教師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都會依次按照作者簡介、時代背景、解釋字詞、翻譯全文的順序來展開教學。初看之下,似乎什么也沒有落下,但是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如流水一般過一遍的情況下,學生真正了解的可能也不多。如,選自《世說新語》的課文《人琴俱亡》,對于王子猷悼念弟弟的方式,如果不熟悉當時的魏晉名士的風范,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對魏晉風度稍作解釋,引導學生去理解王子猷的內心世界。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淡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除此以外,對于王子猷的行事風格材料教師也可作延讀,加深學生對魏晉那個特殊時期特殊文化下的人物的情感的理解。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變得思維活躍、情趣盎然。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三)從中心主題方面進行延讀
對一篇精讀的文言文,中心主題的探究是深層性的。如果延讀的材料與課內的文章在中心主題上有較大的聯系,閱讀起來的難易程度適中,那么無疑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學習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主要寫的人物是鄒忌,他從生活小事到國家大事,推己及人,由淺入深,運用自己的智慧讓齊威王意識到自己受蒙蔽的現實,從而達到勸誡齊威王廣開言路的目的。全文表現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善于進諫的才能。教師可以就進諫的智慧進行拓展延讀,又如《鄒忌說琴諫齊王》:
鄒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
鄒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四)從寫作方法方面進行延讀
寫作方法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常見的有:聯想、想象、動靜結合、情景交融、首尾呼應、襯托對比、托物言志、正面側面等等。但是對于每篇課文來講,各有側重。教師在把握文本的時候,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把握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讀。
比如,《小石潭記》,首先,作者寫景方面動靜結合與正面側面描寫是重點,特別是寫水部分,被稱為是“無一字寫水卻無處不在寫水”。其次,就全文來看,柳宗元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的重難點,由被貶的憂懣到初入小石潭見美景后的喜悅,再由“不可知其源”表達他對前途的迷惘,最后,由環境的“寂寥無人,悄愴幽邃”勾起無限的傷感。
總之,進行內外延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閱讀面,加強閱讀的廣度、寬度和深度,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當然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這樣的引導最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周恬恬.拓展、比較、遷移:中學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嘗試和思考.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07).
[2]何建波.談文言文的有效拓展:從無序走向有效.學周刊:學科教學,2013(0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