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琳
摘 要:在素質教育高度發展的今天,關注學生發展,特別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的教育問題變得尤為重要。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導師,首當其沖對這些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給予幫助。
關鍵詞:關注教育;因材施教;教師素養
日前,湖南衛視最火爆的節目——《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引發了很多爭議。有人說,這個節目是從正面披露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很多父親不知道如何與孩子相處,更不知用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里,不乏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學生。當我用心慢慢滲透進集體中,突然領悟到,用統一的教育模式去教育這些孩子是不行的。教育的方式必須適應孩子心理的發展特點,我所任教的是初一年級,學生剛好進入青春期,叛逆心理、好奇,又在處理問題上時刻展現自己小大人的個性。我們必須客觀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繼而進行正確指引。
首先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加上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無形中使孩子們養成霸道、自私、過分主見的性格特點。我所在的班集體,就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班里幾個獨生子女經常欺負前后桌,與同學鬧矛盾,很多同學對她有意見。經過幾次談話后,我發現在這類孩子的心眼中,所有人都必須遷就她,稍有不順心,就把別人視為敵對分子。假如我一上來就一味地批評,我想以孩子叛逆的心理是不會從心底屈服你的。所以我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這類孩子去為集體服務,使他們漸漸領悟到合作的精神,幾次團體合作任務下來,他們開始慢慢接受別人的意見,且獨立完成任務獲得榮譽,從而在這份集體榮譽中享受到合作的快樂。
其次是留守兒童。目前我所任教的單位是銅盂中學,這有很多來自農村的留守兒童。他們很多是生活在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的庇護下,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這往往形成了孩子自卑、懦弱的心理。在我所帶的班級,這類孩子常常遭到其他同學的欺負、白眼以及一切不公平待遇,而他們也常常忍氣吞聲。這類孩子的心靈是孤獨的。因此,我竭盡全力地去愛他們,極力幫助孩子們解決一些生活和情感的困擾,只要稍微進步了,我就會在班會課上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像親人一樣能給他們幫助、力量以及溫暖,讓他們站起來,用智慧武裝自己,敢于拼搏,才能實現心中的夢想。
最后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在父母懷里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當這份不幸降臨在某個學生身上,面對這不平衡的家庭,我們教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我認為,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漸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不能自暴自棄。作為孩子們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熟悉掌握其家庭情況,時刻注意孩子的情感動向,多與孩子溝通,多與其家長溝通,讓他們有個情感的宣泄所,經常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灌輸給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的優秀品質。
以上是針對三類特殊學生的教育感悟,從教師本身出發,我們必須進行時刻反省,我建議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時刻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一有問題學生,及時幫助其改正,以正面、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第二,借鑒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扎實自身的基本功。厚實的功底是自己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使學生信服、家長信服的基礎。第三,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經歷滿足學生和家長的要求。第四,拿真心去與學生相處。只有付出真感情,學生才能打開心扉,真誠接受批評與教育,保護學生尚弱小的自尊不被傷害,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總之,適合教育就是要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科學合理的教育思想精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并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特征,繼續發揚創新,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