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精準執紀要強調嚴格性、系統性和常態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10月12日審議通過了黨內兩大法規——《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下稱《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下稱《條例》)。《準則》明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自律標準,重在立德;而《條例》從政治、組織、工作、生活等分類詳列負面清單,重在立規。
此前王岐山在福建考察時談及監督執紀應至少包括的“四種形態”——批評和自我批評、輕處分、重處分、立案審查,由此亦傳遞出重要信息:新版黨紀將使今后的執紀更嚴格更精準。此番兩大黨內法規的通過,既是對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的實踐成果的固化,也是中共全面從嚴治黨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
無論改革到了哪個階段,黨規黨紀始終是管黨治黨建設黨的重要法寶。在當前“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下,能不能解決改革的深層次問題,越來越取決于黨自身的改革和建設。只有進一步嚴明黨的紀律,才能使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
之所以要實現黨內執紀精準化,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存在對黨員干部判斷的“極化”現象: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一些領導干部甚至早上還在作指示,晚上被紀委帶走。案例表明,一些領導干部往往是從破壞規矩、違反紀律開始,最終走向違法。在使用法律制裁手段之前,有很多可以用執紀解決問題的工作要做、可做、能做。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黨組織的日常工作,批評教育、組織處理、紀律處分都是黨章規定的主體責任。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但絕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從嚴治黨等同于反腐敗。圍繞“四種形態”,把監督執紀問責做深做細做實,正是精準執紀的必然要求。
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淬煉,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革命黨,成長為領導中國走上和平崛起之路的長期執政黨,其自身建設必然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精準執紀正是上述要求的一個具體體現。
精準執紀要強調嚴格性。在好同志和階下囚之間,還有各種可能和選擇,應精準把握違紀定性,準確適用處分標準,層層設防,由此一個黨員干部可隨時在黨紀的警示、調整、推動、懲戒之下,向著正方向靠進。
精準執紀要強調系統性。《準則》和《條例》出臺后,各級黨組織應立即著手構建立足本單位本系統實際工作的黨紀考核監督方案及配套細則,并切實履行執紀職責,避免考核講情面、處分打折扣,導致執紀失之于軟、失之于寬。
精準執紀要強調常態化。從選拔任用到群眾監督,“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要成為常態。各級領導干部更需時刻保持組織意識、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小心翼翼、如臨如履”要成為常態。
廣大黨員干部要避免對精準執紀的若干誤讀。如,承認存在“好同志”與“階下囚”的中間狀態,被認為是“降低黨紀標準”。事實上,有了一套更具備操作性的現代化標準體系,執紀更能擊中要害。再如,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也不等于“放寬要求”。事實上,這一條強調的是使用輕處分隨時地及時地設防糾偏,讓有蛻變之心、蛻變之思或蛻變伊始的黨員干部得到警示,重新回到好同志行列,最終打造一支廉潔、高效、可靠的干部隊伍。
與此同時,廣大黨員干部需透徹理解黨紀、國法與黨性修養三者的關系。國法是公民行為的“底線”,黨員的“底線”必須嚴于國法。這次對《條例》的修訂,就體現了“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的原則。黨紀也要與德治形成銜接,嚴格遵守《準則》,踐行“三嚴三實”,即自律、紀律、法律的統一,以及德治、紀治、法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