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楊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近日透露,2007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的城市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
內澇之外,另一個尷尬卻是:城市缺水。2014年住建部的數據顯示,全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
為什么這么多城市一邊“看海”,一邊“喝不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城市的硬化率太高。
為了減少塵土飛揚,增加清潔度,城市幾乎被打造成混凝土、瀝青、花崗巖、大理石、釉面磚等建筑材料的混合體。對城市的高強度開發,大量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林地、草地、湖泊、濕地這些可以調蓄雨水的天然“海綿體”,不斷縮減甚至消失,新建的各種凸起綠地景觀又蓄不住水,“逢雨必澇”“雨停即旱”成為常態。
以武漢為例,20世紀50年代武漢城區有湖泊127個,而目前僅存38個。1991~2010年間,武漢的水域面積減少了38%。另據相關統計顯示,在一些城市,硬化率甚至達到了80%~90%。
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章林偉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說,以我國北方為例,城市開發建設前,70%~80%的降雨可以通過自然滯滲進入地下,涵養本地的水源和生態,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徑流外排;而城市開發建設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導致的下墊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20%~30%的雨水能夠滲入地下。
城市的高強度開發,也切斷了原來的水循環,水生態遭到破壞,同時帶來一系列問題,城市熱島效應、河流水質變差、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讓城市軟下來,讓城市會呼吸……“海綿城市”這一概念漸為人知。
什么叫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14年10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評選出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5年5月,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上表示,城市建設要從破壞生態轉向恢復生態,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根本。
人們在期待海綿城市讓高度硬化的城市變得柔軟,恢復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