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楊天

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評選出16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鎮江名列其中
立秋一過,江南的雨季也走了,但吳建新(化名)卻仍記得6月初的那場大雨。
2015年6月2日,鎮江下了一場20年一遇的暴雨。雨停后,吳建新立即到江濱新村99幢樓北面新改造的停車場轉了一圈。這是新建的“海綿”停車場。吳建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原來下雨總會有積水的地方,竟然一點水都沒有,他連鞋也沒濕。
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組織評選出16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鎮江名列其中。
按照試點申報要求,每個城市的試點區域范圍不少于15平方公里,優先鼓勵舊城改造項目。鎮江的試點正是老城區22平方公里的區域。它也是16個試點中為數不多的以老城區改造為主的城市。
公園也是“蓄水池”
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雖然只發生在傳說中,但近年來,鎮江的確多次遭受暴雨襲擊,城市部分區域積水嚴重。因此,城市內澇是鎮江水治理首先面臨的問題。
老城區年年治理,但還是發生內澇。鎮江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分院院長趙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早在2005年,我們就想重新評估城市的給排水系統。”
2009年,鎮江進行新區建設,開始策劃進行LID試點。“當時新區的戰略發展規劃出來后,我們發現它的水網密度不夠,所以,我們提出在城市中可能要構建一個下凹式景觀濕地。”趙江說。
趙江說的下凹式景觀濕地公園,就像是在城市的中心拉開一道缺口,它能在城市發生嚴重內澇、地表徑流來不及從管道里排出時,將水引入其中,以保護城市安全。
在觀塘路,本刊記者看到,和與道路平行或高于路面的城市公園不一樣,這里的景觀公園是塌陷的下凹式。它位于主路的一旁,低于周圍地面2~5米,有一條全長3800米的人工開挖的水系貫穿其中,水系兩旁是總寬度100米的植物景觀帶,種植了菖蒲、蒲葦、榔榆、美人蕉等100多種植物,并通過喬灌木、多種植被及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營造原生態的景觀層次及空間。
這個景觀帶采用階梯式的坡面設計,方便雨水滲透和匯入。公園沿水系規劃了植物園區、親子區、運動區、社交區、探險區、規整區、儀式區、藝術區等活動空間,平時可作為市民親水休閑的場所。
而一旦大雨來臨,這里將被水淹沒,成為一個可儲存5萬立方米雨水的大水罐。趙江說,“它不僅僅是公園,還是應對超標暴雨區域防澇蓄洪和行洪設施。”
本刊記者獲悉,目前這個濕地公園的生態自凈功能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它的防澇功能已基本實現。
沒有雨水管道的路
在鎮江的金山湖路上,本刊記者又看到另一種嘗試。
道路兩旁的人行道上被鋪上了橘紅色的透水材料,側面每隔幾米就有一個拇指粗的孔洞;綠島低于路面近10厘米,被做成了下凹式的植草溝,種植著耐旱耐澇的小灌木;圍繞綠島的路牙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缺口式,而非直線式。如此一來,雨水可以通過路牙之間的空間和下凹式植草溝收集與排放。
植草溝表面上看并無特別之處,但細細觀察會發現,為了增加滲水功能,其最下層鋪設了鵝卵石和砂石,然后鋪上了土層。
奇怪的是,整個金山湖路竟然沒有雨水管道。趙江說:“我們的做法特別強調盡量讓自然做工,多讓自然的生態功能發揮作用。”
而據趙江和他的同事們測算,和傳統的排水做法相比,采用LID設施的話,平均可以節省30%~60%的成本。金山湖路項目就比傳統做法節省了60%。
LID在鎮江新區的嘗試引起了鎮江市領導的重視,他們希望這一先進的理念不僅能在新城區實施,也能讓老城區的居民受惠。
于是,鎮江在2014年開展了金山湖南岸3.8平方公里生態排水和內澇防治的研究項目,這和海綿城市的構想不謀而合。按照鎮江當時的規劃,要用5年時間將3.8平方公里改造完。2015年年初,按照國家建設海綿城市試點的要求,鎮江又將試點區域沿金山湖東西延伸,從3.8平方公里擴大為22平方公里,且所有新近規劃建設的試點區域均為老城區。
鎮江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期內(截至2017年年底)目標為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以上,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減率達到60%,建成區內新改擴建項目全部采用海綿城市技術。至2025年底,建成區全面建成海綿城市。
“鎮江的做法就是不欠新賬。新建項目全部要按照LID要求建,這已經變成了硬性規定。”趙江解釋說。

鎮江新區下凹式景觀濕地公園
海綿停車場
在鎮江海綿城市試點區內,目前已經開工建設并完成部分項目的是江濱新區第二社區(以下稱江二社區)。
江二社區始建于上世紀 80 年代,原有管網設計標準為一年一遇,區域洪澇抗風險能力差,內澇問題和面源污染在此處同時存在。
按照“海綿城市”的規劃,江二社區的改造包括:重新布設雨水立管,避免居民污水進入雨水管道;將小區內部綠地改造為雨水花園,屋頂及路面雨水進入雨水花園下滲、調蓄、凈化處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網;部分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及停車場改造為透水鋪裝;局部點設置雨水罐收納屋頂雨水。
如今江濱新村99幢樓北面一個新改造的“海綿”停車場已經建設完成。而將小區內部綠地改造為雨水花園的項目則正在施工中。
在江二社區新改造的停車場,本刊記者看到,包括透水鋪裝、生態草溝、雨水罐等在內的不同形式的低影響開發設施被運用到其中。
停車場原來的硬化地面消失了,全部被換成透水性能好的磚塊。兩側綠化帶的路牙也從封閉式改為鏤空式。工作人員現場向本刊記者演示,一桶水潑在地面上,數秒鐘內便被透水磚吸收了。
遇到雨天,雨水可以經過透水鋪裝下滲到地下。如果雨水的強度大,超過了透水鋪裝的滲透速度,那么其產生的地表徑流則會流進旁邊略低于路面的下凹式植草溝,并通過植草溝進行凈化下滲。
2015年6月初,鎮江遭遇持續降雨。這個停車場地勢相對較低,小區主干路地表徑流和附近居民樓的屋頂雨水直接就流向了停車場,但由于該停車場的“海綿”設施已基本建成,所以,即便是持續降雨,停車場路面也難以看出被雨水浸過的痕跡。
“水是可以自凈化的,而植被和土壤就是凈化的介質。”深圳大學建設工程生態技術研究所教授佘年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雨水下滲過程中,土壤如果本身是腐殖土,會帶來二次污染。因此,佘年在做鎮江的江二社區改造之前,對土壤的透水性、污染程度進行了調查。

鎮江金山湖路生態道路
據佘年介紹,他們對停車場項目中的土壤進行了重新配比置換。“按照我們的做法,可以去除80%以上的一般懸浮物,60%以上的磷和氮。”生態草溝下面重新配比了50~80厘米厚的種植土,種植土下面是礫石層,也可以存儲一定量的水。
該停車場項目設計人員葉向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般的植草溝在礫石層里會鋪一根盲管,把多出來的水導入溢流井或者市政管網。然而,在這個項目中,植草溝里沒有鋪設盲管,而是設置了一個雨水箱。下雨時,透水鋪裝底下的盲管將水導入植草溝后,接著滲入礫石層,雨水先將雨水箱存滿,蓄滿后再通過礫石層蓄水,水大到連礫石層也存不下的時候,才會將多余的雨水排入接入市政管網的溢流井。
“這就是一個‘滯的概念,以時間換空間。”葉向強說。建成后的生態停車場面積達1500平方米,能夠滯蓄雨水900立方米。
解決面源污染
嚴重的面源污染是鎮江建設海綿城市要解決的另一個大問題。據趙江介紹,在鎮江,截流系統雖已經建成,但是城市河道的水污染問題還是很嚴重。
2011年,鎮江對發生在當年7月~10月的9場降雨的徑流和河道排口的水質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初級雨水的污染濃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活用水。
“我們保守估計,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的貢獻率在60%左右。”鎮江市給排水管理處行業監督科科長曹德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換句話說,地表徑流帶來的面源污染已成為鎮江城市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
鎮江的面源污染,一部分是由于地面或大氣中的污染物隨著降雨通過管道進入水體造成污染,另一部分則來自于雨水管道中本身的沉積物。
“這些沉積物一部分是降雨污染物的沉積,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們排水行為的不規范造成的。”曹德圣解釋。比如,一些開在馬路邊的小飯店,他們的污水沒有按規范排放到污水管道中,而是就近傾倒在雨水篦子中,造成污染。
此外,在鎮江的一些老小區里,道路上做到了雨污分流,但是小區內部還是生活污水和雨水合流。
初級雨水的嚴重污染還曾導致一個烏龍事件。據曹德圣介紹,2013年前后,金山湖有3個大的雨水排口,每次強降雨之后,污染嚴重的初級雨水全部排入湖中。這些雨水形似“黑龍”,致使當地老百姓誤認為是有企業趁著下雨偷排污水,進行了舉報。
“雖然我們有截留堰,但截留不了那么多。如果不讓它排,上游的老百姓家中就會被淹,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只能犧牲金山湖的水環境,”曹德圣說,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趙江介紹,幾年前鎮江就出臺了《鎮江市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規劃(2011-2020)》,改規劃的目標是改善水環境,“當時的規劃主要是以灰色為主,即工程措施中以管道、截流管、調蓄池等為主,對面源污染的削減量進行了分配,分給LID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概在15%左右。”
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管渠、泵站等被稱為“灰色”設施,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LID則被稱為“綠色”設施。
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出臺讓原先的規劃發生了變化——目前新的思路中,要以LID為主,兼顧截留和調蓄池。
曹德圣告訴本刊記者,面源污染的解決途徑可以通過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設施來控制地表徑流,讓雨水盡可能留在原地,從而使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過土壤和植物獲得凈化。
老小區改造難在哪
江二社區的樓房大多建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吳建新是江二社區的第一批住戶。他退休前,一直跟建筑打交道。海綿停車場改造工程開工之初,吳建新并不認可這個做法,覺得是瞎折騰,浪費錢不說,還擾民。
“我們之前和社區的居民進行過多次溝通,他們絕大部分是支持的,但是也有少數百姓認為反正都住了那么多年了,改造不改造也沒什么差別。”曹德圣說。
曹德圣承認,老小區改造是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不同于新區的建設,在老小區進行海綿城市改造,除了硬件上的困難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在佘年看來,在老城區進行改造,最大的困難是施工。“施工要做到又快又好,同時擾民又最少。”老小區大多位于市區交通繁雜地段,周邊路段多屬于施工車輛交通禁區,白天運輸困難,晚上運輸擾民。在施工過程中,可能會暫時損害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或收回了居民私自占用的公用綠地,居民難免產生抵觸情緒,甚至阻撓施工。
另外,停車位少是老小區的通病。佘年告訴本刊記者,在老小區改造時,街道辦會提出增加停車位的硬性要求,而這會導致綠化率降低,從而降低低影響開發對雨水的控制力度。
除了小區居民對改造工程的不理解造成的困難外,在老城區施工建設本身也挑戰重重,充滿不確定性。比如,老小區改造設計一般都缺乏地下各類管線圖紙資料,現場開挖后可能發現各類管道穿插布設,而多數管道已老化,極易受損,給施工過程增加很多工作量,并導致設計變更,影響工期。
本刊記者在江二社區看到,小區建筑密度大,內部道路最寬的只有三米。狹窄的道路導致施工材料難以通過正常貨運交通工具運到現場,只能使用小型器械,無形中影響了施工效率,也增加了成本。
曹德圣說:“老城區的海綿改造項目一定要和城市的更新改造結合起來。” 在對城市的老小區進行改造時,鎮江市提出了“海綿帶工程”,也就是說,在老小區進行海綿城市項目改造時,也同時改造其配套設施,如供電設施下地等。
本刊記者了解到,江二社區的排水系統一直以來都是雨污合流,這次改造,鎮江市政府要將雨污分流、建筑節能改造等項目與LID一起共同實施。
鎮江希望借這次改造,一方面檢驗海綿城市建設的效果,另外也積累一些與社區街道和老百姓溝通的經驗。
除了應對內澇和面源污染之外,鎮江的海綿城市建設還要兼顧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曹德圣透露,鎮江希望通過海綿城市的雨水調蓄設施建設,能夠逐步把雨水用于綠化澆灌、道路灑水、洗車等。
葉向強告訴本刊記者,他們對江二社區停車場雨水箱收集的水進行了檢測,除了氮稍微超標,其他指標都可以達到一類標準,可用作灌溉或者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