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廣闊,同時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仍然艱巨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
按照過往經驗,《建議》經五中全會審議通過后,國務院會據其編制規劃綱要(草案),并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后正式頒布實施。
自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至今已制定了十個五年計劃和兩個五年規劃。不過,“十三五”規劃是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百年目標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因此意義尤為重大。
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2015年7月2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理念是規劃的靈魂。”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說。而科學的理念,源于對形勢的準確判斷。
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開的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就“系統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對當前我國的形勢作出明確判斷。他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景廣闊,同時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任務仍然艱巨。
這一新形勢下,“十三五”規劃將從理念層面帶動新的轉變。
在2015年6月18日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徐林發表了題為“對國家規劃體制改革的思考”的演講。他說,“十三五”規劃的內容從過去的推進某個領域某個產品的生產,逐步轉向實現全面的均衡管理;由過去簡單的促進發展,逐步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而推動這一主觀轉變的背景是,新形勢下,規劃所需要考量的因素也在發生轉變。例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外部環境的影響日益顯著。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不能以封閉的思維方式編制規劃。”徐林說,“規劃一個產業的產能,不能從封閉市場來看供需平衡。要從國內資源可承受,和全球化的視野來面對全球化產業布局和產業鏈構建帶來的挑戰。”
隨著現實挑戰的變遷,中央在發展理念方面的探索從未停歇。例如,近年來,對社會建設的重視,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逐步提到更為重要的日程上來。
不過,在受訪專家看來,與此前不同,“十三五”時期,將是諸多新理念的全面付諸實施時期。
“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十一五”初步進入科學發展軌道,“十二五”基本進入科學發展軌道,“十三五”將全面進入科學發展軌道。
徐林認為,“十三五”規劃理念從過去單純的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從簡單的促進增長轉向管理增長。“在過去物資特別短缺的時期,大多數發展規劃都是以促進增長、促進發展為目標。而所謂管理增長,就是要關注增長帶來的外部性。比如高耗能產業的增長雖然帶來經濟價值,但當生態產品具有價值的時候,高耗能的負面外部性就得不償失。”

2014年10月12日,黑龍江省富錦市一糧食收儲企業大院內鏟車在翻運糧食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是經濟建設,而是五位一體的,還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他說。
而“十三五”規劃,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后的首個五年規劃。
經濟建設依然是重心
胡鞍鋼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標志性的‘一百年目標。對此,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圍繞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了三次總體設計、深刻闡述、全面部署,這在世界各國發展歷史上絕無僅有。”
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梳理習近平關于“十三五”的系列調研和講話,或可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的沖刺路線圖。
2015年以來,習近平5次外出調研,足跡從西南的云南、貴州到西北的陜西,從東部的浙江再到東北的吉林,共召集了3次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與18位省區市一把手座談,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就如何謀劃“十三五”展開深入研討。
5月27日,在浙江考察時,習近平召集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就“系統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召開座談會,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十三五”規劃的十大目標,包括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農業現代化、改革體制機制、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民生、扶貧。
在這十大目標中,保增長排在第一位。
“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十三五將繼續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
因此,“十三五”規劃如何設定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引人關注。
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7000多美元,為美國的六分之一。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兩個“翻番”。假設2015年GDP增長7%,那么“十三五”時期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就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番的目標。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如何確定,是一個重要看點。
解決需求不足是關鍵
不過,相比經濟增速, “十三五”期間,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重要。
鄭新立說,“十二五”時期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已有實質進展。譬如農民的收入增長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超過第一和第二產業,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就業的問題;在自主創新方面,新產品、新技術的作用亦日益增強。
但是,“十二五”期間也留下了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譬如需求不足、經濟下行和通貨緊縮。在鄭新立看來,在這些問題中,“十三五”要緊緊圍繞解決需求不足這個矛盾來轉方式、調結構。
如何解決需求不足?鄭新立說:“目前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如果認真落實十八大的改革措施,城鄉一體化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到8%也是有可能的。”
201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達2.75:1,“因此,調結構首先是調整城鄉的結構。”鄭新立說,重新聚焦農村改革、釋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工市民化的潛力是破解當前需求不足瓶頸的根本途徑。
“現在農民工有2.8億,加上離散的家屬,總共有4.16億人,如果加快農民工的市民化,創造條件讓他們全家在城里團聚,在城里消費,就會產生巨大的需求潛力。”鄭新立說。
體制機制改革是本
要調整城鄉結構,還需強力推進“十三五”規劃十大目標中的另一個目標才能得以實現,即改革體制機制。
事實上,機制體制改革,不僅是城鄉結構調整的鑰匙,亦是包括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等在內的各項目標的鑰匙。
7月17日在長春考察時,習近平主持召開了東北4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會上,他說,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201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經濟增速分別是5.8%、6.5%、5.6%,位列全國后五位。
2015年4月,李克強在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說“東北的經濟結構確實存在著問題。大慶、一汽‘打個噴嚏,黑龍江、吉林就會‘感冒”,“但這個結構怎么調?肯定不能靠政府再去興辦一個新的產業,還是要激發市場的活力。”
作為國內創新的龍頭城市,深圳的情況為觀察者所重視。
2013年,深圳市申請國際專利達10049件,同比增長25.3%,占國內企業和個人申請國際專利總量的48.1%。在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中,中國共有4家公司進入前50位,其中,中興公司和華為公司分別以2309件和2094件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華星光電公司和騰訊公司分別以916件和365件排名第17位和第48位。這4家公司都屬于深圳。
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圳并不具備資源優勢,但卻能夠在創新驅動方面獨領風騷,在鄭新立看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激勵創新的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法則。在深圳,大家遵循市場競爭法則,從而激發了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員工的創造力。幾乎在每個行業,都有兩個以上的企業在競爭。”
最后一塊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召集西南7省區負責人談“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時如此表述。這意味著,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將成為“十三五”期間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公布的《關于“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若干重要問題專題調研工作情況的報告》,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即對“農村扶貧開發”的調研建議,“十三五”規劃將農村扶貧開發單列一章。
而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目錄,也包括完善扶貧脫貧機制研究。
10月12日,國新辦就扶貧工作舉行發布會。會上,新聞發言人郭衛民亦表示,“十三五”規劃將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點內容。
顯然,補齊貧困地區這一“短板”,將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塊拼圖。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監測公報,中國目前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6年減貧7000萬,意味著每年要減貧1170萬。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洪天云透露,中國2013年減少貧困人口1650萬,2014年減少1232萬。
雖然從過去兩年的數據看,要實現這一目標似乎問題不大,不過,習近平也指出,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并強調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洪天云表示, 7000萬貧困人口在哪,在什么區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貧困、有什么需求、怎么幫扶?國家層面的扶貧大數據正在建立完善。通過建檔立卡,匯總有上千萬貧困人口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接下來要下最大的決心進行異地扶貧搬遷。
據介紹,中國還將對12.8萬個貧困村派駐村干部和選派第一書記,自上而下圍繞貧困農戶建立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