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國家在政策層面的支持讓跨境電商成為近兩年電子商務領域的焦點。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巨頭蜂擁而至,意圖在這片藍海占得先機。
在跨境電商的兩個分支——進口和出口中,海外購熱火朝天,跨境出口則顯得低調許多,真正涉足這個業務的電商也屈指可數。然而,不可忽視的是,跨境出口對中國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幫助中國制造走出去。
跨境電商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痛點——利用直達全球的互聯網,中國企業能將產品賣到任何地方;通過先下單再發貨的模式,中國企業可以規避傳統出口方式帶來的產品積壓問題。
但它并非終極“解藥”。
統計發現,目前通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項目及阿里巴巴速賣通平臺賣出的中國產品集中在服裝和電子產品兩大類。
外國消費者對于中國服裝的青睞源自兩個方面:一是多數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二是中國服裝價格便宜。

電子產品的熱銷也與近幾年中國電子制造業的崛起有關,尤其是手機。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華為等品牌在國際上已能與三星、蘋果正面交鋒。
但這兩個領域并不屬于高端制造業,中國也不占據絕對優勢,并非不可取代。
其他更多品類的中國產品仍然難以進入國際市場。
即便殺入了國際市場,中國企業也很容易水土不服。以服裝來說,因東西方體型的巨大差異,許多衣服并不適合外國人穿,這導致速賣通上的服裝退貨率一度高達40%,許多中國企業因此損失嚴重。
此外,在流通環節,跨境出口在物流系統對接、售后服務等方面都存在諸多缺陷,貨物無法及時送達、買賣雙方糾紛等問題頻發,這無疑會讓國外消費者的跨境購物體驗大打折扣。
更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涉足跨境出口,甚至是從淘寶這類平臺上轉化而來的小店鋪。速賣通的統計顯示,其平臺上僅義烏的賣家就在11%以上,珠三角地區的賣家更高達50%。
這些小企業并無經營國外市場的經驗,更多的只是將淘寶模式搬到跨境出口平臺上,改頭換面再開個店罷了,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上存在一定問題。
就盈利來說,以服裝為代表的中國產品采取的是低價策略,再加上國外的高關稅,中國企業只能獲取微薄的利潤。
相比中國賣家對于跨境出口的過度看好,業內人士認為,電商僅僅為急于開拓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了一種更便捷的走出去方式,并非消除所有風險,能否成功依然要靠自身的產品品質和市場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