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安陽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安陽 455000)
中國古典音樂風格在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應用與變化
王萌
(安陽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安陽 455000)
影視音樂是觀眾喜愛的音樂形式之一,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影視音樂為影視作品的存在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可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近些年來,我國古典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大量使用,不但豐富了影視音樂文化,更為我國古典音樂在現今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典音樂;詩詞;電視劇;應用
多年來,由于受西方音樂理論的影響,我們不但對自己傳統音樂里無處不在的單個音的“腔話”視而不見,而且還盲目地用西方音樂中單純的直音和十二平均律去對其進行“規范”,使中國古典音樂原有的特色被忽視、淡化,以致被抹殺。現如今影視作品中對于中國古典音樂的應用對于解決這一矛盾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在《甄嬛傳》這一影視作品中,不但有中國古典音樂的大量應用,還有一系列的中國風作品,為我國古典音樂走向大眾架起了一座橋梁。
電視劇《甄嬛傳》中,運用音樂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引用法、截用法、套用法和比較高級的化用法、創新法。其中對于中國古典的傳統音樂以簡單的引用法較多。由于中國古代音樂流傳下來的曲量較少,更多的是以古詞填曲,因此較好的發揚了聲畫結合生動形象的優勢。
(一)片中的原創配樂
2010年劉歡為電視連續劇《甄嬛傳》創作音樂,以他的執著和不容低估的影響力為在中國消除音樂間的隔膜和樹立流行音樂的形象方面做出了貢獻。
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劉歡以詞填曲的有插曲《采蓮曲》、《金縷衣》、《驚鴻舞》和《菩薩蠻》。其中片頭曲《紅顏劫》是與《菩薩蠻》使用了相同的曲調,由今人填入新詞而作。片尾曲《鳳凰于飛》更是來源于《詩經》。使用五聲調式寫就而成。
(二)大量的引用歌曲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珍譜,是流傳至今唯一一部帶有曲譜的歌集。《杏花天影》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屬于以F為宮的雅樂音階D羽調式。這首曲子由八句組成,分上下兩闕,平行結構。其中,第2、6句和第4、8句為重復旋律,終止式處前后統一完整,歌曲從旋律的起伏大變轉換成比較平穩地進行,并在偏高音區進行,給人平穩之感。而全曲中出現的大量變化伴音,使音樂又在不斷的變化,表現了作者在外漂泊的悲涼情緒。
在電視劇中,皇帝與甄嬛在御花園初次相見之時,甄嬛獨自坐在秋千上,以簫吹奏《杏花天影》。場景周圍皆是杏花,合情合景,十分清麗幽婉,以簫吹奏減輕了曲中的愁意更多了幾分回雪吹風只爽朗,體現出深宮女子思鄉的愁緒。本劇還引用古琴曲《湘妃怨》表現甄嬛對皇帝的情意,《湘妃怨》的基調凄怨悲傷,包含仙游色彩,是歌詞性琴歌體。
《甄嬛傳》的配樂由包括片頭曲《紅顏劫》,片尾曲《鳳凰于飛》等15首作品完成,既韻味悠長又古意盎然。作曲部分選擇的也是有書卷氣息的中國傳統音樂方式,但和聲和轉調上又有一些特別之處,用管弦樂加民樂編曲,音樂形式極具個性。
(一)歌詞的變化與運用
在《鳳凰于飛》中,歌詞是自主填詞,采用詩經體歌詞,結構上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隔句押韻。“鳳凰于飛”四字本就出自于詩經,用來祝福新人生活幸福美滿,比喻夫妻恩愛。歌詞講述的是女主角癡心等待但最終沒有結果,最終被命運捉弄,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歌詞充滿了古典文學的深情之美,讓人回味。
(二)旋律的變化與發展
《鳳凰于飛》這首歌曲在音調旋律上運用非常巧妙,使用大量的變化音,調性轉換頻繁,從而豐富了其內涵。
中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那其中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在我國,很多人喜歡把“古典音樂”與“高雅音樂”、“嚴肅音樂”混為一談,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古典音樂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并無不妥,但這兩種觀點在某些人理解下,卻很容易成為“讓古典音樂走向大眾”道路上的一道鴻溝。現如今影視作品中中國古典音樂的應用對于解決這一矛盾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中國古典音樂在現如今影視作品中的應用,向世人很好的展示了中國古典音樂的藝術魅力。中國古典音樂反映了中華民族以音樂修身養性的精髓。
[1]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李俊梅.電視劇音樂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3]梁婷子.淺談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12).
[4]秦晉川.琴的故事/中國古典生活藝術[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 2012.
[5]丁波.影視動畫音樂欣賞[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6]趙冬梅.中國傳統音樂的音高元素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
J601
A
1005-5312(2015)05-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