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娟
(福建省雜技團,福建 福州 350001)
淺談空竹技術的發展與表現形式的創新
張如娟
(福建省雜技團,福建 福州 350001)
“空竹”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健身運動。文章簡要介紹了當前空竹制作工藝的改良與空竹雜技動作的發展,并歸納分析了雜技空竹表現形式的創新特點,以期推動雜技空竹的更大發展。
空竹;表現形式;發展;創新
“空竹”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健身運動。清朝末年,“空竹”發展成為正式的雜技節目。上世紀50年代以來,空竹作為同時具有技巧性與觀賞性的雜技表演節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并在國際雜技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現已被納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雜技空竹的不斷發展,以及民間運動的進一步普及,傳統空竹在制作材質、工藝以及運動技法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創新。本文簡要介紹了當前空竹技術的發展,并對雜技空竹的表現形式的新特點進行歸納分析,以期推動未來雜技空竹的進一步發展。
(一)空竹制作工藝的改良
傳統的空竹多數采用竹、木制作,容易摔壞,不利于動作技術的變化。當前出現的采用橡膠、硬塑料制作的空竹,既提高了耐用性,而且各種大小、形狀,如單雙輪、單雙軸、異型等應有盡有。這類空竹一般采用鋼軸(單輪還安裝上軸承),使空竹旋轉的速度大大提高,為空竹運動技法的創新創造了前提。同時,空竹技法的創新又進一步促進空竹制作工藝的發展,呈現出運動技法創新與制作工藝改良的良性互動關系。
(二)空竹雜技動作的發展
傳統的抖空竹的主要動作有“抖”、“撈”、“盤”等。“抖”包括上下抖動與橫向抖動。上下抖動主要手法是右拉左送,動作要點是“輕拉慢抖線不松”,即通過右臂用力,帶動手腕,使空竹平穩地在身前上下抖動。當空竹兩頭高度失衡時,應加大兩線交角進行調整。橫向抖動是將空竹抖起在身前左右移動。動作要點是右手用力向右上方抖拉,使空竹向右移動。接著右手松線,左手又往左下方回拉,將空竹抖回左方。“撈”又稱水中撈月,動作要點是在抖空竹的同時,右轉身解扣,右手上提使空竹離線,左手線從空竹頭部脫扣,在空竹下落時右手線從空竹外側搭線接住,再向上提拉,使空竹始終保持上下運功。“盤”又稱金蛛盤絲,是“撈”的動作的一種延伸與變種。
近年來,空竹運動的技巧不斷提高,特別是雜技表演的動作更加復雜,花樣層出不窮,技術難度越來越高,表現出不斷挑戰高難化動作的發展趨勢。其中應用較多的高難度動作包括竄躍蹦跳,疾速旋轉,閃展騰挪等,例如:轉身多周接鈴,連續前空翻、后空翻拋接單鈴(或雙鈴),同時拋接多個鈴等。
(一)空竹表演的基本形式
當前我國空竹表演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個人表演。包括按照表演者特點編排的套路表演,還有重點突出“新、奇、特”的花樣空竹表演,例如呼啦圈空竹等花樣形式。二是組合表演。例如兩人抬、鴛鴦抖、疊羅漢等兩人或多人團體表演形式。三是線球比賽。這種形式模仿羽毛球等隔網球類比賽,采用隔網對拋的形式進行競技比賽。
(二)雜技空竹表現形式的創新
雜技是以人的形體技能為感知的藝術形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不斷變化,對雜技節目的欣賞提出了更高的審美需求。要編排成功的雜技節目,除了講求技巧組合與變化的提高外,還必須關注表現形式的創新,完成新的主題構思。雜技精品節目的制作要完美融合雜技演員的藝術功底與表現形式的文化底蘊,實現技巧與藝術表現手段的完美統一。從當前雜技空竹的表現形式的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創新方式。
首先,通過不同的動作排列和組合,創新表演的招式與套路。例如,50-60年代期間,王氏三姐妹的《空竹》表演節目主要以傳統技巧和腿上技巧相結合的形式,展示了高難度的腿功。發展至70-80年代,《空竹》的動作招式主要以跟頭為看點,例如前橋,側空翻等動作與空竹的運動技巧相結合。從90年代起,以《玩兒空竹的小妞妞》以及《俏花旦——空竹》等節目,空竹技巧與跟頭的結合更加表現出大膽的創新與突破。
其次,融合多種藝術元素,突出更好的藝術效果。例如:中國雜技團《俏花旦》的編排,大量引入京劇元素,并充分融合了音樂、服飾、化妝、舞蹈、毯子功等各個方面的素材,展示了極致的藝術美感。從《俏花旦》的成功可以預見,空竹雜技的表現必須從單純重視動作難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更加重視節目的藝術表現力,充分運用舞蹈、服裝、音樂、舞美、燈光等多種藝術手段,來奠定一種藝術基調,表達一種藝術意境,呈現一個完整的節目主題。以用現代表現手段為基礎,以綜合藝術為輔助,以意境表演為目的,應成為未來空竹雜技節目編排創新追求的理念。
總之,空竹是一項對創新有較高要求而且藝術性極強的雜技節目。因此,在編排空竹節目時,應注重在進行招式與套路創新的同時,提高空竹表演的藝術性,突出節目的鮮明個性。單個花樣動作的發明或動作套路編排、過渡鏈接及空間的使用與轉換是表演節目藝術性事現的基礎和前提,而藝術性創新要求同時融合多種元素,使節目編排富有意境與內涵。創新則興,不創新則衰,動作技巧的高難度與藝術性創新相結合必然是未來空竹雜技節目的創新特點。
[1]胡曉雯.淺談“抖空竹”的發展及影響[J].劇影月報,2014(04).
[2]秦海生.抖空竹運動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2).
[3]楊焱.抖空竹的基本技法與健身[J].青年文學家,2014(04).
G898.1
A
1005-5312(2015)05-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