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鳴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上善若水”的哲學意蘊以及現實意義
胡一鳴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將水與道聯系在一起,他賦予了水怎樣的哲學意蘊呢?“上善若水”這是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原則,在現實中,又給我們哪些啟發,本文將一一論述。
道家;上善若水;哲學
(一)水與道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幾于道。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張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體論的最高范疇”。那么,老子為什么這么說?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說明道是道是無法言明,無法用語言解釋清楚的。老子第二十一章提到:“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何為恍惚,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那么也就是說:道,雖然無形無狀無象,沒有具體的形態,沒有具體的特征,看不見又摸不到。老子又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就是說道,雖然看不見,摸不到,捉摸不透,但是道卻包含了萬事萬物,無所不在。老子在第四十二章又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先萬物而生,后生萬物,道是天地之母,一切之始。
那既然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可又無法言明,捉摸不透,人們怎么理解“道”呢?“水,幾于道。”老子用水來喻道。為什么呢,按《爾雅·釋詁》云:“幾,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在老子看來,道,作為至高無上的境界,天地之始,萬物之母,他是沒必要去說,也根本不可能說得清楚明白的,道德“恍惚”是因為它的至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無所不在。道,“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老子認為“道”的這種境界即是“上善”。而只有水才能幾于道,只有水有上善。
水,甘處其下,與世無爭,隨物賦形,順勢趨變,隨遇而安,納百川而不厭其多,收細流而不厭其小,虛懷若谷,無所不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水,擁有這樣的上善,老子則以超絕的智慧,將這一物象,升華成深邃的哲學境界。
(二)水與唯物主義思想
水,幾于道。老子將水升華成深邃哲學理念“道”,而我換個角度來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水是“道”的具體化。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在老子看來這個恍惚的道,是世界的本源。而水,幾于道。那我也許可以有些不負責任的說,水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吧。那么,這么看來,這個水,也體現了唯物主義的一些觀念。
關于水是萬物之本源的古代樸素哲學思想,在這里也簡單提一下。《淮南子·原道訓》有云:“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認為所有的物質都離不開水。這句話,還是很合理的,就當前的生產力水平而言,我想萬事萬物是不可能離開水的。
中國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源。而《書·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將水排在五行之首,可見其重要性。縱觀世界的古代哲學,我們也能注意到,無論是中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還是古印度的“風火地水”四要素學說,還是古希臘的“光氣水土”四要素學說中,這些關于世界的本源究竟為何物的論述中,在這些多元論的唯物主義學說中,只有水,是唯一的共識,是共有的本質。水,這一概念,在哲學的長久歷史發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水與辯證法思想
什么是辯證法,辯證法即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辯證法是揭示客觀事物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
老子的《道德經》中就包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再回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還沒說完,后面又說“萬物負陰而包陽,沖氣以為和。”即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著陰與陽的內在矛盾。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中發生和發展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列舉了一系列對立統一的關系,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種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規律。同時,老子還認為相反相成的對立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都是老子對辯證法精彩的論述。
老子在《道德經》中進一步借水明闡了這一思想,第七十八章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說,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的。水性之柔,卻無堅不摧。的確,點點滴滴的雨水,經過長年累月沖擊,可以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排山倒海的海潮、洪水,能吞沒農田房舍,沖毀一切堅固的建筑物,任何堅強的東西都抵擋不住。
可以說,通過水來表現的辯證法思想是老子哲學理論中,又一關鍵性的思想。
(一)柔弱勝剛強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于天下之至堅。”“柔”是老子處世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體現了老子貴柔的思想。
夫金者,天下之至剛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雖剛矣,折之而不可以續;水雖柔矣,斬之而不可以斷;則水柔能成剛,金剛不輟其弱也。
普天之下沒有哪一種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它。抽刀斷水,卻是斷不了的;點點滴滴的雨水。長年累月可以穿石鑠金;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表現出其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老子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是人的本性,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而這里的柔弱并不是軟弱無能,而是堅忍不拔,能屈能伸,游刃有余,善于借力打力。正是這種柔韌,才體現出人格中蘊藏的巨大力量,猶如弓箭,柔性越強,射程越遠。
在歷史上,將這一思想運用與戰爭,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而在處在現代社會的今天,在激烈的競爭中,弱者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績,堅持不懈的奮斗下去,而強者則要想到更多的不利因素,保證自己的力量,有時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同樣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二)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卑微,低洼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水不是這樣,水甘處其下,能處人不能處之地。正因為水的這種品德,江海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
老子從水的處下而成就大器的江海的事實出發,提醒人們,只有像江海一樣具有包容萬象的容量,具備謙虛容物、博大胸襟的人格,才能成就大事。一個人不可以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而要謙虛謙下。只有保持謙下的美德,才能使社會和諧發展,猶如流水,處下而永恒。
從個人而言,保持謙下,可以調節人際關系,從周圍的人學到更多的東西,更好的修身養性。從一個企業而言,應該以謙下禮讓的態待人,禮賢下士,才能更好的吸納人才,為企業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而對一個政黨而言,更要謙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不能忘了黨和群眾路線,更要服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
(三)水利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水具有種種美德。水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間萬事萬物,無水便不能生長。滋潤萬物而不居功,又能自居卑下之地,澤及螻蟻而不求回報。它自然而然、默默無聞、從不自矜、不自夸,不需要人和萬物的感恩戴德。老子認為,最高尚的品德就猶如最平凡的流水,始終如意的永遠付出,卻不與萬物爭奪任何利益。
老子用水來比喻“不爭”之理想人格和處世原則。所謂“不爭”,指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老子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品格來教育人要效仿水的不爭精神。做到“為而不爭”。這種“不爭”,并不是一種自我放棄。也不是逃離社會或遁入山林。他仍要求人們去“為”。而是所“為”要像水一樣能“利萬物”,但所得的成果。卻不據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因此,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就會以無為之心去做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這個榮譽。沒有私心,反而成就偉大。
在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會以功臣自居,爭名利、爭地位。古往今來。自是者必敗,自矜者必亡。這幾乎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所以就個人而言,更應該寬厚待人,該爭的要爭,不該爭的不要爭,要爭得光明,爭在利國利民上,而不要爭在個人私欲上。老子提倡的“不爭之德”“功成不居”,對于我們今天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上,具有啟發意義。
老子的哲學體系以及思想,不失為中國哲學史上的巨作。將道喻為水,以水載道,用上善來闡釋大道。
“上善若水”的人生哲學極有現實意義,它教導我們做人要有水一樣的美德。善利萬物,利而不爭,為其謙德,處于守卑,隨遇而安,虛懷若谷。做人,就應該學習和培養這些美德。寬大為懷,寬容為尚。不以一得一孔之見而自執,更不以一時之利害、得失、榮辱、是非而耿耿于懷。凡事都應超拔達觀,善待萬物與群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修身修心,提高自己的修養,人與人才能友好相處,人與自然也能容為一體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1]老子.道德經[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2]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南懷瑾.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張冬生,張曉涪.周易老子現代解讀[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5]黃承貴,何應敏.水:老子生命哲學的自然底蘊[J].江西社會科學,2003 (05)
[6]王雪軍.從“上善若水”看老子的處世哲學[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01).
N02
A
1005-5312(2015)32-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