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很多本土企業做不強,做不大,更多的責任可以歸結到自身管理體系上。即使是極少數員工的影響,也會導致企業內耗大幅增加。既然如此,不妨就從管理體系入手,從組織架構、職責梳理、考核激勵、制度建設以及管理理念、企業文化等多方面進行梳理,對組織內耗進行一場綜合治理。
內耗,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普遍存在的不良現象,它不僅耗掉了許許多多資源,也耗掉了管理者太多的精力。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必須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是員工感覺太累的原因,并非完全來自市場競爭,很有可能還來自工作中無法回避的內耗。
常見的組織內耗
人人相輕
人人相輕,即不懂得相互尊重。在企業里面,我們經常會聽到“整個公司里我看就某某還有點本事,其他人都不行”、“你這個事就不該這么干,想當年我怎么樣怎么樣”、“她太年輕,技術也不行,解決不了什么質量問題”等等。當別人出現困難或者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之時,只說這樣的風涼話對于問題的解決和公司的發展,都是無益的。
缺乏團隊精神
私心重,不懂得相互合作。沒有團隊精神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個人或者部門凌駕于整個組織之上,一開口就是“我們”、“他們”、“你們”。似乎小集團、小團體比整個組織更重要。這樣強調自我,漠視他人,遇到問題時最先想到的肯定不是如何解決問
題,而是“看別人的熱鬧”,怎么能不增加企業內耗呢?
缺乏包容心態
有的公司人與人之間特別不坦誠,遇到什么問題不是坐下來溝通解決,而是相互猜疑,一點也沒有包容性。還有很多時候,人前不說真話,背后亂說壞話。征求建議的時候一言不發,背后全是不滿意見。如果這些人將這種矛盾情緒帶入到工作中,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任何事情,本來是工作的問題就會變成了人際關系的問題,把本來簡單的工作問題硬生生地復雜化了。
扯皮推諉
企業最常見的推諉扯皮就是我們常說的“管理死環”。訂單交付不了,生產部說:“采購部買不來原材料,我拿什么生產?又拿什么交貨?”采購部說:“訂單我早就下給供應商了,財務付不了款,供應商不發貨,自然是買不來原材料,又不怪我。”財務部又說:“銷售不回款,沒錢付給供應商,我們部門又不會印錢。”銷售部說了:“訂單交付不了,我哪有臉問客戶要錢?”這樣看來,誰都沒有責任,所以問題就成了一個死環。
推卸責任的一個潛在意識是,看不見自己的問題。中國有句古訓,“知天知地知彼易,知己難”,人可以知道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就是不自知。所以問題全分析到別人頭上去了,出了問題自然是別人的責任。
降低內耗的落腳點
組織架構優化,明確權責
職責體系是一個企業正常運轉的軟框架,是戰略目標達成的基本保障。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和戰略目標,優化、設計組織架構及崗位設置,構建出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保障體系。界定清晰的職責體系可以明確各級管理人員之間的職責,消除部門職能及崗位職責之間交叉、重疊現象;避免出現問題后各部門互相推諉、扯皮,從而形成了職責明確、責權分明、避免內耗的組織管理體系,提升組織效能。
構建考核激勵機制
目標管理的核心,就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通過設定“重點目標”,將全體人員的主要精力“聚焦”于公司當期重點工作,將公司重點工作目標進行縱向、橫向分解,最終落實到各部門、各崗位。通過目標體系的建立及關聯指標設置與分解,使員工保持“矢量一致”,讓大家勁兒往一處使。
考核以業績為主,績效考核的目的是引導員工關注對企業、對部門有價值的工作;績效考核的作用通過考核獎優懲劣,激勵員工積極上進、奮發向上,營造一種能力與業績導向的企業氛圍。通過業績考評,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小團體主義,在全體員工中樹立了一心為企業發展做貢獻的正氣;摒棄了無法量化工作和成果導致的私心、猜忌等問題。
營造開放包容的組織文化
企業是一個情感性組織,文化構建的過程首先是“以文化人”的過程,需要系統化、規范化,以形成統一的語言和一致的思維體系,從而引領員工凝心聚力追求幸福的過程,幫助企業家修煉心性,實現對員工、客戶及其他利益者人文關懷、共生共贏的一面。
當然,文化引領方向,制度驅動前進。所謂法治靠制度,心治靠文化,所以在文化落地方面,公司需要將隨機、約定俗成的做法通過制度、規章加以固化,成為公司必須保持的優良傳統,幫助企業健康發展,以引領干部員工共同為企業愿景而團結一致、共同奮進。一方面通過組織文化建設,讓員工有了信念和認知,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建設和流程管理,規范員工的行為和職業道德,建立自動運轉的管理體系,理順工作關系,規范運營流程,加強部門間及崗位間的溝通,降低協調成本,快速提升公司運營效率。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其實,只要能有效減少內耗,讓員工將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企業的競爭力就會大大提高。一個企業只要解決了內耗問題,這個企業就會充滿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有了屬于企業自己的性格、態度和組織文化,能夠大大提升企業在商海中的競爭力,推動和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