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莫
古人云“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根源就在于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改革開放以來,創造了這一輝煌的眾多企業家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齡。如何實現兩代人的平穩交接,成為擺在中國企業家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一直以來,外界對于中國經濟存在著不少錯誤看法。其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很多人都覺得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主導。而事實并非如此。中國有近4000萬家私營企業,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產值則僅占1/4到1/3。其中,制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而國有企業在該領域總產值中僅占20%。
中國絕大多數私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多采用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隨著工資迅速上漲,這種模式并不具備可持續性。當私企主導的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而被迫轉型時,傳承危機就會爆發。并且,這些企業中僅有8%成功地將接力棒交給了下一代。當然,無論哪個國家,家族企業的傳承問題從來都是難題,只是在中國,這一問題尤為敏感罷了。
選擇,是一個問題
回溯古老的中國,接班人問題一直困擾著每個朝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歷史的核心問題就是接班。
從堯舜禪讓到夏啟世襲,中國的接班制度確立了一個基本規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王朝宗法制度的核心,是王位傳承的金科玉律。嫡即正妻所生,嫡子中年紀最大者即為嫡長子,不論賢能與否,都擁有最優先的繼承權;但如若沒有嫡子,接班人的選擇就完全憑借君主的個人意愿,在所生的兒子中憑喜好選擇。中國這套接班人制度存在著天生的缺陷,因為“喜愛”是沒有統一標準的,尤其無法讓滿朝文武或其他繼承人心服口服,禍亂之根由此埋下。
中國講究“傳內不傳外”,在國外也比較普遍。以美國福特公司為例,在接班人問題上,福特家族的人選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如果無法從家族中選取接班人,才考慮從外部或職業經理人中選擇。但為了保證家族的傳承,即使選擇了外部人士,在董事會的表決權上,福特公司依舊擁有高達49%的表決權,即股權的一種創新模式——金股。而這種權力傳承,對于東方文化的企業而言,如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家族企業,則表現更甚。
“把班交給家族成員,我們的企業就會慢慢死掉;而如果我急急忙忙地交給職業經理人,我們企業就會
快快死掉。”或許正如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所言,“接班人”的選擇或許是這些曾經叱咤商界的風云人物所面臨的最難的問題。選對企業接班人是權力傳承的關鍵之筆,在經過數十年的創業周期之后,這已經成為民營企業的集體性心病。
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可樂也?如果碰到一個英明神武的接班人還好,守得住基業,還能更進一步發揚光大;但是如果不幸傳到扶不起的“阿斗”手中,這數十年奮斗拼搏的心血豈不付之東流?或許,任何人都不應該以吃不到葡萄的局外人心態去揣摩局內人的心理,但有一些問題應該是被廣泛思考的:如何交接班,是以“家族”為大,還是“企業”為大?是追求“基業長青”,還是“家業長青”?是進行“家族的傳承”,還是“財富的接班”?是做“企業家族”,還是“家族企業”?是選擇創業型接班人,還是選擇協調型接班人?
如果厘清了這些問題,選擇應該就不是一個問題。日本的家族企業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寬度要比中國的家族企業大得多,中國的家族企業在傳承給自己的后代的時候,假設自己的兒子能力不夠,會很難處理。而日本人對家的理解更加寬泛,比如說養子或者女婿,他們來了之后改成跟自己同一個姓,這樣就可以把企業傳給他們,像松下幸之助、鈴木俊三、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佐吉,他們就將企業傳承給了自己的女婿,畢竟女婿是可以選擇的。
培養,才是問題的關鍵
接班人以“嫡長子”為第一選擇,帶來的一個好處是,除非遇到內部動蕩或外敵入侵,權力的交接往往能平順地進行。所以,對接班人的培養就成了各朝各代關乎王朝興衰的大計。周文王堪稱明君典范,其賢明就源自母親的言傳身教。西漢劉向《列女傳》記載,文王的母親太任妊娠后“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因為在古人看來,“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只有“氣稟賢妣之胎教”,才能培養出可堪大任的接班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接班人的選擇和培養宜早不宜遲。專家建議,企業最起碼要在現任高層管理者計劃退下前4年就開始著手實施高層接班人計劃。通用電氣的前CEO韋爾奇用了7年的時間斟酌挑選他的接班人。雀巢CEO包必達從上任第一天開始就已經著手培養接班人。方太創始人茅理翔對于培養接班人有一個著名的“三三制”原則:“帶三年”過程中,我將研發權交給兒子,他研制出第二代抽油煙機,1998年銷量全國排名第三;然后在“看三年”過程中,我又把營銷權交給他,他把公司原有體系改成股份制,銷量做到了全國第一;“幫三年”階段,我基本上看都不看,已經徹底放心了。
說來也有趣,看不起父輩的二代也不在少數,對有些人來說,父輩的基業是一件并不喜歡的禮物甚至負擔。中國老一輩企業家幾乎都是從毛澤東時代成長起來的,那時候物資匱乏。他們中很多人為了所謂的再教育,下鄉忍饑挨餓,挺過艱難的歲月。而這些早期企業家并沒有接受過多少正式教育,他們的成功全憑其十足的干勁兒、敏銳的洞察力及滿腔的創業精神。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在這些企業家的子女中,88%擁有大學學歷,52%曾出國深造,包括在一些著名學府如哈佛大學、沃頓商學院及倫敦經濟學院就讀。不少出國深造過的年輕人,舍棄父輩開創的制造業,而更愿意在金融及其他“酷炫”的產業領域尋求機遇。據統計,父輩從事制造業的子女中有65%以上的人,都不愿意再繼續從事這一產業。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價值取舍上的相悖,你愿意給,我不見得愿意拿。這時候,“家教”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經對人講過:“劉暢接了新希望六和董事長一年多以來,上上下下對她非常地認同,她可以跟我們的高層、中層、基層溝通,大家很尊重她、認同她,她的溝通能力是足夠的,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熱愛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公司、我們的產業,這可不是天生就有的。
十多年前,她從美國回來,我帶她到工廠去,她去了一次,第二次怎么都不去了,她說養豬廠是臭的,不太喜歡我們養豬的產業,不太喜歡我們的飼料業和食品業,這個時候怎么辦呢?我沒有強制她。不熱愛,你去強迫她是不行的。過了一段時間,我說我們公司乳業發展得不錯,你是不是可以來鍛煉一下。后來她說公司里面沒勁,她到外面去。她和小伙伴一起在北京搞了一個廣告公司,這個廣告公司走了很多地方,也給很多著名公司做策劃、宣傳和推廣,慢慢地她對市場增加了認識。
然后再回來,通過這樣不斷的公司內、公司外、市場上、學校、國內、國外慢慢進步、成熟。幾年
前,我又對女兒說,爸爸老了,不行了,你看你愿不愿意做點事。她說可以,我說你想做什么,她說就做農業。我有很多朋友跟我說,你了不起,你女兒更了不起,她自己愿意做。”
制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保障
縱觀中國歷史,在接班人的選擇上,某些強勢帝王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在他們看來,品行才是決定國君人選的第一要義。為此最被人熟知的當屬隋文帝楊堅廢長立幼的故事。有鑒于南北朝嫡庶紛爭,終至亡國,隋文帝楊堅在接班人一事上頗費心思。楊堅只與獨孤皇后生有子嗣,在他看來“朕旁無姬妾,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有此憂邪”。但他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問題是接班子。在發現太子楊勇喜歡聲色犬馬后,楊堅不惜破壞制度,果斷廢除其太子位,轉立看上去不近女色、寬厚待人、生活節儉的次子楊廣為太子。但就是這個楊廣,繼位后橫征暴斂、荒淫無度,很快就斷送了隋朝江山。可見,只考察“德行”并非完全靠得住,只要有心計,品行也是可以偽裝的。
清王朝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堪稱最敢于推陳出新:汗位推舉制、嫡長子繼承制、先皇遺命制、秘密立儲、隔代指定接班人等,花樣繁多。清朝的皇帝們勇于嘗試,雖打破了“胡人自古無百年運”的魔咒,但也使中國的接班人制度更加混亂。
中國企業人治氣息濃厚。在經歷過改革開放后的“野蠻”成長階段后,企業各層級上至董事長,下至普通員工,仍需察言觀色,周旋于辦公室政治之間,而制度建設極其匱乏。中國的某位企業家曾放言:“我相信偉大的人性治理,而不是虛偽的契約精神。”制度的缺失讓企業接班成為謎題。假如企業一把手遇到突發危機,由誰來掌控大局?中國企業也并沒有相應的預案。在很多中國企業家看來,子女始終是接班的第一甚至唯一人選。但一方面,眾多留洋歸來的“80后”“90后”志不在此,只愿接過前輩手中的錢,不愿接過前輩手中的槍;另一方面,“人情”“血緣”是中國人做事業繞不開的一種情結。中國人做企業難以富過三代的最大軟肋,就是讓人情和關系凌駕于制度和規則之上,凌駕于企業發展規律之上。家族里親戚太多,介入家族企業過多而導致矛盾太多,人情問題難以應付。
與中國接班制度的“混亂”不同的是,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特別是在權力這劑“最強力的春藥”面前,人更是靠不住的。要想讓“落選”的接班人心服口服,就必須要有制度規范。英國王室延續千年,就是因為確立了一套完善的接班人制度。現在英王的接班人已經排序到了100多位。歐美很多成功的企業也都有一套嚴格的接班人遴選制度。2004年,麥當勞的CEO突發心臟病逝世,立刻有接班人繼任,而在該接班人上任不久又被發現患有癌癥后,公司新的接班人計劃同樣讓一切平穩過渡。
聯想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國企血統、最終卻能實現明晰產權的中國標桿企業。培養接班人一直是柳傳志的工作重心,早在20世紀90年代,柳傳志就為聯想集團選定了楊元慶和郭為做接班人。“一山難容二虎”,柳傳志就為二虎各立山頭,將聯想集團一分為二,楊元慶負責PC業務,即后來的聯想集團;郭為負責渠道業務,即后來的神州數碼。明晰了企業產權,也就避免了二虎相爭的局面。
接班不僅僅是政權的權力更替。廟堂接班、企業接班、品牌接班,上到一國之君,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為接班而生,人人都要交班而去。也許,接班也好,傳承也好,傳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體系,是一種制度,是一種辦法,是一種未來,傳承的是活力。當你有一大群有活力的、年富力強的年輕人的時候,你的企業不進步都難。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