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嚴興
【案情簡介】
T先生是某外資電器公司(以下簡稱M公司)的家電產品檢測工程師。M公司是在中國依法設立的獨立法人單位,在中國經營電器產品的采購,訂購,并銷往歐洲。2011年12月,T先生從新聞中了解到,美國蘋果公司使用正己烷(n-Hexane)作為檢測試劑,造成群體性中毒事件。聯系自己在M公司的工作內容,也有使用正己烷作為檢測試劑擦拭電器商標的環節,于是他向公司總經理提出,要求將工作中使用的正己烷試劑更換為酒精,并要求公司提供安全護具。
M公司的總經理是一名德國人(以下簡稱K先生),擁有德國化學博士學位。K先生認為:M公司目前用于家用電器商標擦拭檢測操作的正己烷,低于中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限定的濃度,且操作方法符合規定。K先生委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對該公司進行了環境檢測,結論是“操作現場的空氣中正己烷水平遠低于職業健康指導規定,這說明,空氣中的正己烷目前不會造成健康問題”。
因此,M公司在2012年1月以書面形式正式答復T先生:公司經檢測認為目前使用的正己烷帶來的影響,完全在國際標準安全指引之內,因此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也無需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同時,M公司安排T先生到官方指定的醫院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檢查結論是:未發現患有正己烷疑似職業病。
2012年2月,T先生向當地勞動仲裁委提出仲裁請求,以M公司拒不提供勞動條件和勞動安全防護,違反《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被迫離職并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賠償遭受職業病的人身損害等合計人民幣十萬元。M公司委托某律師事務所J律師應訴和答辯。
2012年4月,當地勞動仲裁委做出非終局裁決,裁定M公司應支付T先生經濟補償金人民幣六萬元、駁回T先生要求的職業病損害賠償請求。M公司隨后改向勞動法專家求助,勞動法專家綜合分析案情后,指導M公司調整起訴觀點、積極收集有利證據,幫助M公司起訴至當地一審法院,最終在一審法官的主持下雙方簽署了《調解書》,M公司支付調解款人民幣四萬元,本案終結。
【案件焦點】
M公司委托的J律師,在本案的勞動仲裁階段采用的答辯理由:
一、M公司目前采用正己烷進行家用電器商標的擦拭檢測操作,符合中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4706.1-199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規定的方法。該國家標準的7.14條款規定,“本標準所要求的標志應清晰易讀且持久耐用。通過視檢,并通過用手拿沾水的布擦拭標志15秒,再用沾汽油的布擦拭15秒來檢查其合格性。經過本標準的全部試驗之后,標志仍應清晰易讀,標志牌應不易
揭下并且不應卷邊”。并且強調該國標規范中所指的“用手拿沾汽油的布進行擦拭”,并沒有強調一定要戴手套等護具。
二、正己烷在中國俗稱“白電油”,也叫“抹機水、抹面水、洗機水、去污水”,常在工業上用作清洗劑,廣泛應用于五金、電子、光學玻璃、印刷和制鞋等行業,跟汽油一樣常見,在中國很容易獲得。M公司采購的正己烷產品外包裝上也只提示有易揮發和易燃的特性,沒有提示有毒有害,因此不屬于顯著的有毒有害物質。且M公司安排T先生進行的擦拭檢測工作只是他從事工作中的極小一部分,只是對送檢的家電樣品進行檢測,在一年內僅有不連續的幾個月,且從事的月份里,一周僅實施一次,每次不超過15秒,屬于偶然使用。與美國蘋果公司這樣的大規模生產制造業,頻繁、多次的接觸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三、M公司在接到T先生反映的情況后,委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到廣州的M公司工作現場,對正在使用正己烷進行家用電器的擦拭檢測操作工作現場進行檢測,檢測所得的空氣中“正己烷含量,為0.11 mg/m3,遠遠低于中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一部分——化學有害因素》)限定的標準(100 mg/m3)”。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所做的《空氣中正己烷含量測量報告》的結論是,“操作現場的空氣中正己烷水平遠低于職業健康指導規定,這說明,空氣中的正己烷目前不會造成健康問題”。此外,M公司安排K先生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檢查結論是:未發現患有正己烷疑似職業病。沒有造成實質損害。
四、K先生以及該公司的外籍管理層普遍認為,根據他們對歐洲的法律的理解,對于符合安全標準的操作,是可以不必提供安全保護用品的。
勞動仲裁的結果:
一、查明正己烷是一種化學溶劑,具有一定毒性,會通過呼吸道、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長期接觸可導致人體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暈倒、神志喪失甚至死亡。正己烷中毒屬于我國《職業病目錄》中職業病中毒的范疇。
二、M公司提交的證據《空氣中正己烷含量測量報告》系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出具的,因M公司未提交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的檢驗資質證明或其他相關證據,因此無法核實《空氣中正己烷含量測量報告》的有效性。而且該《空氣中正己烷含量測量報告》也僅對正己烷在空氣中的含量進行了測定,事實上,正己烷還會通過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而T先生的工作恰恰是徒手使用正己烷擦拭標識,與正己烷存在皮膚接觸。在T先生要求提供勞動保護的情況下,M公司沒有提供防護措施及個人防護用品,違反了相關法律的規定。因此支持T先生訴求的被迫離職經濟補償金六萬余元。
三、采信了M公司提交的《職業病健康檢查報告》,以未患職業病的原因,駁回T先生要求的人身損害賠償要求。
【專家評析】
M公司在勞動仲裁階段敗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偟膩碚f,M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不熟悉中國關于職業病防治的法律規定,在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法律環境下盲目套用對外國法律的理解,片面強調在數據上的安全性;另外,其委托的J律師在勞動仲裁階段的答辯思路和證據準備等方面也存在諸多缺陷。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八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必須采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該法律全文中使用了法律條文很少采用的“可能”這個詞語多達23次,充分體現了該法律對于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的嚴肅性,對于任何“可能的危害”,用人單位都必須采取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提供有效的個人防護用品。
因此,M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只片面地強調其使用正己烷的濃度、操作方法等數據特征符合規定,而忽略了中國法律對于用人單位應該為勞動者提供必需的安全防護用品的嚴格規定。其不熟悉中國法律的具體規定,是導致其敗訴的根本原因。
二、T先生申請仲裁的觀點是M公司“沒有按照法律規定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品”,因此他被迫解除勞動合同索要經濟補償金。而M公司委托的J律師采取
的主要辯護觀點,僅為強調“經過檢測該化學溶劑正己烷濃度符合國際標準,且只是偶然使用,經過體檢也沒有患職業病”。因此針對T先生所主張的觀點,J律師所做的辯護,完全是“答非所問”。
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p>
我國從1981年開始,中國司法部經中央有關主管部門同意,建立了委托公證人制度,1996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在其與司法部聯合下發的《關于涉港公證文書效力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在辦理涉港案件中,對于發生在香港地區的有法律意義的事件和文書,均應要求當事人提交委托公證人出具并經司法部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審核并加章轉遞的公證證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附件也明確規定委托公證人制度已經成為內地與香港共同認可的司法互助制度。對委托公證人以外的其他機構、人員出具的或未經審核加章轉遞程序的證明文書,視為不具有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公證文書的證明效力和執行效力。
在本案中,M公司提交給勞動仲裁委的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出具的《空氣中正己烷含量測量報告》,在勞動仲裁階段沒有辦理此證明手續,導致該報告未被采信。經勞動法專家提醒,M公司在法院一審階段補辦了證明手續,才起到了應有的證據效用。
【總結提示】
一、由外國公民擔任主要管理人員的外資企業,由于其管理者對于漢語以及由漢語這一中國唯一官方語言寫成的中國法律以及對“中國國情”不熟悉,在經營管理外資企業時,難免會以國外的思考方式來處理國內遇到的問題,因此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為避免或減少這種不利情況,很多著名的外資企業已經進行了“人力資源本土化”改造,即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中高級管理人員、關鍵技術人員等主要由所在國當地人員擔任,以更好地適應所在國的政治文化、民族習慣和避免法律法規沖突。管理著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勝客、塔科貝爾的全球百勝餐飲集團,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人力資源本土化”實踐,現在這些知名品牌已經是徹頭徹尾的中國本土企業,而且經營得很成功。
二、外資企業即使成功實施了“人力資源本土化”,仍然很有必要聘請熟悉當地法律和人力資源管理特點的專家作為常年顧問,起到預防和制止損害擴大的作用。在本案中,若M公司在T先生提出要求更換正己烷為酒精以及要求提供個人防護用品的要求時,盡早咨詢,則勞動法專家會及時提醒M公司中國法律對此的規定,以及建議M公司向員工提供有效的個人防護用品,并保留“提供了個人勞動保護用品”的書面證據。只要有這種防患于未然的態度和觀念,就可以起到投入一元錢、預防十元錢損失的積極作用。否則,若沒有投入預防成本、不幸發生十塊錢的損失時,往往可能需要投入一百塊錢的代價來彌補。 責編/劉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