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鳴
(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陜西西安710600)
大眾音樂文化生活需求下的高等師范聲樂教育反思
趙鳴
(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陜西西安710600)
講述在如今多元化背景下的大眾音樂文化生活需求下,從高等師范聲樂教育的特點入手,又從大眾音樂生活的背景、當前高師聲樂教育現狀展開探索。在經濟多元化的環境中,高等師范聲樂教育是想讓更多的大學生成為傳統音樂的發揚人、多種聲樂文化的散播者和可以理解欣賞音樂的公民,而不是成為歌手和用演繹方式去理解音樂的人,讓更多的人可以去理解并感受音樂。
全球化;大眾音樂;高師聲樂教育
1.經濟層面。“全球化”一詞并不陌生,它表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商業流通,使幾乎所有地區步入了全新的、超越國界的市場經濟中。這些都無時不刻的影響著作為上層建筑組成部分的音樂文化生活,同時也促使著音樂教育的全球化。
2.高師聲樂教育的目的和意義。聲樂文化的傳承和認同是高師聲樂教育的基礎。聲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出正確的態度去理解和認同不同地區的文化,并盡可能地消除誤解。相比當前的聲樂教育,高師聲樂教育的意義不在于教育的技巧,而是一切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際能力出發,強調能力的同時培養音樂學科、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更多具有優秀文化素質的音樂人加入到音樂教育中,投身文化生活中去,才能完成人的內心要求,促進藝術發展。人們的心靈與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更加契合。提高民眾的音樂素養,從而進一步的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同時也為民眾的音樂文化生活選擇提供更多的道路。
1.教育觀念與模式落后。自從學校體系傳入中國,綜合各種原因的影響,以審美作為音樂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并在教學中使用西方審美標準。此類習慣巨大的促進了高師音樂教育的系統化和規范化,但在這種標準的影響下,音樂教育漸漸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現。導致培養出的歌手和音樂作品乏味單調、磨滅了個性的展示。
高師聲樂教學最大的目的不是聲樂技巧,而是應該著重于使學生了解、發現各種類型的音樂形式。使學生具有發現理解不同文化音樂的能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傳播者,而不是在用表演的姿態進行音樂的傳播和教學,這也是學院聲樂教育和高師聲樂教育本質上的區別。
2.課程設置不合理。縱觀國內高師音樂院校的課程設置,普遍存在著必修課深度不夠、選修課廣度不夠的問題。高師聲樂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音樂教育和教育領域高層次的培養和理論研究。但是,以現如今各院校為例。河北師范大學,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必修課有7個學分,124學時,華中師范必修課6個學分,100個學時,湖南師范有6個學分,120個學時。對比可看出,音樂基礎課程設置的偏少。如上海師范單單只設有西方聲樂簡史、中外音樂史和作品演唱三門;而華中師范大學設有中外歌劇、國內外經典藝術歌曲、民歌研究、戲曲研究三門;每門課均為2個學分,36課時。由此可見,專業必修課方面,基礎重視不夠、技能課的比重過大。
1.倡導全球化教育。現如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信息交流變得越來越便捷快速,文化也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出現文化的趨同。在中國的音樂風格走向世界時,既要平等的看待西方音樂文化,又需要保護中國傳統音樂不受其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把文化生活與人文歷史緊密的結合起來,培養更適合社會經濟文化需求的學生,就是高師音樂教育的目的。在安排音樂學科之前,要深入的把握和總結自己所在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狀況。找準社會發展的需求,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觀念,明確自己教育的目標,堅定發展方向。
2.更新教師聲樂教育觀念。從事高師聲樂教學的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的目標與普通音樂學院是不同的。由此教育的觀念及重點應該放在鉆研聲樂的文化上,應當先著重理解聲樂文化的意義,之后才是聲樂教學。這樣才可以避免文化理解的喪失,與此同時,又避免了高師聲樂教學里師范性特點的消失,避免了高師聲樂教學相比聲樂師范教學在技法上的不足,甚至陷入枯燥單調學習發的境地。一個高師聲樂教師應意識到,隨著各方面、包括經濟的全球化,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在新的文化背景和新的生產條件下所做的全球性調配中和。當然高師聲樂教育也不例外。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經驗中,高師聲樂教學就應當與其融合。在持續的學習過程中發展經驗,避免純粹的技術性、審美上的學習,并從始至終認定文化的價值和生活意義的表達。高師聲樂教學立志于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教師,讓更多的公民能夠去欣賞并理解藝術生活,而不是用成為歌手、歌唱家或者表演者的形式去感受音樂。
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踏入社會后只愿他們能為大眾展示一個新的舞臺:舞臺上不再只是由西方演唱方法為主的聲樂表演形式,而是世界各個地區民族文化的綜合,并以正確公正平等的心他去面對這些不同的聲樂類型,學習、了解、發揚這些,并具有與不同聲樂類型溝通乃至欣賞、鑒賞甚至創新、發揚、傳播他們的能力。
[1]趙燕.大眾音樂文化生活需求下的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 2011(03).
J616-4
A
1005-5312(2015)29-02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