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趙紅娟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信息化背景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理解與運用
魏慧趙紅娟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翻轉課堂的概念是信息化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翻轉課堂的成功提出以及應用于多學科教學中所積累的經驗,為其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以其獨特的專業特色,迫切需要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來適應人才培養發展的需要。文章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應用與實踐。
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
2007年,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利用網絡視頻進行“翻轉課堂”模式授課獲得圓滿成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來被《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2013年2月26日我國主流教育載體《中國教育報》以“一個人的網絡教學震動了世界”為標題,全面評價了薩爾曼·可汗的視頻教學。
“翻轉課堂”實際上是指學生課前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學習,并將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疑惑記錄下來,然后在正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已有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共同探討,教師則更好地發揮了“傳道、授業、解惑”之作用。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但相對于比較成熟的學科來說,該專業是一個較為年輕的學科,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方面,都還不夠成熟。在一些基礎的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其課程性質、發展歷程及其研究現狀等相關知識仍然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大學生聽課時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能在10分鐘到18分鐘之間,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經常接觸大量的視頻資料,并且思維較為活躍,對教師的這種單一的較多依靠文字資料介紹的“灌輸式教學”講授更是興趣不大,甚至是有些排斥,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
基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以上教學現狀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資源的組織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意對知識點的提煉和總結,在形式上強調碎片化、片段化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知識點,更多地融入思維的可視化和動態的展示??虑宄淌谡J為思維可視化是一種以數據可視化、計算可視化為基礎,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的技術。而這種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也更為符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特點,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是把知識教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內,把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放在課堂外,而“翻轉課堂”則正好相反。在教室外了解與知識點大量的相關信息基礎上,在課堂內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則更加深了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深入了解大量信息后則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力。
例如,在《新聞學概論》課程中,講解“新聞價值”章節時,課前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運用互聯網主動搜索等各種方式了解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的關系,深入把握二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課堂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資料,采取辯論賽的形式,就新聞價值的取向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則于辯論賽結束之后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并加以總結。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強調對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培養。美國的“翻轉課堂”模式引起全球教育界的思考,此種新型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授方式,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當然隨之改變的還有教師的角色,教師更多的是“教練”的角色,而學生則是“訓練員”,在更多實踐和自學的基礎上,學習的目標就更為明確,針對性更強,更加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翻轉課堂”教育模式更多地表現為師傅帶徒弟式的教授。
例如:針對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自主性較強,思維敏捷的特點,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中對于采訪方式與手段這一章節的學習,可以多給學生提供參與學?;蚍衷豪锏南嚓P新聞報道活動的機會,教師應鼓勵他們在掌握課本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采訪、報道新聞。教師在講解完采訪的具體方式和技術手段之后,讓學生在采訪實踐中親歷新聞現場,真正體會新聞采訪方式和技術手段的不同形式。
從某種角度來說,“翻轉課堂”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并經過人類思考的產物,此種模式想要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學校、教師等相關因素就必須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要緊隨社會的發展,作為高校教師要注意轉換教師角色,更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以豐富的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方式完成對教學過程的展示,使學生達到良好的收受效果。
[1]劉杰.淺談對翻轉課堂的認識[J].科教導刊,2014(01).
[2]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2).
[3]丁建英.翻轉課堂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 (21).
[4]雷軍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
[5]卜彩麗,馬穎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高等院校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軟件導刊,2013(07).
G222.3-4
A
1005-5312(2015)08-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