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峰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部,河南鄭州450000)
試論中原地域特色拳種文化及功能特點
張偉峰
(黃河科技學院體育部,河南鄭州450000)
武術文化根植于中原地域,淋漓盡致地呈現中原文化特色。如少林功夫、陳氏太極、萇家拳等特色拳種文化。這些特色拳種文化有著時間久遠、流傳廣泛、影響深刻等特征。文章試圖剖析中原地域的武術特色文化的拳種系別、文化內涵及功能特點,為中原地域武術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理論研究基礎,為發揮中原武術文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優勢作用提供參考。
特色拳種中原地域功能特點
武術文化是中原地域鮮明的特色文化。隨著國內學者對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的學術性和理論性的不斷提高,中原地域武術特色拳種文化遺產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也在進一步深入。中原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代表,不僅是中原地域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并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更是體現中原地域的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的重要寶貴財富。本研究在武術非物質文化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剖析中原地域的傳統特色拳種文化內涵、功能特點,為傳承和發展中原地域武術非物質文化提供理論研究基礎,為“中原經濟區”的文化軟實力作用發揮添油加力。
研究所指的中原地域主要是河南省一帶。現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稱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中原地域交通便利,民風淳樸,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且自古盛行尚武之風。因此,也就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在戰國時代,就有“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的記載(《漢書·刑法志》)。而今“少林”已成為中國武術的文化品牌,也成為獨特的、優秀的中原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太極文化的淵源是從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開始,成為中原地域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太極拳文化以剛柔并濟為特征,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至全世界人民,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中原地域傳統特色拳種文化,不僅反映出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最為珍貴的武術文化遺產,同時也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中原地域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文化底蘊。
自2006年5月,少林武功、太極拳(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被列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對少林武功、陳氏太極拳傳統特色拳種文化較為深入研究。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稱謂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亦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無形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承載空間。它是相對于各民族可傳承的物質遺產即所謂的“有形遺產”而言的,即人類所擁有的重要的精神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其重要的意義不僅在于見證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維護、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構建和諧社會,更重要的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國際社會文明對話的必然途徑及要求。借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意義的理解,基于對于武術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目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歸宗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范圍。薛良磊認為:“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以攻防格斗的人體動作為核心,以套路為基本單位,并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的,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文化、科學價值,足以代表一方地域文化且具有百年歷史的技術類傳統文化事項”[1]。這一可操作性概念的界定為我們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后續研究確定了內容和范圍。
中原武術文化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先后形成了少林拳系、武當拳系、峨眉拳系、南拳拳系、形意拳系、太極拳系、八卦拳系七個地域性的拳種系別。其中,少林拳系、形意拳系、太極拳系三大拳系集中體現了中原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構成了頗具代表性的中原武術文化體系,也深刻影響著中國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少林武術文化拳系。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實際上少林武功的淵源是中原地區的民間武功。據考古發現,在兩漢時期,中原一帶的武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原地區又是古代行氣術的重要發源地,行氣導引之術(氣功)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少林寺的和尚多數來自中原一帶,有些人入寺以前就會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眾之間相互傳授切磋。正是少林寺的兼收并蓄、善于學習的傳統,廣泛吸收僧俗兩界的武功精華,不斷總結提高、發展創造少林武功,也就有了“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2]。目前流行于北方地區的多數拳種,如梅花、炮拳、洪(紅)拳、功(弓)力、劈掛、通臂、短打、燕青(秘蹤)、攔手、螳螂、七星、朝(昭)陽、關東、戳腳、鷹爪,以及長拳、猴拳、萇家拳、岳氏連拳等等,都被認為屬于少林拳系。少林拳系實際上就涵蓋了中國北方地區的幾乎所有的武術門派,少林武術也就成了中國北方地區武術的總稱。
太極文化拳系。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關于太極拳的起源,武術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傳說與爭論。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考證,最早傳習太極拳的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的陳王廷。他結合古代導引養生術和經絡學說,研究道家的《黃庭經》,參照戚繼光的《拳經》,博采眾長,加以繼承和創新,創編了想、陳式太極拳,迄今為止,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3]。陳王廷之后,太極拳一直在陳氏族人中傳授,人稱“陳氏太極拳”。直到晚清時期,太極拳才開始外傳,形成楊、武、孫、吳四大流派,各式太極拳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拳理是相同的。太極拳不僅融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而且還滲透著中國傳統的倫理觀、道德觀、審美觀等。在中國的諸大拳系中,太極拳一直被認為具有文化層次上的明顯優勢。實踐證明,太極拳是一種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特點的科學健身方法,且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防病治病,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手段。因此,太極拳成為拳系發展勢頭最快的一個拳系。
形意拳系。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并稱內家四大拳派。形意拳的硬打硬進、電閃雷鳴等風格特點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出現于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為防身自衛,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形意拳基本屬于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鳥臺、鷹、熊等。清朝初期,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多稱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和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為基本拳法。其特點拳勢勇猛,氣勢雄厚。“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敵手攻來隨我意,以藝服人是真藝”是形意拳的高超境界。形意拳動作簡約,切于實戰,順應了武術發展的潮流。此外,形意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其理論深入研究、技能快速傳播都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4]。
3.1 中原地域特色拳種文化的特點
歷史文化特點。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中原武術文化是中原歷史文化的鮮明特色。從中原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它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歷史悠久。第二,影響深遠。第三,內涵豐富[5]。中原文化以其長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歷史上的唐、宋時期的中原文化更是全國的文化核心。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由原始的分裂共生到融合繁榮的發展過程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原武術文化脫胎于中原文化,也形成和發展于作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原文化的形成、中原地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等方面,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在明清時期還是在武術大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原武術一直作為武術文化傳播中的主力軍,在各個歷史時期中扮演著“中國傳統文化代表”的角色,在全國及世界范圍內,以其特有的武術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和傳播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地域性特點。中原武術文化是通過中原地域內武術技藝為外在表現形式來反映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除了受到中原地域內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外,無疑受到特定的地域環境、文化氛圍的影響,中逐漸成熟和完善,沿著自身規律向前發展。中原地區歷來自然條件比較艱苦,夏季炎熱,冬季酷寒,多水旱之災,且兵連禍結,戰亂頻仍。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原人粗獷剛烈、尚武尚勇的性格。農耕文明是中原文化誕生的主要經濟土壤,也是中原武術文化形成的經濟基礎[6]。因此,“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的農耕條件促進了中原武術的形成與發展,體現著獨特的地域特點,同時反映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
仿生學特點。仿生是中原武術的又一大特點。仿生其實就是將武術動作名稱及內容,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等編排和命名武術動作。仿生在武術中主要表現為動物仿生、自然仿生、生活仿生等。中原武術中的太極拳系、少林拳系中均具有大量的仿生動作,這是中原武術的一大文化特色。如動物仿生,仿虎的“猛虎撲食”、“猛虎下山”等;仿豹的“金豹回頭”、“豹子出洞”等;仿猴的“小猴搶瓜”、“猴子偷桃”等;仿猿的“白猿攀枝”、“白猿獻果”等;仿鶴的“白鶴踏雪”、“白鶴亮翅”等;仿雞的“金雞盤腿”、“金雞獨立”等;仿鷹的“老鷹捕雞”、“金雕展翅”等。如自然仿生,如“風掃殘云”、“翻雷滾天”、“采風復雨”、“風卷霹靂”、“風卷蓮花”、“黑風卷海”、“風掃梅花”、“撥云迎日”、“水打車輪轉”、“七星拳”等等。再如生活仿生,“夜叉掃地”、“浪子踢球”、“雙手摘桃”、“騎馬問路”、“風箏游天”、“童子牧羊”、“雙手推窗”、“梨花舞袖”、“下海捉鱉”、“果老砍瓜”、“回頭望月”等等。動物仿生可謂上至飛禽下有走獸,把中國文化中獨有的神話動物也作為仿生的特別符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自然仿生和生活仿生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樸實的中原地域本土文化氣息,滲透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光芒。
3.2 中原地域特色拳種文化的功能
功能,英文翻譯為Function,新編漢語詞典解釋詞義為: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效能。武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體育項目,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其功能也表現出多元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取向,而且在各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社會產生著不同的、多方面的功能和效果。經過歷史發展與演變,中原武術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但其健身養生、防身自衛、教育修身、娛樂觀賞等功能亦更為豐富和完備,其獨有的生命教化、民族凝聚力等作用得到了進一步認同和發展。健身養生功能。武術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當中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養生學、醫學的諸多精華。如太極拳的動作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弧線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而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也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另外武術中的“以意導動”、“以意運氣”、以氣運身“的法則對人的神經系統的鍛煉亦極為有益。實踐證明,太極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運動特點,對人體本身的健康促進、防病、治病、增進身體機能等獲得顯著的效果,對促進人身體全面發展、健康水平增進、人體適應性的提高、延緩衰老都具有特殊的功效。這都是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價值的體現。
防身自衛功能。武術的技擊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存而與猛獸進行搏斗從而產生了最早的原生形態技擊術。所以說,武術的最基本的本質功能就是技擊。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氏族與部落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出現,工具的產生與使用、兵器的制作與發展,武術技擊從原始社會的狩獵、生存、宗教祭祀、教育、娛樂等功能轉化為服務于戰爭、軍事等的搏斗訓練和民間武術兩路發展路線。但不管是軍事的武術體系,還是民間的武術拳派,武術最根本的技擊性一直有存在的。通過練拳習武,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的各種身體素質,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衛的作用。如技藝精湛的少林拳系中拳術的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于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體現出武術的技擊性。
教育修身功能。“未曾習武先習德”、“武以德立”、“德以技先”的哲理,深刻反映了我國傳統倫理觀、道德觀的育人宗旨。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因此,少林武術講究的是“禪武合一”的精神。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至高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中,武術既成為加強道德修養的載體,又成為修心養性的陶冶情操、追求人格價值的重要手段。對現代人來說,武術教育修身功能更是促進社會個人融入社會、實現道德凈化、追求“天人合一”高尚的思想境界。
娛樂觀賞功能。武術獨有的審美情趣也給武術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武術套路的演練是通過“形”與“神”的和諧來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特點,從而體現武術的藝術美。如少林腿法的粗狂豪放、太極拳的輕靈柔和、大刀的氣勢雄偉、少林棍術的橫掃千軍、長槍的變化莫測等,都是通過表演者的動作形體與神態的和諧逼真,是觀賞者產生會意的美學欣賞,產生學習的欲望,帶動練習的興趣,引導練習者在日常練習中達到在悅目、悅心、悅志的功能。另外,對于練習者,利用武術演練中和諧思想的發展觀念,從開始追求演練動作與自然的簡單和諧觀,演進到人與自然和諧、注重身心內外和諧觀,向新時期的武德教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培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和諧觀發展,從而達到的與人、與社會、與國家等層面上的和諧觀[7]。
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域武術特色拳系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民族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體現著人文精神,訴說著東方人類的智慧,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中原地域人文與經濟相輔,地利與天時互成是發展和建設“中原經濟區”優勢力量。因此,加強對中原地域武術文化功能特色的研究,為繁榮的中原武術文化發展新局面,提升中原地域武術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1]薛良磊.河南省國家級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陸草.論中原武術文化[J].中州學刊,2007(1):154-160.
[3]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http://baike.baidu.com/view/951468.htm#5.
[5]謝曉鵬.弘揚中原文化促進河南發展[J].中州今古,2005(5):76-78.
[6]張玉景.河南武術文化發展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9(2):24-25.
[7]李紅衛,鄭華.中原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功能特點[J].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2009(4):1-4,8.
Study of the Cul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eatured Wushu Styl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Zhang WeiFeng
(P. E. Department,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Wushu is roo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and most vividly presents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Shaolin kongfu,Chen Style Taijiquan,Changjia Chuan,etc..These featured Wushu sty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ng history,widespread popularity,and profound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Wushu style system,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featured Wus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aiming at lay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and providing som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advantageous role of Wushu cultur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Featured Wushu styles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
A
1004—5643(2015)09—0027—03
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編號:142400410710。
張偉峰(1977~ ),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