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慶磊 翁惠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體育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8)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內涵文化研究
靖慶磊 翁惠根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體育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18)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哲學思辨法的方法,從太極拳基本功技術內涵文化窺探太極拳技藝、文化和精神。研究認為:太極拳技藝無論是從技術演練、技術搏擊還是技術養生方面都以太極拳基本功技術為根基;太極拳文化中不僅包括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醫養生文化,而且還有中國導引吐納文化等亦都在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文化中充分體現;同時,太極拳基本功技術還蘊含有特殊而豐富的人文精神;通過對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全面內涵文化的研究,引出當代社會應該重視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文化和精神,這樣才更有助于太極拳技藝文化登堂入室。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文化研究
太極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明朝產生三百多年來不斷與傳統哲學、中醫學、導引吐納及軍事文化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當今獨具文化特色的武學體系。直至目前世界習練我國這一優秀拳術的人數已達1.5億之多,這離不開太極文化中所蘊含的東方智慧吸引,也離不開太極拳術中獨特的技擊技術和戰術思維體現,更離不開太極拳術中追求內外兼修的健身養生文化韻味。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是太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身體養生、技擊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太極拳體系中具有根基作用。
自1949年建國以來,太極拳受社會環境影響在其健身養生方面愈加突出,后經全國推廣和普及使得這一極具中國東方智慧的拳種慢慢步入每個人的健康生活。然而,當代社會受奧林匹克精神下影響下的競賽太極拳影響,導致大眾性太極拳趨向體操化發展,出現重套路輕基本功、重技術難度輕技術實用、重技法演練輕技法內涵等諸多問題,此現狀不僅極大地失去了太極拳基本功技術的根基作用,而且偏離了太極拳健身、養生和搏擊價值的主體核心。本研究以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為視角,全面分析太極拳基礎性內涵文化,籍以拋磚引玉,激起人們對太極拳基本功技術內涵文化的重視。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是太極拳技術體系訓練中的一個基本部分,是訓練和發展太極拳技藝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武術名家溫敬銘曾說“武術基本功的‘功’字即功夫之意,也就是通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而得到的成就。”[1]同理,太極拳基本功亦是通過對太極拳基本技術進行一定時間的鍛煉而得到的成就。傳統太極拳基本功在內容上不僅包括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元素和獨特的太極拳基本單式訓練,而且還包括精、氣、神的內在訓練。太極拳手有手型、手法,步有步型、步法,身有身型、身法等內容,手型、步型、身型對太極拳技術架構有著重要的規范作用,是太極拳技術規格定位的基礎;手法、步法、身法有效影響了太極拳的技術軌跡和節奏,是太極拳技術效果和拳種特點的直接體現;獨特的太極拳基本單式主要特指太極拳技法體系中的基礎核心技術,如陳式太極拳中的纏絲技術,孫式太極拳中的開合功技術等,通過單獨反復訓練達到奠定太極拳技術基礎的目的;太極拳基本功不僅重視外練基礎而且受“天人合一”思想影響,在其實踐過程中也極其重視精、氣、神的內練基礎,其內練基本功主要體現為太極拳技術體系中的樁功、呼吸吐納法、養神法等方面。精、氣、神內練功法不僅為太極拳外練技法提供了能量基礎,而且能夠更加有效地培氣養神,為內練五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 太極拳基本功決定太極技藝演練之美
太極拳技藝演練具有極高的美學功能,特別表現在它的形態美、神態美和哲學內涵美,三者由外而內,由淺入深地構建了太極拳獨特的美學觀。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是太極拳技藝演練的基礎與核心,太極拳基本功外有手、眼、身、法、步,太極拳手型、步型、身型都要求身正體松、留有余度,動作規范的前提下保持松而不懈恰到好處,基本手法、步法、身法都以太極獨有的圓弧形為運動規律體現了獨特的太極運動之美;太極拳基本功內有精、氣、神,意、功,即太極拳內在的調身、調息、調神以及各類樁功等,太極拳在運動過程中十分重視內在精神的安靜、專一和內守,同時也非常重視內在呼吸的調整和鍛煉,使得簡單的外在形體動作與內在精、氣、神等相合統一,形成了內外一體的神韻美感;太極拳在技術要求和特點方面還具有深刻的傳統哲學韻味,太極拳運動過程中所體現的剛柔相濟、動靜相合、內外相應、虛實相換、大道至簡等給人一種蘊含萬物生長規律的哲學之美感。
1.2 太極拳基本功決定太極養生效果之益
太極拳作為東方古老拳術的代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將導引、呼吸吐納、中醫養生理論等融入自己文化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和極具養生價值的運動之法,其養生效果主要以太極拳基本功發揮作用。太極拳基本功內容繁多復雜,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一是身體各個關節的單練,如手功、腿功、肩肘功、腰胯功等,單節訓練有助于各個關節的靈活和健康,避免更多由于氣血不通或肌肉受傷造成的不適;二是套路單式的選擇性單練,如太極拳步法、陳式太極拳纏絲功法、孫式太極拳的開合法、楊式太極拳的云手等,單式基本功有助于更好的協調周身關節,反復訓練能更好的通利氣血;三是太極拳樁功,如無極樁、太極樁、三體樁等,太極拳樁功訓練有助于形、氣、神高度統一,特別是在內養五臟方面更具效果。此外,太極拳基本功要求外有以身領手、動作舒展、端正且不失松沉,內有氣沉丹田、心神內守、性命雙修等。外在的要領有益于肌肉骨骼的健壯、內在氣血的通暢、身體經絡的刺激等,內在的要求有益于更好的按摩內臟、修養心神,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層次,太極拳基本功中獨特的內外兼修思想成為太極拳養生的基礎。
1.3 太極拳基本功決定太極搏擊價值之效
拳諺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就太極拳而言所謂練功就是基本功,一場空不僅指不能獲得好的養生效果,更強調了不能達到更高武術搏擊境地,因此太極拳基本功成為太極拳技術搏擊的基礎。太極拳基本功中手、眼、身、步各有其型和其法,各個單式亦有其內在搏擊含義,其基本功技術的規范練習有助于太極搏擊技術的更有效實施;太極拳基本功中的開肩、活胯、運轉腰脊、各關節靈活單練、拉伸筋骨等都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全身各處的搏擊價值,正如太極拳先輩所云:“挨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中玄”;太極拳功法基本功,包括太極拳呼吸功法、樁功、養神法和各類練習勁力的特有功法等這些都無疑健壯和強化了了肌肉、骨骼,內臟和精神等方面能力,為太極拳協調一致、內外合一的搏擊要求奠定了基礎;此外,太極推手是太極拳基本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影響太極拳搏擊實效的重要手段,太極推手基本功內容包括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太極八法可獨自訓練,亦可通過雙人推手訓練,太極八法基本功被稱為太極拳的八大功法,在各門派太極拳傳承中均密而不傳。
眾所周知,太極拳不僅僅是一門拳術,在其拳術背后更包含有內涵深邃的太極文化。太極拳在其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不斷與中國哲學、中國醫學、導引吐納學和運動力學等文化相融合,這種文化的集合性體現于太極拳技術體系的方方面面,太極拳基本功作為龐大太極體系中的基礎,在與其中國哲學、傳統醫學、導引吐納及運動力學等文化方面的結合表現出獨特的風格特點。
2.1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中處處體現樸素的傳統哲學思維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以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為指導思想,在太極拳基本樁功練習中追求無極而生,運化萬物的思想,強調在站樁過程中做到呼吸自然、全體松透、精神內斂且心外無物的無極狀態,而后能一炁漸生,充盈周身,運化全體。這種運動修煉方式充分體現了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的哲學思想;在太極拳基本架勢中講究含蓄內斂、處處掤圓,運動軌跡上講究外走弧形、內走螺旋,將圓弧思想貫穿全身每個關節、肌肉甚至是細胞間,強調通過單式反復持久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太極內勁的目的。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中陰陽合和、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松韌圓活的科學運動觀;在太極拳基本功技術練習中不僅注重外在肌肉筋骨的準度和強度訓練,更加強調呼吸吐納內在功法的結合,從而在簡單的單式技術中獲得了內外兼修之效,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哲學中天人合一、周身一體的整體哲學觀;在太極拳基本功轉關技術中特別強調心氣下沉、周身一體,陳鑫云:“轉關同步、協調、到位,拳架就能自然美觀,內氣就能運行順暢”,[2]這種剛柔相濟、虛實轉換的轉關技術充分體現了中國哲學中陰陽和合,物極必反的處世心態。
2.2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中盡顯豐富的中醫養生理論文化
自古拳諺就有“拳起于易,而理成于醫”,傳統太極拳作為傳統武術的代表,其基本功養生文化無不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太極拳在基本架勢中十分重視形體端正,要求百會上頂、脊柱中正、尾閭內斂、松肩沉肘、松胯曲膝等身體姿態,并認為只有百會上頂、脊柱中正、尾閭內斂才能有效的做到脊椎的上下對拉和保持正常的生理彎曲,只有松肩沉肘和松胯曲膝才能保持周身關節圍繞脊椎的左右開拔,只有形正才能做到更好的刺激周身筋骨經絡的目的,從而為促進氣血運行提供基礎,一代武術技擊名家孫存周言:“形式純正者,呼吸即調,形態乖謬者,則呼吸亦如其形態而散亂矣,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3]這與《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所曰:“善言氣者,必彰于物”[4]和《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的“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5]的理論完全相合。太極拳在呼吸基本功法中十分強調放松自然、氣沉丹田、乃至達到全身體呼吸狀態,通過細、長、勻、靜的呼吸原則從而達到內氣貫通、內外一體的健身養生目標,此理論無不與中醫理論中“氣者,人之根本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6]等高度相關。太極拳在煉精基本功方面特別強調以腰為核心、固腎養精、動作和緩、以養代放、注重練功過程中所產生唾液的回咽,在養神基本功中強調排除雜念、虛靈守靜、抱元守一、精神內斂等,此原則與中醫理論所講的腰為腎之府、唾為腎之液、心主神明、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一脈相承。
2.3 傳統太極拳基本功充分與導引吐納文化完美融合
導引古稱道引,是起源于上古時代的一種養生術,常與吐納相合為一,早在先秦時期《莊子·刻意》篇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7]《莊子·大宗師》云:“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8]這充分體現了導引與呼吸吐納的相互融合,以及導引吐納對人體壽命的積極影響,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導引吐納文化,如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大小周天功等。至明末清初,太極拳受此文化熏陶不但將導引吐納之法完全引入自我練養體系之中,而且還受此影響更加重視以內為主,內外兼修的練養原則,如傳統太極拳在基本拳勢中要求意念引導、中正安舒、柔和緩慢、陰陽和合;在基礎內功中要求氣沉丹田、靜心意導、呼吸自然,也強調以意行氣,通過大小周天功法練習達到強壯內臟、貫通經絡的目的。傳統太極拳基本功受導引吐納文化中“調身、調心、調息”核心文化影響,在運動中十分重視身體架勢、呼吸吐納和修心養性的兼修,并將“三調”文化融入自我文化體系,亦成為太極拳基本功訓練的核心。
3.1 太極拳基本功技術體現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處事精神
“根深則葉茂,基固則樓高”傳統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是太極拳技藝的根基,在傳統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十分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并認為大道至簡,越是簡單基礎的技術,越能影響整個太極拳技術核心。武術名家薛顛曾在《象形拳法》中述:“觀夫世之進化,每種事業,無不先立基礎而后進展,基礎固,則進步速。拳術之道,尤宜先立基礎,故初學,以樁法為始…”。[9]初學太極拳亦以樁法基本功為主,通過樁功練習調整身體各部位位置;調整心氣下降,呼吸放松;調整精神內守,心神內斂等太極練習的核心。同時太極拳基本功也包括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腿法、身法等這些基本功都直接為太極養生和搏擊而服務,每個太極拳基本功技術都真實而不浮夸的體現著太極拳技術特點,太極拳基本功各有規格,無論哪部分肢體環節都要求保持端正、放松、舒展而到位,基本功技術動作的規范和扎實才能鑄造將來的太極拳技藝的協調、實用而美麗,因此學習太極拳基本功需要一顆求真務實和腳踏實地的心態,這樣才能有效克服基本功練習過程中所歷經的枯燥、乏味以及漫長。
3.2 太極拳基本功技術體現靜心專一、循序漸進的無為精神
靜心專一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諸子百家思想,老子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道德經·十四章》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之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10]后世稱老子這種恍惚狀態為“太極”,認為萬物正式從這種混沌狀態中孕育出來的。孔子主張的“一以貫之”的思想,其意也是靜心專一,莊子亦主張守靜,在《莊子·大宗師》中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11]太極拳受傳統主靜文化影響,在基本功練習中十分強調靜心安神、專心守一的鍛煉,認為太極拳養生和練功的基礎和核心就是靜心專一,需要不斷練習、強化。此外習練太極拳技術不能操之過急,要由基本功入手,循序漸進,正是基本功中的每個環節要領、技術的規范才造就了太極拳技術的協調、實用和完美。正如太極名家李經梧先生所說“開始學拳的時候就像寫楷書,寫毛筆字要從規矩學起,開始要一撇一捺到位、筆筆送到,不能劃過,轉折之處要交待分明,曲直、方圓、藏露都要交待清楚。”
3.3 太極拳基本功技術體現內外兼修、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精神
太極拳文化受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認為練拳之道與自然之道同理,都追求內外的協調與和諧,天地本一體,萬物和其中。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言:“拳為小道,而太極大道存焉。”[12]太極拳基本功作為太極拳技藝的基礎,其內容分為太極拳外練為主的基本功技術和內練為主的太極拳樁功等,外練基本功技術能夠固其形、定其勢、靈其身,內練樁功技術能夠順其氣、靜其心、養其神,基本功中這種形神一體,內外合練的整體觀思想成為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文化的終極追求。太極拳基本功內外兼修,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精神也正恰當的反映了我國傳統太極陰陽文化的思想,即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陰陽本一體。
太極拳基本功技術是太極拳技藝全面發展的根基,不僅表現在太極拳技藝體系方面,而且在太極拳文化體系和人文精神方面都有突出的影響。習練太極拳要重視由基本功技術入手,在基本功中灑下汗水,循序漸進,通過扎實的基本功技術鍛煉形體、強壯內臟、頤養精神;通過基本功內涵文化體悟自然萬物的共同道理,達到以練拳之道,去體悟自然之道的相通;通過基本功中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和諧統一等優秀人文精神的洗滌,能為現代社會道德的更好發展傾注能量。
[1]溫敬銘.武術基本功幾個問題的商榷[J].武漢體育學報,1962(3).
[2]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社,1986:136.
[3]孫玉奎.孫祿堂武學論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34.
[4]正坤.黃帝內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87.
[5]正坤.黃帝內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87.
[6]郭輝.中醫基礎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52.
[7]李耳,莊周.老子·莊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67.
[8]李耳,莊周.老子·莊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7.
[9]薛顛.象形拳法[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6.
[10]老子.道德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3.
[11]李耳,莊周.老子·莊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09.
[12]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社,1986:125.
A Cultural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Tai Chi
Jing Qinglei Weng Huigen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To spy out the skills, culture and spirit of Tai Chi,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thought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 Taichi.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ai Chi’s basic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echnical practice,fight and health.Tai Chi culture not only embodi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Chinese medicine culture,but also fully reflects Chinese in-and-out culture.Tai Chi basic technology also has a special and abundant humanistic spirit.Through studie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skills oftraditional Tai Chi,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ai Chi’s basic skills, culture and spirit, so that Tai chi culture could reach a higher level.
traditional Tai chi the basic skills cultural studies
G85
A
1004—5643(2015)09—0042—03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項目,編號:WSH2014C001。
1.靖慶磊(1985~),男,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