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大學 遼寧沈陽110044)
會計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加強會計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并以此引導和帶動我國會計人才隊伍發展,不僅關系到提高會計行業核心競爭力、確保會計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作用有效發揮,而且關系到全國實施人才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局。
1.國家會計人才發展情況。從會計人才隊伍的規模來看,截至2009年底,全國有近千萬會計人員,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9.4萬人;注冊會計師行業30多萬從業人員中有9.2萬執業注冊會計師;副教授職稱以上會計教育工作者約1萬人。截至2013年底,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培養的會計學人才已過10萬人。2014年,全國持證會計人員已達到1 600萬人,其中注冊會計行業已有執業注冊會計師98 207人,非執業會員98 162人,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
2.遼寧省會計人才發展情況。截至2010年底,遼寧省全省會計從業人員總數達到40.5萬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會計人員6 600人。注冊會計師行業7 181名從業人員中有執業注冊會計師3 688人。截至2013年,持證會計人員已達472 745人,比2010年底增加了6萬多人。截至2011年8月份,沈陽市會計從業人員總數為125 182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79 170人,占63.24%,其中大專學歷44 466人,占35.52%;本科學歷33 298人,占26.60%;研究生學歷1 406人,占1.12%。此外,注冊會計師執業會員1 342人,非執業會員近1 100人。
從職稱角度分析,截至2013年底,遼寧省有 92 570人是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占持證會計人員的19.58%;沈陽市有22 525人是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占持證會計人員的19.23%。遼寧省有5 729人是高級會計師(副高),占持證會計人員的1.21%;沈陽市有1 499人是高級會計師 (副高),占持證會計人員的1.28%。遼寧省有157人是教授研究員級高級會計師(正高),占持證會計人員的0.033%;沈陽市有33人是教授研究員級高級會計師(正高),占持證會計人員的0.028%。沈陽市在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會計人才中,高、中、初級職稱的比例為 5.3∶40.4∶54.3。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遼寧省持證會計人員472 745人,其中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120 379人,占25.46%;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職務的98 456人,占20.83%,這說明有80%的人有會計證但沒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或沒有會計專業技術職務。
從學歷角度分析,截至2013年底,遼寧省會計人員中有149 211人僅接受過初等教育 (初中、高中、中專),占31.56% ;沈陽市有31 396人,占26.80%。遼寧省有318 111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專、本科),占67.29%;沈陽市有 84 036人,占71.73%;遼寧省有5 423人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博士110人),占1.15%;沈陽市有1 724人(博士 53人),占1.47%。
從崗位結構角度分析,截至2013年底,遼寧省總會計師3 129人,占0.66%;沈陽市總會計師984人,占0.84%。遼寧省財務總監182 804人,占38.67%;沈陽市財務總監44 843人,占38.28%。遼寧省機構負責人13 732人,占0.29%;沈陽市機構負責人3 544人,占3.03%。遼寧省三項合計占39.71%,沈陽市三項合計占42.14%。遼寧省其他會計人員占60.29%,沈陽市占57.86%。
從性別角度分析,截至2013年底,遼寧省會計人員男性占17.74%,女性占82.26%;沈陽市會計人員男性占14.85%,女性占85.15%。
由此可見,我國會計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高層次復合型會計人才的缺乏。世界先進國家高級會計人才占比在10%—20%,而我國高級會計人才占比卻不足6%。此外,我國會計人才結構和布局也不盡合理。例如,會計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崗位結構,甚至性別結構都存在嚴重不合理現象;會計人才的區域分布也嚴重不合理,表現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不均衡分布。所以,會計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在壯大會計人員隊伍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會計人才隊伍的結構發展,尤其是要增加高層次會計人才隊伍建設,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各行各業比較缺乏高級會計人才。
基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會計人才規模發展不斷壯大,其未來發展也必定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說,高級會計人才所占比例甚少。所以未來會計人才尤其是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還是很大的。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財政部中長期人才發展計劃附件《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計劃(2010—2020年)》指出,到 2020年,我國會計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較高、富于創新、樂于奉獻的會計人才隊伍,確立我國會計人才競爭優勢,建設國際一流的會計人才隊伍,為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會計人才基礎。到2020年,會計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會計人才資源總量增長40%。到2015年,新增大型企事業單位具有國際業務能力的高級會計人才30 00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礎上再新增30 000人;到2015年,培養造就600名具有國際認可度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礎上再新增2 000人,推薦其中50名左右的高端人才到國際性或區域性會計審計組織任職或服務,100名具有國際水準的會計學術帶頭人等高端會計人才;到2015年,新增具有國際水準的會計學術帶頭人40人,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礎上再新增60人;到2015年,實現高級、中級、初級會計人才比例為5∶35∶60,到2020年,使這一比例為10∶40∶50。
此外還要啟動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培養工程、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總會計師素質提升工程、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人才培養工程、會計名家工程、應用型高級會計學科建設工程、現代農村會計人才支撐計劃。到2020年,培養2 000名左右的全國會計領軍人才,擔當會計行業領軍重任。培養造就900名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企業類會計領軍人才;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現代化管理水平,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培養造就200名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行政事業類會計領軍人才;加快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形成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培養造就700名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注冊會計師類會計領軍人才;豐富我國會計理論體系,占領國際學術制高點,培養造就200名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學術類會計領軍人才;充分發揮國家會計學院培養高層次會計人才的教學資源優勢,以5年為一個周期,每年1萬人左右的規模,對全國所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總會計師開展輪訓;重點扶持10家左右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加快發展,以排名前200家會計師事務所為基礎,前10家左右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為重點,大力實施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大做強人才培養工程;財政部門應與教育部門密切配合,在積極推進會計學一級學科申報和建設工作的同時,穩步擴大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規模,促進會計專業學位系列加快發展,實現會計專業學位教育與會計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雙向掛鉤”,進一步強化高層次會計教育的實務導向。
不僅國家政策體現了對培養會計人才的宏偉目標,在現實社會中,也體現出了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潛力巨大化、需求多樣化、需求高層次化、需求國際化。根據2013麥可思大學生就業數據統計,2012屆本科畢業生社會需求量較大的職業(前50位)中排名第一位的是會計,就業比例占4.8%。還有其相關職業出納員排名第五,就業比例占2.1%;審計員排名第九,就業比例占1.2%。
首先,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社會需求潛力巨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經濟越是市場化,各種利益主體越多;各種利益主體越多,對會計的需求越強烈。從我國會計專業人才的教育現狀來說,高校會計專業的招生數量持續增加,這恰恰證明了社會對會計專業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加。
其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社會需求多樣化。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這決定了我國社會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從專業人才的形成規律來看,多種類型的專業人才需求并存是人才形成競爭機制的基本條件。
再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社會需求具有高層次化。雖然我國社會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具有多樣化的趨勢,但多種多樣的會計學專業人才發展都需要不斷地提高水平。從我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和教育現狀可以看出,我國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已逐漸取消了中專層次的會計教育,會計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隨著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高層次化的需求已成為基本趨勢。
最后,社會對國際性的會計學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外向型經濟的基礎上,通過外向型經濟發展改變了我國的經濟結構,促進了我國經濟快速地融入了全球經濟之中。目前我國經濟對外的依存度達到了50%以上。國際貿易總額已位居世界前列。國內的許多企業在外國金融市場上市籌集資金。世界 500強企業中有 50%以上的企業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這些都對具有國際會計才能的會計人才產生了較多的需求,使得培養國際性的會計學專業人才需求成為趨勢。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會計人員的職能不僅僅是核算與監督,傳統型會計專業已不再是最適應社會發展的角色,這就意味著,傳統型會計學專業面臨著轉型,發展成現代型會計學專業以適應社會對會計人員的需求。因此,我們應順應時代的發展,通過學習、實踐努力獲得高學歷、高職稱、高職務、高素質,步入高級會計人才的行列。